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没有发现, 很多公司倒下,不是在最混乱的时候, 而是在最安静的时候。
没有人吵架了,没有人反对了,甚至没有人提问了。
会议照开,PPT照做,日报、OKR、绩效评审,一切“运转良好”。
但你就是能感觉到——它不再有生命力了。
像是一座空壳建筑,还亮着灯,但已经没有温度。
像是一口古井,水面平静,却早已枯竭。
腐烂,不是轰然倒塌, 而是集体默契地“装作一切都正常”。
它穿着合规的外衣,戴着流程的面具, 靠形式感维持生命,用沉默感制造安全。
但本质上,它已经是一场正在直播的组织性安乐死。
01
表面繁荣,实则腐烂
腐草不会化萤,烂泥也扶不上墙。
可惜的是,越来越多的组织,却偏偏选择在烂泥上盖楼。
它们人头攒动、会议满满、制度齐全、周报详实——
可只要你真正走进去,就会发现:整个系统早已失去了创造力与生命力。
人人都在演,演敬业、演配合、演执行、演创新。
而真正的问题,已经掩盖在金玉之外,成为组织的脊柱中深藏的腐肉。
02
逆向激励:奖表演,惩实干
一个工程设计院的骨干曾告诉我:“我不是混不下去,我是做不下去了。”
当实干者被打压、专业被边缘、能干事的人沦为“破坏氛围的人”,
组织开始了最致命的转向——从价值创造,转为合规性表演。
我见过的许多企业,能升迁的不是最懂业务的,而是最会包装的;
最先被“优化”的不是最边缘的,而往往是那些“看透但不愿将就”的。
这是“逆向激励系统”在起作用——
让最不该留下的人留下了,让最该留下的人离开了。
当一个组织开始用“姿态”奖励人、用“实干”惩罚人,它就已经开始腐烂了。
03
会议型组织:流程越多,担当越少
“我们要再研究一下。”
“这个建议再走一遍流程。”
“大家先把会议纪要整理好。”
如果你发现一个组织越来越依赖会议和流程,而不是判断和担当,那么它已经进入了决策瘫痪综合症。
曾经服务过一家中型企业,老板骄傲地说他们“制度化程度高”,但员工反映“一周四天在开会”,剩下时间都在写材料和汇报。
没有结果,只有过程;
没有判断,只有表态;
没有责任,只有流程。
组织开始陷入“假性繁忙”的黑洞里,所有的能量,耗在了自我感动的仪式感中。
04
腐烂并非失误,而是一种理性防御
很多人以为,腐烂是组织“能力不够”的表现。
但事实上,更多时候,它是一种理性的自保。
哈佛商学院研究显示,78%的僵化组织并非因为“犯错”,而是因为刻意放弃变革。
因为在既得利益者眼中,变革意味着不确定,意味着权力洗牌、成本增加、风险上升。
所以他们选择维持旧秩序,即使它已经快要烂掉。
腐烂,成了一种“安全策略”。
柯达早在1975年就发明了数码相机,却被高层压下——
不是他们愚蠢,而是他们太聪明,懂得什么最稳妥。
在这些组织里,最大的敌人不是外部威胁,而是内部的清醒者。
凡是敢说真话的,被打压; 敢挑战体制的,被边缘;
敢承担责任的,被“优化”。
腐烂,是系统对“健康细胞”的自我免疫反应。
05
科技加速了腐烂的速度
过去,组织靠“官僚”维持腐烂;现在,它们升级了“算法版本”。
比如,一个做AI监控系统的客户告诉我,他们为某大厂设计了代码行为分析模型。
表面上是为提高效率,但实际操作中,程序员为了“看起来很努力”,只好疯狂写无意义代码。
另一个做车企数字管理的朋友告诉我,他所在公司用OKR工具让员工每日打卡更新进度,却不允许更改目标。
所有人都知道计划有误,但没人敢动,最后大家学会的唯一技能,是“汇报一切正常”。
技术本该服务效率,却成了强化权力的工具。
当系统只看“你填了没”,不看“你填的是不是合理”;
只看“你发言没”,不看“你说的有没有价值”。
整个组织的判断力,就这样交给了一个系统。
工具不是中立的。
当工具不服务于效率,就可能开始服务权力。
而这,就是数字时代腐烂组织的新变种。
06
黑洞效应:最致命的是“静默死亡”
腐烂,从来不是某一天突然爆炸,而是日复一日的“渐进性死去”。
我见过一家公司,从原本准时发工资,到每月15号推迟到25号,再到月底前说“再缓缓”,最后变成“下个月补发”,始终没人离开。 不是大家不知道出了问题,而是大家不敢动。
我也听到某金融团队中流砥柱的两位业务经理几乎同时离职,整个部门随即开始架构重组,半年内再没出过一个像样的项目。
这才是组织的黑洞效应:
人才在悄悄流失,最能干的人离开,剩下的人开始“适应”一日不如一日的现状
工资开始拖延,考勤开始紧抓
汇报内容越来越长,实际产出越来越低
看似“扩招”,实则是“补漏”
最终,公司还在,“文化”还在,“使命”还在, 但已经没有人相信这一切是真的了。
组织没有倒,但已经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
07
最可怕的,不是腐烂,而是“集体沉默”
一个在国企工作多年的老朋友曾私下对我说:
“我们部门现在就是按部就班装模作样,没人管有没有价值,能不出事就行了。”
这让我想到另一个咨询客户,他在年会上发现全场热情澎湃,但私下里同事们都在找机会跳槽——表面一片和谐,实则一地鸡毛。
这才是真正的烂:大家都知道出了问题,但谁都不敢说破。
因为一旦说了,就要承担代价。
于是:
表面恭敬,内心愤怒
汇报热烈,背后冷眼
表彰大会雷打不动,真实贡献无人问津
系统性沉沦的本质,不是没有希望,而是再没有什么值得希望。
一舟洞察:
腐烂组织的终点,是灵魂的死亡
《论语》说:“民无信不立。” 组织亦然。
组织的腐烂,不是从资金链断裂开始,而是从价值观断裂开始。
每一个假装听懂的会议、每一份走过场的汇报、每一次对离职者的冷眼旁观, 都在为这场腐烂添砖加瓦。
而那些最终留下的人,表面上“稳定”,其实不过是一群被驯化的演员,在一座没有观众的剧场里反复彩排。
我常说:
“心顺之人无逆境。”
但更重要的是,心不能顺着烂的方向走。
我们改变不了所有组织,但我们可以选择:
不沉默、不附和、不参与。 至少,不成为腐烂的一部分。
成长没有句号,奋斗总是美好。愿你在这残酷现实中,依然能保持一份清醒,一份锋芒,一份不愿同流的倔强。
来源:成事有道
本文初摘录于:2025-07-12,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7-12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扁鹊见蔡桓公先秦 韩非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 2024-10-19
- 没有高尚品格和信仰,当了医生就是对这个神圣职业的亵渎。患者把人类最为宝贵的生命都交给了这个“神圣的人”,而这个人却对患者的生命不屑一顾 … 医生对病情的过度渲染实... 2024-09-16
-
清华硕士马翔宇吹响了全民反腐的冲锋号——如同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孩子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都被海量的新闻和故事所包围。然而,有些故事,它们的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文字所能表达的范畴。今天,我们要聊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清华... 2024-08-04 -
布林肯访华期间,有一些奇怪的事一直想谈谈,还是本着沉淀一段时间后再来捋,或许能发现更多的东西。布林肯访华期间发生了什么怪事?当时网络出现顶级流量的骑墙公知抛出的“... 2024-05-13
-
最近在视频号直播,谈到美国像苏联一样解体的外七条和内七条,总结起来就是十四条理由。外七条:1. 美国处于第四次世界大战的战略防御阶段三战是冷战,冷战是混合战争模式。... 2024-01-27
- 山东临沂发生了一个很离谱的事儿。饭馆老板拍了一个视频,发在抖上宣传自己家的菜品,其中有一道菜,老板说叫“蛤蟆汤”。饭馆所在的兰山区就对这个老板进行了处罚,罚了45万... 2025-07-12
-
你有没有发现, 很多公司倒下,不是在最混乱的时候, 而是在最安静的时候。没有人吵架了,没有人反对了,甚至没有人提问了。会议照开,PPT照做,日报、OKR、绩效评审,一切... 2025-07-12
-
血铅事件两大疑问待解:为何用颜料替代食品添加剂?为何两地检测结果差异巨大?
为“扩大生源”不惜向幼儿食品投毒的解释难以服众,而此前天水与西安两地检测结果悬殊数十倍的巨大差异更未得到解答。这起骇人听闻的刑事案件背后,公众的追问远未平息。时间... 2025-07-09 -
人民网紧急叫停!“恶俗烂梗”正荼毒下一代,孩子已经不会说话了
“鸡你太美”、“瘪老仔”、“中式教育你赢了”等网络流行词汇完全洗脑着青少年,人民网针对此现象称:绝不能让网络烂梗荼毒孩子!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下,各种网络烂梗层出不... 2025-07-04 -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人才的流向,也是时代的风向。近段时间以来,受地缘政治、学术环境剧烈变化等因素影响,许多早年留学、旅居海外的科学家与工程师回国,投身不同岗位开启新... 2025-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