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经一家大型商场,远远看见一个布置精美、灯火通明的专卖小屋内人头攒动,人们正专心地挑选商品。门外,长长的队伍耐心等候。

是什么紧俏商品吸引了如此众多的客流?好奇心驱使我绕着小屋细细观察。货架上陈列着各种巴掌大的小玩偶,形态各异的小动物,或是可爱得直戳人心的萌娃。看了排队的人群,清一色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女性居多。他们脸庞透着青春的朝气。看得出,其中不少人尚未踏入职场。

我思忖片刻,拦住一位刚付完款、拎着满满一袋玩偶的小姑娘:“姑娘,买这么多小玩意儿,是给谁玩呀?”她爽快回答:“自己呀!”我笑了笑:“这不是幼儿园小朋友才玩的吗?”她眼睛亮亮的:“我喜欢!毛茸茸的,多可爱!抱着它们,心里就特别舒服,这就叫‘情绪价值’!”我还想再问,她却摆摆手,转身汇入人流。

情绪小玩偶

正巧收银台暂时空闲,我便与一名二十多岁的男收银员攀谈起来。谈及这现象,他竟也脱口而出:“核心就是‘情绪价值’。”他接着补充:“有些顾客买回去,可不只是摆着看。他们会玩一种角色扮演——比如给玩偶取名字,手写或打印‘出生证明’(把购买日定作生日),拍照、制作身份证、户口本,甚至设立社交账号。有的还会精心给玩偶换眼珠、植发、打耳洞,把它们当成一个需要照顾的‘小生命’来互动。”

小屋外,新一批戴着耳机的姑娘小伙依旧安静地排着长队,只为迎接一个心仪的毛绒伙伴。灯光映照着他们专注的脸庞,那份投入的神情,竟让我感受到一种久违的认真。

情绪小玩偶

对他们而言,这些玩偶早已超越了“儿童玩具”的范畴。那柔软的触感、可爱的形象,仿佛承载着某种难以言喻的情感寄托。他们购买的,或许并非一个简单的物件,而是在喧嚣世界中为自己认领一个温暖的“情绪坐标”,一个能带来慰藉、陪伴,甚至是自我表达与创造的无声伙伴。至于这坐标如何精准定位,这价值如何被赋予与感知,那是心理学家研究的课题了。但这满屋子的灯火与不息的人流,已然无声地诉说着当代年轻人寻找心灵栖息地的一种独特的方式。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赵进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