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持续13个月的“金字塔之巅:古埃及文明大展”在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落下帷幕之际,上海博物馆宣布今年将与埃及最高文物委员会联合开展埃及最早都城孟菲斯地区塞赫迈特神庙的考古发掘与研究项目。

中国团队赴埃及考古有何价值?

近年来,中国积极受邀参与埃及、突尼斯、阿联酋等全球多地的考古工作,在考古领域的影响力与专业能力日益提升。

此次参与对孟菲斯地区全面深入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意味着中国考古队将首次深度参与埃及最古老核心遗址区的考古工作。

那么,中国参与类似这些涉外考古,有什么价值呢?

其一,通过参与全球不同文明遗址的发掘与研究,可为构建更完整的人类文明史提供新证据、新视角。

例如,孟菲斯作为埃及历史上第一个首都,数千年来,这座古城深埋于农田之下,给考古发掘工作带来了极大的挑战,直到近几十年才逐步启动相关工作。

对埃及孟菲斯的考古,能补充古埃及早期文明的细节,推动跨文明比较研究,助力破解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的共性问题。

类似这样的“走出去”考古,在中国的更多参与和见证下,可以去伪存真,助力真正理清文明的源头,确认更加符合实际的西方历史状况。

像这次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埃及展中,最受质疑的文物当属一双草编鞋。

从外观来看,这双草鞋崭新异常,毫无历经数千年岁月侵蚀的陈旧感,鞋底厚实得仿佛能当砖头,与人们认知中古代草鞋应有的轻薄、破旧模样大相径庭。

其二,中国以涉外考古为纽带,可以深化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互鉴。

如中国与阿联酋合作发掘朱尔法遗址,既实证了古代中阿贸易史,也增进了当代两国的文化理解与信任。

中国故宫博物院等机构与突尼斯当地组成联合考古队,对朱尔法遗址区进行发掘,出土大量中国外销瓷碎片,为研究古代中阿交往提供实证。

也就是说,中国通过参与全球考古,在帮助别国进行考古的同时,也是对古代中国泛影响力及相关物证的找寻过程。

这有利于印证中华文明更加悠久和深远的全球辐射和影响力,增加文化自信,以及更多的法理依据,为谱写民族复兴大文章,提前谋局布篇。

其三,中国参与全球考古,可以打破传统考古领域的西方中心主义倾向,提升中国在国际考古界及文化领域的话语权。

近代以来,西方学界曾以“欧洲文明中心论”为框架,质疑中国早期文明的独立性,将夏商文化起源曲解为“外来传播结果”,忽视黄河流域考古实证的连续发展脉络。

在文化价值评判上,过度强调西方文明“先进性”,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制度文明的解读带有偏见,甚至否定某些历史遗产的文明价值。

这种单一叙事模式压制了中国学界的发声空间,导致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的认知存在片面性,而中国深度参与全球考古,有利于以实证西方历史,以更系统的视角和高维度的认知,定位西方历史。

甚至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打破这种失衡格局,重塑文明叙事的公平性。

其四,中国丰富的田野考古经验和先进的考古技术、理念等可以向全球输出,帮助提升全球范围的考古水平。

例如,利用碳十四测年技术,可以较为精准地测定出土文物和遗迹的年代;借助地质考古方法,分析遗址地层结构,能够还原当时的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状况;通过对出土器物的类型学分析,对比不同地区、不同时期的相似器物,从而梳理出文化的传播与演变脉络。

此外,对于一些类似文字资料,中国古文字研究领域的深厚积淀也将发挥重要作用,助力解读古埃及文献,获取更为丰富准确的历史信息。

特别是,在中国式考古和历史研究方式下,让西方某些势力不敢肆意伪造文物,进行伪考古,否则极易翻车。

当然,中国更多参与涉外考古中,达到上述目的,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状况。

怕就怕,在实际操作中,有些人受利益驱动,不够尊重客观事实,屁股坐歪了,将别人的某些伪史、伪物,证以为真,以及在历史年代确定上,遵从现有西方既定历史定论,不敢钩校。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将是非常糟糕的。

因而,中国考古“走出去”,绝不仅仅是工具层面的技术交流或器物层面的文明互鉴。

这理应是对人类历史的重新丈量,是以中国智慧破解文明密码、以实证力量平衡全球叙事的实践,在多元文明的星空中,为人类读懂过去、照亮未来,锚定更公正坐标的永恒征程。

来源:微信公众号:评论员解筱文(zgmj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