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境界,叫寡言(深度)
繁体有句话说: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深以为然。在这喧哗浮躁的时代,人人都急于表达,却鲜有人懂得沉默的力量。真正的智慧,往往不在于说了多少,而在于懂得在适当的时候保持沉默。
那么,内心的宁静从何而来?不过是在纷扰之中,学会止语内观,在沉默中积蓄力量,在独处中审视自我。
因此,想要修炼这份境界,便要先学会管住自己的口舌。当你不再急于辩白,不再随波逐流,自然能在岁月中沉淀出生命的厚度,寻得灵魂的安宁与澄明。
止语,养静气
人心浮躁,多因言语太多、思虑太杂。
见到些微表象就妄下论断,听到只言片语就急于评判,反而离真相越来越远,离本心越来越偏。
而懂得止语的人,深谙"沉默是金"的道理。他们允许真相慢慢浮现,允许时间给出答案。如深潭静水,表面波澜不惊,内里却蕴藏着无穷力量。
这是一种难得的自律,管得住口舌,才能守得住心神。
《格言联璧》中有言:
"修己以清心为要,涉世以慎言为先。"
经历越多越明白,滔滔不绝易失真我,沉默寡言方显深度。学会止语,就是给思考留余地,给心灵留净土,在这"静"中养"清",于这"慎"中得"真"。
如此,方能不乱方寸,不失本色,稳步前行。
寡言,生智慧
世间纷扰,是非多,清净少。
是时,人易生傲慢,以为真理在握;非时,又易生嗔恚,觉得众人皆醉我独醒。
若口不择言,则祸从口出,言多必失,何来智慧?
寡言之妙,在于它能为我们筑起一道智慧的屏障。知而不言,是懂得审时度势;言而有度,是明白恰到好处。始终保持一种沉稳持重之态,方能察人所不察,见人所未见。
古人云:"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那些真正有分量的话语,往往不需要太多修饰。因他们言之有物,掷地有声。这份"希声",不是无言,而是千锤百炼后的精粹,是深思熟虑后的结晶。
以寡言涵养心性,方能生发大智慧,于万千纷扰中,守住那一份难得的清明。
越寡言,越有福
仔细观察便会发现,那些德高望重、福泽绵长的人,言语总是珍贵如金。
他们并非无话可说,而是深知言多必失,宁可沉默,也不妄语。看破不说破,知理不争辩。这份修养,便是寡言修来的福报。
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看似雄辩,实则言多伤气,易惹是非。谨言慎行,沉默是金,反而能避免无谓的纷争,涵养自身的元气。
《慎言》中提醒我们:
"口舌者,祸福之门,开之有灾,闭之无患。"
而寡言,恰是守好这"祸福之门"的关键。不逞口舌之快,不说是非之语,才能聚精会神,专注于真正重要的事上,厚积薄发。
久而久之,心静了,事顺了,福气也跟着来了。
特别提示:如阁下阅有所得,亦是缘分。若您不吝分享转发,便是为正能量添薪续火,既助力本站发展壮大,照亮他人路途,亦点亮自身福田,涵养自身的浩然之气!感谢雅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