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太了解我了,简直精准得可怕。

最初,这种感觉真是棒极了。

你爱看猫,它就源源不断地推送萌猫视频;你对历史着迷,它立刻奉上“古代帝王的奇特癖好”。

心情低落时,它总能适时递上一碗心灵鸡汤,配上恰到好处的伤感音乐。

这份体贴,甚至超越了我的母亲。

最令人不安的是,你无需刻意告知,只需随手滑动屏幕,在某个视频多停留几秒,或是随手点个赞,它后台那套精密的算法就能将你剖析得明明白白。

通勤路上疲惫不堪?它奉上搞怪段子;用餐时刻百无聊赖?它送上“电子榨菜”。它总能精准投递你想要的内容,让你舒舒服服地沉溺其中。

然而,久而久之,问题浮现了。

这种“懂你”悄然变质为一种“操控”,让我感到越来越不适。

第一,时间被悄然吞噬

下面这样的感受想必大家都有共鸣。

“再看一个就睡”——这句话我每晚要对自己重复八遍,却次次食言。一抬头,指针已指向凌晨两三点,第二天只能顶着熊猫眼去上班。

“某音五分钟,人间两小时”绝非戏言。

它如同一个无底洞。刚看完一个有趣的视频,下一个更精彩的立刻接踵而至。

刚欣赏完一位美女,成群的美女便纷至沓来。这种连续不断的刺激让人欲罢不能,如同上瘾。

一天下来,正事毫无进展,时间尽数被它吞噬。回头细想,除了当时片刻的欢愉,脑中竟一片空白。

第二,思维变得迟钝

这是最让我感到恐惧的一点。

习惯了15秒一个视频的快节奏,我的耐心彻底崩坏。我发现再也看不进电影了——一部一个半小时的电影,看上十分钟就烦躁不已,总想拖动进度条。曾经喜爱的阅读,如今捧起书翻两页就走神。注意力被切割得支离破碎。

我的大脑仿佛被某音“格式化”了,只适应那种短平快的强刺激。对于任何需要稍动脑筋、花点时间理解的事物,我不仅失去了兴趣,也丧失了能力。它越是精准推送我“喜欢”的内容,我就越懒得探索新事物。整个人被困在它精心构筑的“信息茧房”里,日渐怠惰,思维退化。

第三,情绪沦为提线木偶

这一点同样致命。

上一秒,我还在为一个搞笑视频拍桌大笑;下一秒,刷到他人“喜提豪车”、“环游世界”的炫耀,瞬间自惭形秽,焦虑感汹涌而至。紧接着,可能又是一个充满戾气的争吵视频,看得人怒火中烧。我的喜怒哀乐,完全被它推送的内容所操控。算法为了留住用户,什么能刺激你,就推送什么。情绪如此大起大落,令人身心俱疲。

更糟的是,看多了平台上那些被精心美化的“完美人生”,再反观自己平淡的日常,心态极易失衡,觉得生活索然无味。

压垮我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终促使我下决心卸载的,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周日。

那天阳光明媚,我原本计划读会儿书,再出门运动。结果呢?从早晨睁眼起,我就窝在沙发里刷某音。等回过神来,已是午饭时间。懊恼之下,我一整天没吃饭、没说话,除了滑动手机,一事无成。

当手机电量耗尽自动关机,我看着漆黑的屏幕,一股强烈的悲哀和空虚感席卷而来——我竟浪费了一整天的生命,只为旁观他人如何生活。

那一刻,我彻底受够了。

手机充上电开机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到那个图标,长按,然后点击了卸载。

删除的瞬间,世界仿佛都清净了。

最初几天确实难熬,总是不由自主地拿起手机寻找那个图标——这大概就是“戒断反应”吧。

但渐渐地,变化悄然发生。

我开始有时间做别的事情了。

我读完了那本在图书馆借阅已久却尘封的书,我认真地给父母打了电话,聊了半个多小时,晚餐后我开始出门散步,不带手机,只是看看街景和行人。

我甚至发现,“无聊”其实是件好事。正因为感到无聊,你才会主动寻找事情做,才会开始思考,才会与真实的世界产生联结。

说这些并非要将某音妖魔化。它确实是一款卓越的产品,一个强大的工具。但于我而言,我的自制力实在不足以驾驭它。它的“懂我”,不过是算法的冰冷计算。它只会给我看它认为我想看的,让我安逸地停留在原地。然而,人若总待在舒适区,终将废掉。

我不愿让一个应用程序来决定我的喜好,支配我的时间。

我要自己说了算。

所以,我卸载了它。老实说,感觉真不错。

来源:范贱中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