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发文喊干部上餐馆吃饭,为何越喊越没人敢去?
繁体一个多月前,新华社发表公开文章称,整治违规吃喝的核心是“违规”,而不是吃喝本身。从中央到地方的各项“禁酒令”,其核心始终是规范公务行为、严明纪律红线,而非一刀切阻绝正常人际交往。整治违规吃喝同进行正常消费、促进市场繁荣并行不悖,要注重治理的方式方法,依规依纪依法开展监督检查,不得影响餐饮行业正常经营和群众正常消费,不得违背政策搞一刀切、层层加码。
紧接着,具有高度政治敏感性的荣昌区委书记高洪波立即响应,带着一行人下餐馆就餐。当天,他主动提出买单请客吃饭,并发出“带头消费,拉动内需”倡议。最终,这顿饭减去商家抹零的8元,两桌人花费1100元。对于这场“请客吃饭”,高洪波公开表示:“有消费能力的人,包括我们今天在座的要带头消费、带动消费、带领消费。如果我们都不支出,小摊小贩就更没有收入,亲情靠走动,健康靠运动,经济靠流动。”
早在今年1月6日的荣昌区委经济工作会议上,高洪波就发表干部要“带头消费、带动消费、带领消费”的言论,号召干部春节买新衣,周末下馆子。
一时间,高洪波成了网红。这位网红书记这段时间是否还下了餐馆,下了几次,不得而知。但从现实情况来看,下餐馆就餐的干部几乎没有了,所有公职人员都罕见有人下餐馆就餐了,餐馆也越来越没有生意了。很多同事和熟悉的领导都表示,我们可以个人请你吃饭,你不可以请我们吃饭。
丰剑同志很有点想不通,高洪波说的“亲情靠走动,健康靠运动,经济靠流动”。现在,领导单方面请吃,一次可以,多了就不好意思去呀。可不去,就表示不聚,久了不聚,不就越来越陌生,越来越疏远了。
同事和上下级的感情,很多时间是不可以用庸俗来衡量的,我与领导和同事之间的交情,从来没有“交易”的阴影,都是纯粹的个人情感。丰剑同志退休多年,之前从没通过利益输送向领导讨个一官半职,领导安排到哪个岗位,我就在本职岗位干好工作,现在,子女都在外地,也从来没向地方干部提出任何过分要求,更从不出卖朋友。之前,丰剑同志回丰城,一二个月都是在和朋友之间互相请吃中度过。有工作要做的,晚上和周末聚,退休的同事、农村的同学,什么时候都可以聚。宽松的环境,不要说一年,有时候节假日一个月下来,一个人所涉及的聚餐都在几十次,类似这样一大圈的相互聚餐,可以产生乘数效应,同学、同事好几百人,同学的同学、同事的同事,那就遍布整个县、市和乡镇,所有餐饮店餐餐人气火爆就是这个“乘数效应”形成的。大家都可以吃,大家便都在吃。
这段时间,新华社发文喊干部上餐馆吃饭后,为何越喊越没人敢去吃?问题的关键,是有一条公职人员不得“参与可能影响公务的宴请”。因为,“可能”二字有太多的“可能”,于是,更关键的问题,是纪检监察部门可以不分是否是“可能影响公务的宴请”,只要公职人员下餐馆吃饭,或者参加私人宴请,逮着了就得查,稍有理由,比如其中有一位老板,不管参与的人是亲戚还是同学,不管你有没有利益输送,因为“可能”说不清,都认定你违纪,就得查你,你就得挨处分。之前,有几个学校老师参加在外地做工地的同学的乔迁宴。那同学老板不大,在本地也没有业务,学校老师这样的地位,不要说老板在外地,就是在本地也没权力帮上忙,更谈不上与他能有利益输送。结果,因为“可能”有,硬是被审查了半年。正是因为“可能”有和“可能”没有二者的界定不清,大家害怕碰上了,说不清楚,省得惹麻烦,干脆集体不上餐馆吃饭了。
正如有的网友所说,即使不查“可能影响公务的宴请”,他们也可以说单位三人以上聚餐就是团团伙伙拉山头。他们到饭店推门就进,然后录像,有公职人员要写书面情况报告,和谁吃饭,谁出钱,喝的什么酒,还调取饭店监控,饭店的账本。这样的环境下,谁敢进餐馆吃饭消费?
丰剑同志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除了发达城市,留在本地有进餐馆消费能力的人群,除了公职人员,还有人消费得起吗?就是外出赚到钱的人回老家,要么,是他们请公职人员吃,要么,是公职人员请他们吃。公职人员都不敢吃,就彻底没有人进餐馆消费了。
一家小小的餐馆,牵动着大民生。搞种养的、搞运输的、搞销售的,都将面临萧条,餐馆服务员面临失业,民心浮动。这,绝不是反“吃喝”的初衷。
对“违规吃喝”零容忍,是铁的纪律,不容逾越。整治违规吃喝的核心是“违规”,而不是吃喝本身。这句话应该作为纪检办案的根本遵循。不是所有的吃喝都“违规”,就没有必要对所有吃喝都查。应该盯住关键人、关键岗位的极少数,对有举报的才查,对出了问题的严查,才能将公职人员从害怕“可能”说不清的禁锢中解脱出来,敢于大胆进餐馆消费。公职人员都害怕进餐馆消费,一方面,说明纪检对全体公职人员不信任,一方面,说明公职人员不自信,是非常危险的,对发展经济很不利。
来源:丰剑评
本文初摘录于:2025-08-25,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