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我们会有一些非理性的行为,事后觉得无法理解。

在我们身边也有一些怪现象,让人捉摸不透。

其实,了解心理学效应,就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读懂他人,看透这个社会的一些现象,也更有利于我们掌控自己的人生。

今天在这里,分享给你10个心理学效应。

01

卡瑞尔公式

威利·卡瑞尔曾是纽约水牛钢铁公司的一名工程师。

有一次,他被安排去安装一架瓦斯清洁机。经过一番努力后,机器勉强可以使用,但是与公司保证的质量相差甚远。他感到十分焦虑,甚至无法入睡。

后来,他意识到,忧虑不能解决任何问题。

于是他决定换一个思路,他想:这件事最糟的结果会是什么?无非是老板把整台机器拆掉,并将自己开除。

想到这个最坏的结果,他又进一步想:如果我失去了这份工作,会怎么样?

结果他发现,此时机修工程师普遍紧缺,想要找一份新工作并不难。这就意味着即使是最坏的结果,也并不是不可接受。

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之后,卡瑞尔的心情逐渐平静下来。后来,经过几次试验,他发现,只需要加装一些设备,这个问题就可以迎刃而解。

最后公司不但没有任何损失,还获得了一个完美的改进方案。

后来,戴尔·卡耐基从卡瑞尔的这次经历中总结出了一个解决忧虑情绪的方法,并将其命名为“卡瑞尔公式”。

这个公式告诉我们:只有强迫自己面对最坏的情况,在精神上接受它以后,才能集中精力从容地解决问题。

02

瓦拉赫效应

曾有一个叫奥托·瓦拉赫的人,中学时,父母为他选了文学之路,可一学期下来,老师给他的评语竟为:“瓦拉赫很用功,但过分拘泥,即使他有完美的品德,也绝不可能在文学上发挥出来。”

无奈,他又改学油画,但这次更是被老师否定没有才华。一连试了好几次,大多数老师认为他已成才无望。

只有化学老师觉得他做事一丝不苟,这是做好化学实验应有的品格,建议他试学化学。

谁料,瓦拉赫的智慧火花一下子被点燃了,并最终成了诺贝尔化学奖的得主。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人的智能发展是不均衡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智能强点和弱点,要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

03

霍布森选择效应

1631年,英国剑桥商人霍布森从事马匹生意,他说,所有人买我的马或者租我的马,价格绝对便宜,并且你们可以随便挑选。

霍布森的马圈很大,马匹很多,然而马圈只有一个小门。高头大马出不去,能出来的都是瘦马、小马,来买马的人左挑右选,不是瘦马,就是小马。

在有限的空间里进行的有限的选择,无论你如何思考、评估与甄别,最终得到的还是一匹劣马。

霍布森选择告诉我们,选择的价值不在于选择数量,而在于选项的真实差异性和决策自主性。保持批判性思维,在受限环境中主动寻找突破口,才是应对霍布森选择的关键。

04

古德曼定理

古德曼定理,是美国加州大学心理学教授古德曼提出的一个观点,即没有沉默就没有沟通。

有人认为,能说会道的人最受欢迎。

实际上,会说话的人有锋芒毕露的时候,话说多了,也容易变得油嘴滑舌,说过分了还导致言多必有失,祸从口出。

反而,人应该学会将话语权交给对方,学会倾听。

在谈判、辩论或冲突中,沉默能制造心理压力,让对方先暴露意图。

隐藏真实想法,可以避免言多必失,减少信息暴露。

真正的沟通需要“听进去”,而非只是“说出来”,学会倾听,你也能得到更多。

05

投射效应

心理学上有个“投射效应”,投射效有两种:一是感情投射,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影响别人,也就是“以己之心度人之腹”;二是认知上缺乏客观性。

简单来说,就是人们总倾向认为别人的思维和习惯要和自己一致,如果不同,就想改造他人。

有时候,我们碰见一个人,明明不适合做伴侣或者朋友,但还一厢情愿地想着和他们相处,甚至想要把对方改造成你想要的样子。

但一定不要这么做,因为你是改变不了别人的,别人也不愿意被你改变。

06

视网膜效应

所谓视网膜效应,简单地说,就是当我们自己拥有一件东西或者一个特征的时候,我们就会更容易注意到他人是不是也和我们具备同样的东西或特征。

这种视网膜效应就会渐渐影响到你对重点和关键词的关注。

就如你决定买一款车之后,你会首先看到路上出现的同款车型。你怀孕后,看到的都是孕妇。你买了一个包,你发现大街小巷都有人背这款包。

07

聚光灯效应

什么是“聚光灯效应”?聚光灯效应又称焦点效应,是心理学家季洛维奇与佐夫斯基在1999年共同提出的心理学概念。

该效应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总是认为自己是被聚光灯照亮的那一位,并被其他人注视,从而过度在意外界的评价与看法,活在别人的评价中。

1936年,戴尔·卡耐基就在他的经典著作《人性的弱点》中写道:与你谈话的那个人对自己、自己的欲望和自己问题的兴趣是对你和你的问题兴趣的100倍。我们都在自己世界的中心,但我们忘记了其他人也是如此,都在各自世界的中心位置。

不要在意他人的目光和看法。想干什么就大胆去干,没有那么多人在关注你。

08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由美国心理学家洛钦斯首先提出的,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指交往双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对今后交往关系的影响,即是“先入为主”带来的效果。

虽然这些第一印象并非总是正确的,但却是最鲜明、最牢固的,并且决定着以后双方交往的进程。

所以,与人交往,打交道时,一定要注意你给人的第一印象。

09

权威暗示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们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一位老师给某学校的一些学生们讲课时,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位从外校请来的著名化学家,并请他为大家来上课。

课上,这位“化学家”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一个装有蒸馏水的瓶子,说这是他新发现的一种化学物质,有些气味,请在座的学生闻到气味时就举手,结果多数学生都举起了手。

对于本来没有气味的蒸馏水,由于这位“权威”的心理学家的语言暗示而让多数学生都认为它有气味。

权威暗示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是地位高,有威信,受人敬重,那他所说的话及所做的事就容易引起别人重视,并让他们相信其正确性,而这也是安全心理在起作用。

这个效应让我们认识到:不要过于迷信权威,而你要说服别人,则要让人认识到你的权威性。

10

稻草原理

如今,因为某一次考试没考好,或是家长的一句重话,或者一个看似不大的事件,就让一些年轻人选择轻生。

是当代孩子的压力太大了,还是他们的内心太脆弱?为什么因为一些小事便做出如此极端的行为呢?

其实,这就像在一匹骆驼身上放一根稻草,骆驼根本不会察觉。然而,如果一根接着一根地放下去,当稻草累积到一定程度后,哪怕再放一根稻草,即便是强健的骆驼也会不堪重负,轰然倒地,这便是稻草原理。

所以,不论是压力大,还是心理脆弱,轻生行为都不是一朝一夕导致的,而是有一个日积月累、积少成多、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这也要求我们,要懂得释放自己的压力,释放自己的情绪,不要将身上压满稻草。

来源:杨博士说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