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2日,经特朗普主要担任调解角色,以色列和哈马斯达成停火。但周边诸国不少政治人士表达了担忧。

在中东地缘政治的棋局中,美国的政策摇摆与以色列的底线突破形成了一对特殊的组合。前者以朝令夕改的行事风格消解着地区信任,后者用不择手段的行动逻辑制造着安全恐慌,而当这两股力量深度捆绑、联手施压时,整个中东的稳定根基便持续遭受冲击,成为全球最令人不安的风险策源地之一。

一、美国:朝令夕改的“不可靠伙伴”,政策反复撕裂地区信任

美国在中东的外交政策始终围绕自身短期利益摇摆,缺乏长期一致性,其“朝秦暮楚”的作风不仅让盟友寒心,更让地区秩序陷入持续动荡。这种政策反复并非偶然,而是深植于其霸权逻辑下的实用主义选择。

2015年,美国牵头签署《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通过多边协商为解决地区核争端搭建了框架,当时被视为中东去核化的重要里程碑。然而仅4年后,2019年特朗普政府便单方面宣布退出协议并重启对伊制裁,彻底推翻此前的外交成果,导致伊朗重新加速核活动,地区核危机卷土重来。更具讽刺的是,2021年拜登政府上台后又表态希望重返协议,却因附加条件过多陷入僵局,这种翻覆让参与协商的各方彻底失去信任。

在叙利亚问题上,美国的政策摇摆同样造成灾难性后果。2011年叙利亚内战爆发后,美国公开支持反对派并喊出“巴沙尔必须下台”的口号,暗中提供武器装备;2018年却突然宣布撤军,让曾经的盟友陷入绝境;撤军仅数月后,又以“化武袭击”为由对叙发动空袭,其行动逻辑完全脱离地区实际需求。这种反复无常不仅让叙利亚局势更加复杂,更让中东国家看清:美国的承诺随时可能因国内政治更迭而失效。

2025年9月以色列空袭卡塔尔事件中,美国的态度再次暴露其政策的投机性。卡塔尔作为美国在中东的重要盟友,境内设有美军最大的乌代德空军基地,却在以色列发动袭击时“默许”其行动——以军战机若未获得美方空域许可,根本无法抵达目标区域。事后美国却试图撇清关系,这种“牺牲次要盟友、纵容核心盟友”的做法,让海湾国家彻底质疑美国提供的“安全保障”究竟价值几何。

二、以色列:不择手段的“暗杀国家”,底线突破制造人性危机

如果说美国的不可靠体现在政策摇摆,以色列的让人不安则源于其对“不择手段”的极致践行。从针对对手的定点清除到突破主权的跨境袭击,以色列早已将暗杀等极端手段内化为国家战略,彻底无视国际法与人性底线。

以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被誉为“世界四大情报组织”之一,其核心职能之一便是实施跨境暗杀,二战后已累计进行过超2000次有针对性的暗杀行动,受害者涵盖巴勒斯坦人、埃及人、叙利亚人和伊朗人等多个群体。2020年是其暗杀行动的“高峰年”:1月,美军在伊拉克巴格达机场发动空袭杀死伊朗革命卫队高级指挥官苏莱曼尼,事后证实行动由美以情报部门联合策划;11月,伊朗顶级核物理学家穆赫辛·法赫里扎德在德黑兰郊区遭远程控制机枪暗杀,摩萨德被直指为幕后主使。这种对他国高层的“斩首行动”,直接引爆地区复仇循环。

2025年6月,以色列更是发动代号“纳尼亚”的专项行动,一夜之间暗杀10名伊朗核科学家,这些科学家均在睡梦中被特制武器杀害。以色列官员直言,选择杀害科学家而非摧毁设备,是因为“军事领导层和设备更容易替换,培养一名核科学家则需要更长时间”——这种针对知识精英的蓄意屠杀,已然突破了战争伦理的基本底线。

更令人震惊的是,以色列的不择手段早已超越“对敌打击”的范畴。2025年9月,以色列对卡塔尔发动空袭,目标直指正在参与停火谈判的哈马斯代表团。卡塔尔作为中立斡旋方,此前多次促成巴以临时停火,却成为以色列的袭击目标。这种袭击谈判方、破坏和平进程的行为,被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怒斥为“违反国际法、突破所有底线”,而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则直接批评:“以色列的行径比二战时期的纳粹更甚”。从暗杀科学家到袭击斡旋国,以色列用行动证明:为达目的,任何国际法准则、人道主义原则均可被抛弃。

三、美以合流:双重风险叠加,中东安全陷入“最危险时刻”

当美国的政策摇摆与以色列的底线突破形成合力,中东便陷入了“最不可控的安全困境”。美国为以色列提供政治庇护、军事支持与情报共享,以色列则成为美国推行中东战略的“打手”,这种共生关系让地区冲突不断升级,风险持续外溢。

军事层面,美国的纵容让以色列更加肆无忌惮。以色列对伊朗的多次打击均得到美国的暗中支持:2025年6月“雄狮的力量”空袭行动前,美军加油机提前集结卡塔尔,为以军提供后勤保障;行动中,美国中央情报局向摩萨德共享了伊朗核设施的核心情报,确保打击精准度。而当国际社会谴责以色列暗杀行为时,美国总能在联合国安理会动用否决权为其开脱,这种“保护伞”让以色列彻底无视国际社会的批评。

战略层面,美以协同制造了地区阵营对立。美国退出伊核协议后,以色列随即加大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力度,2024年7月暗杀哈马斯政治局领导人哈尼亚、2025年6月空袭伊朗核设施、10月威胁再次发动对伊打击,一系列行动均与美国的对伊遏制战略高度同步。这种“美国定调、以色列动手”的模式,让伊朗及什叶派阵营被迫强化军事防御,黎巴嫩真主党、也门胡塞武装等力量与以军的冲突不断升级,中东逐渐滑向“新代理人战争”的深渊。

信任层面,美以合流彻底摧毁了地区和平的基础。美国的政策反复让多边协商机制失效,以色列的暗杀行动让对立双方失去谈判意愿——2025年以色列空袭卡塔尔后,巴以停火谈判彻底停滞,哈马斯明确表示“不再相信任何包含美国或以色列参与的协商”。更严重的是,这种“强权即真理”的示范效应正在扩散,土耳其、沙特等地区大国纷纷加速扩充军备,中东军备竞赛愈演愈烈,曾经的“安全洼地”彻底沦为“火药桶”。

从美国的政策翻覆到以色列的暗杀横行,再到两者联手制造的地区动荡,美以同盟的存在早已成为中东安全的最大变量。当一个超级大国放弃信誉,一个地区强国抛弃底线,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必然是信任崩塌、冲突升级与人性危机。这样的组合,注定让中东难以获得安宁,更让全球为其持续动荡的局势忧心忡忡。

来源:海阔天空A

本文初摘录于:2025-10-13,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