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以冲突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最为复杂的地区冲突之一,其根源涉及历史、宗教、民族、领土等多重因素,需要放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客观审视。

以下从历史发展脉络的角度,对相关背景进行梳理:

 一、犹太复国主义与反犹主义的历史背景

19世纪以来,欧洲民族主义思潮兴起,同时反犹主义在欧洲多地蔓延,犹太人在经济、社会生活中面临诸多限制与迫害。在此背景下,犹太复国主义思潮逐渐形成,核心诉求是在历史上与犹太人有深厚联系的巴勒斯坦地区建立一个犹太人的家园,以摆脱迫害、保障民族生存权。

巴勒斯坦地区在历史上先后被多个帝国统治,公元7世纪后阿拉伯人成为该地区的主要居民。16世纪起,该地区处于奥斯曼帝国统治之下。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随着犹太复国主义思潮的传播,一些犹太人开始向巴勒斯坦地区移民,这一过程初期规模有限,但随着欧洲反犹情绪加剧(尤其是二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移民数量显著增加,逐渐引发与当地阿拉伯人的矛盾。

二、英国托管与“分而治之”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奥斯曼帝国瓦解,巴勒斯坦地区成为英国的托管地。英国在托管期间,为维护自身在中东的战略利益(如控制苏伊士运河、保障通往印度的通道),采取了复杂的平衡策略:一方面,1917年发表《贝尔福宣言》,表示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一个犹太人的民族家园”;另一方面,为争取阿拉伯人的合作,也曾承诺支持阿拉伯民族的独立诉求。这种模糊政策为后续冲突埋下伏笔。

随着犹太移民持续增加,阿犹两族在土地、资源等方面的矛盾日益尖锐,冲突时有发生。英国的托管政策逐渐失控,既无法满足犹太人的建国诉求,也难以平息阿拉伯人的不满。1930年代后,英国试图限制犹太移民数量,引发犹太人不满,部分激进犹太组织开始采取针对英国托管当局和阿拉伯人的暴力行动,同时阿拉伯人也通过武装反抗表达诉求,地区局势持续动荡。

附一、英国托管时期的暴力冲突(20 世纪 30-40 年代)

犹太激进组织的暴力行动

随着英国托管政策的摇摆(从支持犹太移民到限制移民),部分犹太激进组织认为暴力是推动建国的手段。

1937 年,“伊尔贡”(犹太复国主义激进组织)成立,主张以武力对抗英国托管当局和阿拉伯人。1938 年 7 月,伊尔贡在海法阿拉伯市场引爆地雷,造成 74 人死亡、129 人受伤,包括大量平民。

1944 年 11 月,“斯特恩帮”(更激进的犹太组织)在开罗暗杀英国中东殖民大臣莫因勋爵,引发国际震动。

1946 年 7 月,伊尔贡袭击耶路撒冷大卫王酒店(英国托管当局总部所在地),造成 91 人死亡(含英国官员、平民及犹太人),事件策划者之一为后来的以色列总理梅纳赫姆・贝京。

1947 年,犹太激进组织多次袭击英国驻军和设施,包括炸毁铁路、袭击监狱释放犹太囚犯等,同时针对阿拉伯平民的袭击增多,如 1947 年 12 月海法阿拉伯公交车爆炸案,造成 6 死 30 伤。

阿拉伯人的反抗与暴力回应

面对犹太移民激增和土地侵占,阿拉伯人也通过武装行动表达不满。

1920-1921 年,阿拉伯人袭击犹太定居点,引发双方冲突,造成约 50 人死亡(双方各半)。

1936-1939 年,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发动大起义,反对英国托管和犹太移民,期间袭击犹太定居点和英国设施,英国镇压导致约 3000 阿拉伯人死亡,犹太人死亡约 300 人。

三、联合国分治决议与以色列建国

1947年,英国因无力掌控局势,将巴勒斯坦问题提交联合国。同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第181号决议,决定在巴勒斯坦地区分别建立阿拉伯国和犹太国,耶路撒冷由联合国管理。该决议在土地划分上存在争议:占人口多数的阿拉伯人获得约43%的土地,占人口少数的犹太人获得约57%的土地(且多为沿海肥沃地区),因此遭到阿拉伯国家集体反对,而犹太人则接受了决议。

1948年5月,以色列国宣布成立,随后埃及、约旦、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出兵干预,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实际控制的领土超过分治决议划定的范围,约旦控制了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埃及控制了加沙地带,巴勒斯坦阿拉伯国未能建立,大量巴勒斯坦人流离失所,形成巴勒斯坦难民问题,成为巴以冲突的核心症结之一。

附二、以色列建国初期的暴力事件(1948-1950 年代)

针对阿拉伯人的大规模暴力

1948 年第一次中东战争期间,犹太武装对阿拉伯村庄的袭击引发严重平民伤亡。

1948 年 4 月,伊尔贡和斯特恩帮袭击耶路撒冷附近的戴厄・亚辛村,造成约 250 名阿拉伯平民死亡(含妇女儿童),这一事件引发阿拉伯人的恐慌,加速了巴勒斯坦人的逃亡(史称 “Nakba”,即 “大灾难”,约 70 万巴勒斯坦人沦为难民)。

针对国际调解的暴力

1948 年 9 月,联合国调停员贝纳多特(曾解救数千犹太人)因提出调整巴以边界的方案,被斯特恩帮暗杀,凶手包括后来的以色列议员伊扎克・沙米尔。

四、巴以冲突的长期延续与国际社会的努力

建国后,以色列与阿拉伯国家之间又爆发了多次中东战争,领土控制格局不断变化,宗教和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巴勒斯坦人逐渐形成了以建立独立国家为目标的民族解放运动,相关组织与以色列之间的对抗持续多年,期间双方均有针对平民的暴力行为,造成大量人员伤亡,给两国人民带来深重苦难。

附三、冷战时期的跨国暴力与报复(1960-1980 年代)

以色列的跨境军事行动

以色列将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PLO)视为国家安全重点,行动常波及平民。

1968 年 12 月,以色列突击队袭击黎巴嫩贝鲁特机场,摧毁 13 架阿拉伯国家民航客机,报复 PLO 对以色列航班的袭击,导致机场关闭。

1982 年黎巴嫩战争期间,以色列支持的黎巴嫩基督教民兵进入贝鲁特萨布拉和沙提拉难民营,屠杀数百至数千巴勒斯坦平民(以色列军方被指未阻止),事件主谋之一为后来的以色列总理沙龙。

巴勒斯坦组织的报复行动

巴勒斯坦武装组织以袭击以色列平民和国际目标回应。

1972 年,“黑九月” 组织在慕尼黑奥运会绑架并杀害 11 名以色列运动员。

1970 年代,巴解组织多次发动劫机事件,如 1976 年恩德培机场劫机事件(以色列突击队解救乘客,造成数十人死亡)。

1980 年代起,巴勒斯坦激进组织开始使用自杀式袭击,针对以色列平民目标,造成大量伤亡。

四、关于 “恐怖主义” 的争议与反思

上述事件中,“恐怖主义” 的定义始终存在争议:

以色列认为,建国前的激进行动是 “反抗殖民统治的自卫”,建国后的军事行动是 “打击恐怖主义的必要手段”;

巴勒斯坦及阿拉伯世界则认为,以色列的行动是 “国家恐怖主义”,而巴勒斯坦人的暴力是 “反抗占领的正义斗争”。

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针对平民的暴力无论出于何种目的,均违反国际法和人道主义原则。巴以冲突的悲剧在于,双方的暴力行动形成 “报复循环”:一方的极端行为引发另一方的更激烈回应,仇恨不断累积,最终导致和平进程屡屡受挫。

客观认识这些历史事件,需避免将一方的暴力绝对化,而应看到冲突背后的领土争端、民族对立和外部干预等深层原因。解决巴以问题的关键,仍在于回归 “两国方案”,通过政治谈判实现巴勒斯坦独立与以色列安全的共存,这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

五:前景及解决方案:

国际社会始终致力于推动巴以和平进程,提出了“土地换和平”等原则,倡导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领土、难民、耶路撒冷地位等核心问题。

中国一贯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民族权利,主张根据联合国相关决议、“土地换和平”原则和“两国方案”,推动建立以1967年边界为基础、以东耶路撒冷为首都、拥有完全主权的巴勒斯坦国,实现巴以两国和平共处。

巴以冲突的解决,需要正视历史、尊重双方的合理安全关切,更需要摒弃暴力、回归政治谈判。只有在公正合理的基础上实现巴勒斯坦问题的全面解决,才能从根本上实现中东地区的持久和平与稳定。任何脱离历史背景的片面解读,或单方面的指责与抹黑,都不利于冲突的化解。

来源:豆包AI,本站编辑修改

特别提示:如阁下阅有所得,亦是缘分。若您不吝分享转发,便是为正能量添薪续火,既助力本站发展壮大,照亮他人路途,亦点亮自身福田,涵养自身的浩然之气!感谢雅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