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轻信西方伪史论?在我看来,这背后透出的是一种值得警惕的精神虚胖和文化不自信。

表面上看,伪史论者似乎是在捍卫中国文明的悠久与辉煌,试图用“西学中源”之类的说法来证明我们自古就高人一等。但这种论证方式本身就很可悲——它仿佛在说,我们自身价值的确认,必须通过否定他者才能实现。

这哪里是真正的文化自信?分明是一种根子上的不自信。

扒一扒相信西方伪史论的人都是啥心理?

一个真正强大的文明,如同一个真正成熟的人,从不需要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汉唐气象之所以被称颂,正是那种“万国来朝”时包容并蓄的底气,而不是关起门来自封“老子天下第一”的狭隘。

这种论调危害不小。它首先是一剂精神麻醉药,让人在虚幻的优越感中逃避现实的差距。

当有人指着两千多年前的帕特农神庙石柱说那是假的,仿佛我们现代在科技、文化领域的某些不足就能自动得到解释。

这种逃避,无异于一种精神上的闭关锁国,它麻痹了我们学习先进、认清差距、奋力追赶的神经。更深远的是,它毒化了我们社会的求知氛围。伪史论本质上是一种“反智”的狂欢,它用情绪代替证据,用立场取代逻辑。

长此以往,我们下一代思考问题的能力会不会被这种“怀疑一切”的虚无主义所侵蚀?当扎实的考据被猎奇的阴谋论取代,严谨的学风被煽动性的口号淹没,最终伤害的是我们民族长远的文化根基和创新能力。

那么,究竟是哪些心理在驱动它们去相信并支持这种明显违背常识的论调呢?我简单总结如下:

一种是受伤民族自尊心下的过度补偿。

近现代我们有过屈辱的经历,那份集体记忆让部分人对外部世界,尤其是西方,抱有复杂的情感。

当现实中遇到围堵、打压或不公时,一种极端的反应就是通过彻底否定对方引以为傲的历史根基,来获得心理上的代偿和平衡。

“你的辉煌都是假的,我的苦难才是真的”,这种叙事虽然扭曲,却能提供一种简单直接的情绪慰藉。

另一种,恕我直言,更多的人就是蠢而不自知。

它们压根没有兴趣,也没有那个耐心去翻墙查资料、读几本正经的学术著作。它们的“研究”仅限于刷短视频和看朋友圈爆文。

别人的观点,只要不符合自己预设的立场,那一定是别人错了,是“跪久了站不起来”。你跟他摆证据、讲逻辑,他跟你谈感情、扣帽子,最后往往以人身攻击收场。

这种陷在信息茧房里自嗨,还自以为掌握了宇宙真理的状态,是伪史论得以滋生的肥沃土壤。

而最让人不齿的是,这些伪史论者还把“爱国”当成最后的遮羞布和万能武器。它们动辄给持不同意见者扣上“崇洋媚外”“汉奸”的大帽子,用极端民族情绪绑架公共讨论,让理性的学术交流变得寸步难行。我评论区里这群伪史论渣渣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这种打着最高尚旗号干着最破坏之事的行径,实际上正在严重阻碍中国史学乃至整个学术界的健康发展——当我们的研究者因为害怕被贴上“为西方张目”的标签而不敢探索真知,当国际学界因这种氛围而对我国学者的客观性产生质疑时,最终受损的是整个国家的学术声誉和国际形象。

而那些在网络上叫得最响的伪史论鼓吹者,却很可能早已拿着收割来的流量红利,过上了滋润的日子,把这门“爱国生意”经营得风生水起。

说到底,西方伪史论是一面镜子,照出的不是我们历史的悠久,而是一些人内心的焦虑、迷茫、懒惰,以及被极端情绪裹挟后的扭曲形态。

真正的文化自信,源于对自身传统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同时也源于对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开放与尊重。

我们应该有勇气说,我们的文明很伟大,但这并不需要靠贬低其他文明的成就来证明。拆毁别人家的房,盖不起自己家的大厦。

一个敢于正视世界、也敢于正视自己,并能用脑子而不是只用嗓子爱国的民族,才能真正地、踏实地走向未来。

来源:作家朱耀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