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慢慢加载......

很多组织其实已经烂透了

繁体

你有没有发现, 很多公司倒下,不是在最混乱的时候, 而是在最安静的时候。

没有人吵架了,没有人反对了,甚至没有人提问了。

会议照开,PPT照做,日报、OKR、绩效评审,一切“运转良好”。

但你就是能感觉到——它不再有生命力了。

像是一座空壳建筑,还亮着灯,但已经没有温度。

像是一口古井,水面平静,却早已枯竭。

腐烂,不是轰然倒塌, 而是集体默契地“装作一切都正常”。

它穿着合规的外衣,戴着流程的面具, 靠形式感维持生命,用沉默感制造安全。

但本质上,它已经是一场正在直播的组织性安乐死。

01

表面繁荣,实则腐烂

腐草不会化萤,烂泥也扶不上墙。

可惜的是,越来越多的组织,却偏偏选择在烂泥上盖楼。

它们人头攒动、会议满满、制度齐全、周报详实——

可只要你真正走进去,就会发现:整个系统早已失去了创造力与生命力。

人人都在演,演敬业、演配合、演执行、演创新。

而真正的问题,已经掩盖在金玉之外,成为组织的脊柱中深藏的腐肉。

02

逆向激励:奖表演,惩实干

一个工程设计院的骨干曾告诉我:“我不是混不下去,我是做不下去了。”

当实干者被打压、专业被边缘、能干事的人沦为“破坏氛围的人”,

组织开始了最致命的转向——从价值创造,转为合规性表演。

我见过的许多企业,能升迁的不是最懂业务的,而是最会包装的;

最先被“优化”的不是最边缘的,而往往是那些“看透但不愿将就”的。

这是“逆向激励系统”在起作用——

让最不该留下的人留下了,让最该留下的人离开了。

当一个组织开始用“姿态”奖励人、用“实干”惩罚人,它就已经开始腐烂了。

很多组织其实已经烂透了

03

会议型组织:流程越多,担当越少

“我们要再研究一下。”

“这个建议再走一遍流程。”

“大家先把会议纪要整理好。”

如果你发现一个组织越来越依赖会议和流程,而不是判断和担当,那么它已经进入了决策瘫痪综合症。

曾经服务过一家中型企业,老板骄傲地说他们“制度化程度高”,但员工反映“一周四天在开会”,剩下时间都在写材料和汇报。

没有结果,只有过程;

没有判断,只有表态;

没有责任,只有流程。

组织开始陷入“假性繁忙”的黑洞里,所有的能量,耗在了自我感动的仪式感中。

04

腐烂并非失误,而是一种理性防御

很多人以为,腐烂是组织“能力不够”的表现。

但事实上,更多时候,它是一种理性的自保。

哈佛商学院研究显示,78%的僵化组织并非因为“犯错”,而是因为刻意放弃变革。

因为在既得利益者眼中,变革意味着不确定,意味着权力洗牌、成本增加、风险上升。

所以他们选择维持旧秩序,即使它已经快要烂掉。

腐烂,成了一种“安全策略”。

柯达早在1975年就发明了数码相机,却被高层压下——

不是他们愚蠢,而是他们太聪明,懂得什么最稳妥。

在这些组织里,最大的敌人不是外部威胁,而是内部的清醒者。

凡是敢说真话的,被打压; 敢挑战体制的,被边缘;

敢承担责任的,被“优化”。

腐烂,是系统对“健康细胞”的自我免疫反应。

05

科技加速了腐烂的速度

过去,组织靠“官僚”维持腐烂;现在,它们升级了“算法版本”。

比如,一个做AI监控系统的客户告诉我,他们为某大厂设计了代码行为分析模型。

表面上是为提高效率,但实际操作中,程序员为了“看起来很努力”,只好疯狂写无意义代码。

另一个做车企数字管理的朋友告诉我,他所在公司用OKR工具让员工每日打卡更新进度,却不允许更改目标。

所有人都知道计划有误,但没人敢动,最后大家学会的唯一技能,是“汇报一切正常”。

技术本该服务效率,却成了强化权力的工具。

当系统只看“你填了没”,不看“你填的是不是合理”;

只看“你发言没”,不看“你说的有没有价值”。

整个组织的判断力,就这样交给了一个系统。

工具不是中立的。

当工具不服务于效率,就可能开始服务权力。

而这,就是数字时代腐烂组织的新变种。

06

黑洞效应:最致命的是“静默死亡”

腐烂,从来不是某一天突然爆炸,而是日复一日的“渐进性死去”。

我见过一家公司,从原本准时发工资,到每月15号推迟到25号,再到月底前说“再缓缓”,最后变成“下个月补发”,始终没人离开。 不是大家不知道出了问题,而是大家不敢动。

我也听到某金融团队中流砥柱的两位业务经理几乎同时离职,整个部门随即开始架构重组,半年内再没出过一个像样的项目。

这才是组织的黑洞效应:

人才在悄悄流失,最能干的人离开,剩下的人开始“适应”一日不如一日的现状

工资开始拖延,考勤开始紧抓

汇报内容越来越长,实际产出越来越低

看似“扩招”,实则是“补漏”

最终,公司还在,“文化”还在,“使命”还在, 但已经没有人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了。

组织没有倒,但已经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07

最可怕的,不是腐烂,而是“集体沉默”

一个在国企工作多年的老朋友曾私下对我说:

“我们部门现在就是按部就班装模作样,没人管有没有价值,能不出事就行了。”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咨询客户,他在年会上发现全场热情澎湃,但私下里同事们都在找机会跳槽——表面一片和谐,实则一地鸡毛。

这才是真正的烂:大家都知道出了问题,但谁都不敢说破。

因为一旦说了,就要承担代价。

于是:

表面恭敬,内心愤怒

汇报热烈,背后冷眼

表彰大会雷打不动,真实贡献无人问津

系统性沉沦的本质,不是没有希望,而是再没有什么值得希望。

一舟洞察:

腐烂组织的终点,是灵魂的死亡

《论语》说:“民无信不立。” 组织亦然。

组织的腐烂,不是从资金链断裂开始,而是从价值观断裂开始。

每一个假装听懂的会议、每一份走过场的汇报、每一次对离职者的冷眼旁观, 都在为这场腐烂添砖加瓦。

而那些最终留下的人,表面上“稳定”,其实不过是一群被驯化的演员,在一座没有观众的剧场里反复彩排。

我常说:

“心顺之人无逆境。”

但更重要的是,心不能顺着烂的方向走。

我们改变不了所有组织,但我们可以选择:

不沉默、不附和、不参与。 至少,不成为腐烂的一部分。

成长没有句号,奋斗总是美好。愿你在这残酷现实中,依然能保持一份清醒,一份锋芒,一份不愿同流的倔强。

来源:成事有道

本文初摘录于:2025-07-12,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7-12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