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你正在被“算法”圈养!
繁体现如今的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好像什么都讲究一个快,生活工作节奏快,新闻资讯传播快,科技智能迭代也快,感觉慢一点就会被这时代所淘汰一样。渐渐的也就让人们都养成了“短、平、快”习惯,阅读吧,不再喜欢纸质书籍了,各种短视频的流行,更是加剧了“碎片化”的进程。让人感觉什么都懂,好像又什么都不明白。
所以自己也开始渐渐的卸载一些短视频APP,可以让自己静下心来,去学习,去思考,去阅读。刚开始时,也是不太习惯的,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就变得不再那么焦虑了,因为自己的思维和情绪不再被各种平台的算法给裹挟了。
平时我们刷视频,看似是我们自己在选择各类资讯或者是各种娱乐信息,其实我们都是被动的,因为平台会依据你的停留时间,评论、点赞等相关的操作,来综合的算出你的个人喜好,所以当你再次打开之后,会发现首推给你的内容都是你自己相对喜欢看的,久之,也就形成了一种狭隘的认知,因为你的摄取面被规划和单一了。
为什么我会说是“算计”了呢?有时你是不是会感慨,收到的内容咋这么符合你的口味呐,其实这后面有一大堆“高知”在给你设计,因为不管是何种“算法”都需要人,这背后有一堆的心理学家、数学家,哲学家在设计相关的逻辑,但这些“高知”往往不接受碎片化的信息,都是坚持系统化的有效学习。
如同自己为何重新开始写公众号,其实都是记录一些生活工作中的一点小感悟,也没什么华丽的辞藻,都是一些浅白的字词,但这样的记录,只想让自己保持着一种独立的思考,因为不想让自己变成一个“知道分子”,也没什么太多的功利心,只是希望在这过程中,遇见频率相同的你,就已经很开心了。
如同每天都会有几个朋友关注,这对我来说就很幸福了,我反而不太喜欢出现“爆文”,出现粉丝暴涨这种情况,因为这种关注的背后,往往都是一种激情反映,可能过了一二天就取关了,所以我更看中平时隔三差五关注的朋友,虽然关注量不大,但都很有质量,因为关注是经过深度思考后作出的一种决定,这样的朋友更同频,也更有粘合度。
就像是昨天写的文章,被本地公益群里的王老师转发到他的同学群中,得到了他的一位同学转发到他自己的朋友圈,王老师说:“他同学是一位大咖,能得到他的转发,认可度不低哦!”这样的事,对我来说当然是开心的,并不是说他同学是大咖而开心,而是遇见了二位“深度阅读”的老师,哪怕只有几十的阅读量,这都足以让人感到幸福了。
在这浅薄的时代,保持深度阅读和记录,是我们为自己保留的一片自留地。在自己记录的文字里,我们不被算法定义,不会被流量裹挟,我想这也是一种思想独立,因为每一个字句,你我的停留,都是你我真实的对话。不是为了特立独行,而是为了,能在浮光掠影的世界里,守护自己独立的思想深度,能在众声喧哗的红尘中,听见内心的一点真实声音。
来源:我看见生活美学
本文初摘录于:2025-10-10,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