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你的大脑——高潮过后,总是空虚

繁体

一位无锡的朋友,最近越来越郁闷(按他的说法是“抑郁”),理由是——他在别人眼里“很有想法”,但,无论工作还是生活,他的想法总是很难实现。

我的一位HR朋友,也曾跟我聊过这类话题,他说,面试过不少“很有想法”的求职者,入职后,多数碌碌无为,然后郁郁寡欢,甚至怨天尤人。他们离职时,我那位HR朋友总会写上一句——很有想法,愿君成才。

其实,这个“很有想法”的阶段,我们都经历过,磕磕绊绊一路走来,才发现——想法≠思路。

想法也好,灵感也罢,只不过是一个比较模糊的创意,只有经过梳理并系统化之后,成为可落地执行的东西,才算真正变成了——思路。而,思路,是连接想法和执行不可或缺的纽带。

有想法,没思路,还浑然不知,是非常可悲的。

你看,现实生活中,大家经常推崇一些“很有想法”的人,夸他们有才,有光明前途。以前我也夸人或被夸,只是现在遇到这类情况,心里就有些复杂了——一来,“夸”这个字,太阴,拆开一看是“大亏”;二来,真不知道被夸应该高兴还是叹息。

在我看来,这里面存在许多误区,甚至还不排除极个别人怀有“捧杀”的意图。当然,也许夸赞你的人,本意是非常好的,至少没有恶意。但,遇到这种情况,还是应该引起我们高度警惕,最起码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系统、细致,贴近实际,有较强的可行性。

咬文嚼字来说,想法和思路,含义相近,很容易被混淆。实际上,二者有本质的区别。想法,往往是零散肤浅、不成系统的,常表现为创意或思维的火花,不一定正确,还一定能落地执行。思路,相对而言是细致深入、构成系统的,具有可行性,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上升到了方案或计划阶段,是想法的进一步梳理与系统化。

你看,对照现实,大多所谓“很有想法”的才子,实际上多是“有想法没思路”,说句不太好听的话,即使有才,最多也只能算是——半吊子。

多数时候,我们要清醒一点,被别人夸“很有想法”时,自己是否仍处于“有想法没思路”的阶段。如果这时候自满得意,认为自己真的有才,那就真成了义和团的那些大师兄二师兄,自己把自己骗惨了,给自己来上一枪。即使是金子,也给自己盖上了一块破抹布,自己把自己埋没掉了。毫不夸张地有一说一,不少“才子”就栽在这里,可能直到花甲之年都没能“开窍”,只能给自己和身边人留下无边的遗憾,感慨——一生襟抱未曾开。

如你所知,从做事的流程上来说,想法→思路→执行→反馈,这是一个完整的链条,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或缺。如果缺少了“思路”,后面是无法开展的。在许多情况下,我们的事业短路就是由此造成的,无论是官场还是商场,这类现象都十分常见,说白了——还是方法论上存在问题。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听不听在你,说不说在我。反正在我看来,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一步到位,从“想法”到“思路”,同样需要过程和周期。

想法,当然非常珍贵,它是思路提炼的基础。但,许多想法,如同闪电一般瞬息而逝,随之而来的雷声会让你忘却所有。所以,我们得有自己的方法,用好它。

分享一下我的方法吧。

1、随时记下来。无论何时何地,哪怕在梦里(当然,这一点很难,《我们为什么会做梦》介绍了方法——爱迪生、爱因斯坦如何“劫持”自己的梦),只要迸发出了某种想法,就赶紧用最便利的方法记录下来,以前我随身带着本子,现在我用手机的“便签”。没有想法的时候,翻看这些记录,并作延伸性拓展思考,源源不断的想法,接踵而至,挡都挡不住。

2、重点思考。当时如何兴奋,事后不过如此,我们要根据轻重缓急的原则,对其中一些想法进行重点思考,当然,也可以将时间碎片利用起来,以某个想法为圆心,向周围的相关问题延伸,尽可能形成更多的关联点,呈现出大致的脉络。

3、与人沟通。把想法讲出来,跟人交流辩论,或者工作中展开“头脑风暴”,进一步地细化和修正,趋于系统化,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直接影响“想法”转变成“思路”的质量。

4、确保可行。匹配方法、流程,反向推导会出几个大问题、几个小问题,能否在成本内解决,如果能,“思路”才算成形,如果不能,那还只是“想法”。

这个过程(准确来说,是习惯),说起来并不复杂,但比较辛苦,很大程度上,考验的是一个人的毅力,或者需要很大的外力去强制。客观来说,如果你在外企有3-5年的工作经历,这种习惯还是比较容易养成的。这倒不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主要是因为外企做任何一项工作,基本上都会有一套详细的记录和工作的模板,在计划和总结方面更是如此。换个角度来说,这本来就不是简单的模板,而是一套非常具体和实用的方法论,如果再配上相应的素材,基本上就成了非常不错的思路。

实话说,许多刚去外企工作的人,尤其是之前在本土企业干过的人,感觉特别不适应,因为光填写那些形形色色的表格以及模板,就是不小的工作量,甚至感觉——外企还不如国企,彻头彻尾的形式主义,工作的关键是要看结果,好不好?

但,时间一长,就能逐渐体会到其中的精妙了。因为一个个规范而细致的模板,实际上,就是一个完整的思路或办事方法,按这种流程下来,效果从整体上来看,是有保证的,而且,思维模式、考虑问题更加注重思路的系统性和可行性。这对多数人来说,都是无比宝贵的无形财富。我身边在外企工作过的朋友,回想起来,多说——在外企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可以确保清晰思路的方法论。

当然,西方讲究逻辑方法,注重总结规律;我们讲究“天人合一”,注重生命情感。所以,两种的不同文化,是不能共融的,但,是可以交流的,于是,我们就有了更多的选择,工作中讲究方法,生活里输出情感。

写在最后:

别让你的大脑——高潮过后,总是空虚。

来源:82年的老周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