自信是好事情,正如徐悲鸿所说,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自信可以让一个人充分展现自己的精气神,展现自己的优点,但如果一个人从自信过度到盲目自信,必然会从正常走入一个极端。
盲目自信,其实就是夸大其词,不仅仅是夸大其词,一个人如果过度盲目自信,甚至还会可能展现出一种“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封建思想观念。
实事求是地自信,是我们的优势我们就大大方方承认即可,但如果是我们的劣势,我们也应该虚心求教才是,正是这种谦卑君子之风,才是我们的传统礼仪精华。
但这几年,网络上的戾气却越来越重,我们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以及受教育群体的增长,不仅没有提高我们的智识和理性,反而让一些人在盲目自信的道路上狂奔,一去不复返。
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经济体能够永远无休止地高速增长,在过去的几十年时间里,我国经济增速每年增长高达10%,创造了一个历史性奇迹,至今也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做到,这是我们的自信之处。
但反过来看,到今天为止,普通人吃饱饭不过二十年时间里,我国人均肉类消耗比例,那就更低,甚至还比不上同级别的经济体,这些也都是我们应该正视的问题,在一些盲目自信的人眼里,似乎一切都不是问题,提出问题的人,才是最大的问题。
这种思想观念,显然是极其错误的。
由于主流声音的导向,导致今天很多人离真实的世界,其实有很远很远的距离。
何谓真实的世界?
举个例子,我国有4亿人是中等收入群体,很多人不知道中等收入群体到底是什么收入,其实就是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的群体,被称之为中等收入群体,这个数字在我国是4亿人,也就是说还有余下的10亿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
很多人听到这个数据觉得难以置信,以至于反驳说其中有老人小孩,但我们即便是把老人小孩去掉,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有8.8亿劳动力,也就是说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的,依然有着4.8亿人,接近5个亿。
这很难以置信吗?
其实也不见得,真正令人更难以置信的是,这些低收入群体数量庞大,却没有一个人进入到大众的视野,我们所称的,都是外卖小哥三年年入100万,这样的脱贫致富的故事,用勤劳致富来渲染并不为过,但关键在于,这样的个例是否具有普适性。
反过来看,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那些三年收入没有达到100万的,都是一些好吃懒做之人呢?
盲目自信的结果,一定是中文信息茧房,是“作茧自缚”导致的。
什么是中文信息茧房?
言简意赅,我们听到的看到的声音并不多元化,试问全球80亿人口,一个14亿人口组成的经济体,当然是很大很大的一部分,但这显然也不是世界的全部,我们在中文信息世界里遨游,但由于听到的全部都是中文信息,而中文信息里却并没有关于低收入群体的更多披露。
长此以往,导致了许多人的盲目自信,他们自以为,我身边没有人月收入在3000以下,于是他们简单得出结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月收入3000以下的人。
这样的逻辑,显然是有问题的。
提到收入,很多人就喜欢拿一线城市北上广深举例,可我们要知道,即便是一线城市,最低工资也不超过2500元,所以理论上一线城市也有月收入3000以下的,而真实的世界,当然并不全部都是一线城市。
一线城市是幻象,县城才是真实收入的底色。县城才能够真正体现我国真实收入水平,目前有将近9亿人口生活在2000多个县城里,他们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每天的生活也很简单,除了上班就是打麻将串门,或者看个电影,艺术展、各种公共展览对他们而言,是极其稀缺的。
这才是真实世界。
这9亿人口绝大多数每年阅读量为零,真正能够吸收到外界信息的,无非就是刷视频、打游戏、看主播,或者浏览一些数千字的不算精品的文章,这就是他们对外界认知的来源,没有更多了。
所以,今天我们看到一些人的盲目自信,可能是由中文信息茧房导致的,也有叙事的干扰,更重要的是,我们对低收入这个群体的漠视。
哪怕是按照中等收入群体这个标准来看,月收入3000以上的就是中等收入群体,我们也依然有着好几亿人月收入在3000元以下,可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我们又能够了解多少呢?
消费通过拼夕夕,精神层面靠江湖英雄梦和国产偶像剧,这就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缩影,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二十年前,我还在上小学,至今脑海里都还残留着那么一个片段:爷爷奶奶去集市买了新鲜的猪肉,配着素菜炒了小小一盘,并不多,我和表哥在盘子里几乎是争抢一般抢着肉吃,表哥更喜欢吃瘦肉,我则是来者不拒,爷爷奶奶在一旁看着我们争抢,只是笑笑。
二十年前,一斤猪肉的价格在五元钱,而当时月收入3000元已是高薪,且还得是又累又苦的活,当时爷爷对这个世界的最大认知就是,只有好好读书,好好读书才能够坐办公室,不用下苦力。
我们自以为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无比清晰,自以为可以指点江山,嘴里谈着叙利亚、中东局势,手上忙着的却是月入几千的工作,我们对这个世界一方面是那样的关注,为了正义和支持某一方,甚至可以大打出手,但与此同时,我们对局势的判断和真实信息的掌握,似乎又是那样单一和模糊。
自信是好事情,但盲目的自信却并非好事,一旦任何事情加上了盲目二字,这说明我们看事情的本质或者真实性受到了误导,看不清才会盲目,对自己或对世界的真实不够,才会盲目。
一旦盲目过头,我们的优势会被说成是天大的优势,我们的缺点也会被说成是优点,一旦形成这样的信息茧房,最终我们极有可能出现战略上的误判,哪怕是对个人来说,也会因为你对事物的认知不清晰,而做出错误的判断。
如何避免陷入盲目自信呢?
首先,你得有尽可能多的多元信息渠道,同时你需要对接收到的信息加以判断,利用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可以很好帮助我们判断一条信息的真实性。
常见的错误逻辑是,我身边的人没有月收入3000以下的,所以我觉得月收入3000以下的不可能那么多,这就是一个非常典型的逻辑错误,一个人接触到的圈子取决于你所在的城市、你的收入水平,你能接触到的人至多数百人,你能够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收入水平,那就更少了。
什么是盲目自信?
其实就是人对自己能力的认知超过了实际水平。
要敢于打破认知,就要有勇于承认错误的勇气。
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这样一些人,明明是自己做错了,可他就是不愿意承认错了,哪怕是他自己也意识到自己错了,可他总能够变着花样把这事给绕过去。
但有一些东西,是绕不过去的。
例如我们的排外情绪。
如果学不会吸收别人的精华,那么可能就会被动吸收别人的糟粕。
例如,前几天看到这样一个视频,几个女孩子在漫展上点小型烟花,就是拿着手里燃的那种,却被工作人员用灭火器对着人喷,提前没有任何警告和善意的提醒。
评论区当然有人攻击,从服装到点烟花的行为,都进行了攻击,当然还有人扯大旗,高举崇洋媚外这样的大旗进行攻击。
但我们似乎都忽略了她们首先是人,并且是自己人这样一个事实。
外国人穿旗袍是文化自信,我们穿漫展衣服,就变成了崇洋媚外,这不是妥妥的双标是什么?
当然,这件事的罪魁祸首,相关的安保人员肯定也看不惯这一行为,否则不会嘴都没有动,就直接动手拿灭火器了。
人看不惯另一人,一定是受到了什么信息的误导,或者是受到了什么信息产生的歧视,例如这几年非常流行的排外情绪,有上升到非常严重的崇洋媚外这个角度的,也有上升到传统道德观念的伤风败俗角度的。
总之,要想让一个群体产生共同的情绪,那么一定需要扯大旗,这也是最容易令人盲目的一个关键性因素。
近几年民粹主义的泛滥,当然不是一个好的信号,这可能也和经济不景气有关,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经济好坏和犯罪率乃至社会情绪有着密切的关联,收入不景气、找工作不景气,人就很容易产生负面情绪,这种情绪下,很可能一件平常微不足道的小事,就会点他的情绪,一发不可收拾。
理性和智识离我们越来越远,这不是一个好的信号,盲目的自信往往出自经济增速放缓期间,在经济高速增长的时候,那才是一个集体最自信的时候,有时候我们越是缺什么,就越会展现什么。
人是这样,集体也是这样。
如果我们不能正视自己,不能客观看待一些问题,那么盲目自信,可能还会酿成更大的苦果。
end
来源:罗sir职话、作者:罗sir
本文初摘录于:2024-02-01,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4-02-01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四个字“决策失误”能掩盖掉24亿建古城四年累计亏损超10亿背后的问题么
01央视《焦点访谈》6月27日报道了关于耗资24亿元建造的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调查情况。02伪古镇、古城可以说现在是烂大街的项目了,尤其是像我住在江浙沪一带,那周末古镇自驾游... 2025-07-01 - 整治形式主义,这话央国企人听过很多次。可年年讲,年年有。从会议通知到拍照打卡,从APP签到到多轮汇报,形式不但没减少,反而越来越细、越来越重。这一套操作整得大家实在不... 2025-06-30
- 2008年,汶川地震后,电视直播着石家庄的募捐活动,镜头扫过一位位慷慨解囊的企业家、领导干部,最终定格在一个熟悉的面孔上:石家庄团委书记王亚丽。此时的她正代表单位捐出... 2025-06-29
- 近日,一份显示为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财政局原党组书记、局长付雪海的刑事判决书称,付雪海存在更改年龄并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因盗窃罪、流氓罪等先后三次被判处有期徒刑等情况... 2025-06-28
- 山沟里,黑灰色的煤矸石层层叠叠地堆积在一起,裸露在地表。一到夜间,一辆辆运输卡车装载着煤矸石驶入山沟,发动机的轰鸣声打破寂静,倾倒煤矸石时“噼里啪啦”的声音响彻山... 2025-06-27
-
负债7亿的创业导师一边给网友们高调传授“如何给用户独特价值,一边自己还有巨额债务尚未还清。这个一半荒诞、一半凄凉的故事最近在老人鞋第一品牌——足力健创始人张京康身上... 2025-06-27
-
炸裂!小米前高管惊曝200份“包养合同”:海王帝国里的顶尖美女和学生妹,可能是资本操作
从上海工行行长包养32位女下属到北京医院医生和多名护士存在不正当关系,本以为已经足够离谱,没想到还有更炸裂的。6月25日凌晨,小米前高管冯某某被原配妻子曝光了200多份“... 2025-06-27 -
道禄和尚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4人以“资助孕妇、助养儿童”为名接受捐赠,善款大多用于个人高消费
据澎湃新闻消息,有网友爆料称,“十几年间救助上百名孕妇及弃婴”的道禄因涉案被警方控制。24日,有媒体报道称,多个部门正在联合处置,包括安置其中的20余名妇女儿童。今天... 2025-06-26 - 走进课堂,已经有一半的学生准备好入睡了,还有另一半的学生在做着各种各样的动作,有几个人互相闲聊的,有同桌之间互相打打闹闹的,有拿着零食吃的,有拿着矿泉水喝的,有互... 2025-06-26
-
起底“清大经管”的生意经:从5800元少儿游学营到15.8万元总裁班
澎湃新闻此前报道,一个名为“海宁上川商务发展有限公司”的微信公众号发文《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浙江分院正式揭牌 赋能浙企高质量发展》称,6月22日上午,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 2025-06-25 - 沸沸扬扬了十几天,知名演员那尔那茜事件调查结果终于公布。通报有针对性地回应了网友最关注的问题。全文有点长,有些地方也很隐晦。我来给大家解析一下。也讲讲背后那些看不... 2025-06-25
- 扁鹊见蔡桓公先秦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 2024-10-19
- 没有高尚品格和信仰,当了医生就是对这个神圣职业的亵渎。患者把人类最为宝贵的生命都交给了这个“神圣的人”,而这个人却对患者的生命不屑一顾 … 医生对病情的过度渲染实... 2024-09-16
-
清华硕士马翔宇吹响了全民反腐的冲锋号——如同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新闻和故事所包围。然而,有些故事,它们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字所能表达的范畴。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清华... 2024-08-04 -
布林肯访华期间,有一些奇怪的事一直想谈谈,还是本着沉淀一段时间后再来捋,或许能发现更多的东西。布林肯访华期间发生了什么怪事?当时网络出现顶级流量的骑墙公知抛出的“... 2024-05-13
-
最近在视频号直播,谈到美国像苏联一样解体的外七条和内七条,总结起来就是十四条理由。外七条:1. 美国处于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战略防御阶段三战是冷战,冷战是混合战争模式。... 2024-01-27
-
四个字“决策失误”能掩盖掉24亿建古城四年累计亏损超10亿背后的问题么
01央视《焦点访谈》6月27日报道了关于耗资24亿元建造的湖南张家界大庸古城调查情况。02伪古镇、古城可以说现在是烂大街的项目了,尤其是像我住在江浙沪一带,那周末古镇自驾游... 2025-07-01 - 整治形式主义,这话央国企人听过很多次。可年年讲,年年有。从会议通知到拍照打卡,从APP签到到多轮汇报,形式不但没减少,反而越来越细、越来越重。这一套操作整得大家实在不... 2025-06-30
- 人民日报6月29日头版推出金社平文章《在破除“内卷式”竞争中实现高质量发展》指出,“要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主动破除地方保护、市场分割和‘内卷式’竞争。”政府有引导... 2025-06-29
-
朱镕基之子朱云来2017年清华演讲:犀利点评当前中国问题(深度醒脑)
最近经常在思考,在这场经济下行周期中,我们到底处于什么位置?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短短几年就突然变成人人喊困难,并且愈发困难?最近看了朱镕基之子朱云来在清华大学的一次演... 2025-06-29 - 近日,一份显示为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财政局原党组书记、局长付雪海的刑事判决书称,付雪海存在更改年龄并曾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因盗窃罪、流氓罪等先后三次被判处有期徒刑等情况... 2025-0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