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Siri“偷听”的十年:苹果隐私光环下的真实窃听与系统性隐瞒

当用户对着iPhone说出“嘿,Siri”时,他们期待的是智能助手的及时响应,而非隐藏在系统背后的隐形耳朵。2025年10月,巴黎检方对苹果Siri启动刑事调查,让这场持续十年的隐私争议再次浮出水面。从美国用户的集体诉讼到法国人权组织的实名举报,从外包员工的内部揭露到高达9500万美元的和解赔偿,苹果始终以“技术中立”为名,掩盖其对用户隐私的系统性侵犯。

一、事件爆发:吹哨人与诉讼揭开窃听黑幕

2025年2月,法国人权联盟(LDH)向巴黎检方提交刑事投诉,成为这场隐私风暴的导火索。

投诉的核心证据来自前苹果外包员工托马斯·勒·博尼耶的证词。他曾深度参与Siri录音分析工作,透露在2019年,自己每天需要监听数千条用户录音,其中不乏医疗咨询、家庭争吵甚至亲密行为的片段。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录音大多由Siri误触发产生,用户对此毫不知情,隐私却已悄然流入苹果服务器。

几乎同一时间,美国一场持续多年的集体诉讼也迎来结局。2025年5月,苹果同意支付9500万美元,与2014年至2024年间使用Siri的美国用户达成和解。符合条件的用户每台设备最高可获20美元赔偿,每人最多覆盖5台设备。这起名为Lopez v. Apple的诉讼中,原告提出证据显示,即便用户未主动唤醒Siri,设备仍可能自动开启录音,甚至有人在私下谈论某商品后,很快收到相关广告,暗示录音数据已被用于商业推送。

2025年10月6日,巴黎检方正式宣布对苹果启动刑事调查,案件交由法国国家警察网络犯罪机构处理。这也是美国科技巨头首次在欧洲因语音助手隐私问题面临刑事追责,标志着事件从民事层面升级为司法犯罪指控。

苹果秘密窃听用户对话,并使用 Siri 语音助手进行录音。

图片来自互联网

二、操作黑箱:从技术设计到人工审听的系统问题

苹果的窃听行为并非偶然失误,而是贯穿硬件激活到数据处理全链条的系统性设计,每一环节都反映出对用户知情权的忽视。

在激活机制上,苹果虽公开声称Siri只在识别到“嘿,Siri”等唤醒词时启动,实际却存在大量“误触发”漏洞被放任不管。用户在嘈杂环境中交谈、拨打私人电话甚至看病时,手机麦克风可能被意外激活,录音随之自动上传。更隐蔽的是,这些录音往往附带完整的元数据,包括地理位置、设备序列号及运行中应用信息,足以精准识别用户身份。

录音数据的处理过程同样暴露了苹果的刻意安排。2014年至2019年间,苹果将大量录音外包给第三方公司进行人工质检,承包商员工无需签署严格保密协议即可随意听取内容。有员工透露,他们每日需审核数百条录音,涉及医患对话、家庭争执、未成年人私密交谈等敏感内容,而苹果从未明确限制这些数据的使用范围。

更具欺骗性的是苹果的“隐私承诺”话术。2019年人工审听丑闻曝光后,苹果宣布暂停该计划并推出“选择加入”机制,称“只在用户明确同意时保留录音”。但勒·博尼耶指出,2019年至2022年期间,即便用户未参与改进计划,误触发录音依然持续上传,所谓的隐私改革不过是表面文章。

三、苹果式应对:否认、拖延与“技术性让步”

面对持续发酵的隐私争议,苹果逐渐形成一套固定应对模式:以“技术中立”否认责任,借诉讼程序拖延时间,最终以赔偿和解换取沉默,却始终未进行真正整改。

在责任认定上,苹果一贯坚持“无过错论”。即便支付9500万美元和解金,公司仍声明“和解仅为节省诉讼成本,不承认存在隐私违规”。面对法国检方调查,苹果法国方面重复“从未使用Siri数据建立营销档案或提供给广告商”的官方说辞,却回避误触发录音的收集问题。这种“只赔钱不认错”的态度,在2025年1月中国区产品降价中更显矛盾——就在和解协议公布次日,苹果罕见下调多款产品价格,被外界视为“用降价对冲隐私丑闻的负面影响”。

在监管应对上,苹果善于利用地域差异规避责任。勒·博尼耶曾向爱尔兰数据保护机构举报,但因苹果欧洲总部位于爱尔兰,该机构未展开调查;而在美国诉讼中,苹果通过层层上诉拖延多年,最终以远低于用户实际损害的金额达成和解,单用户最高20美元的补偿更像是对千万受害者的象征性安抚。

类似操作并非首次。2025年3月,法国竞争管理局因苹果ATT机制的双重标准处以1.5亿欧元罚款,揭露其“以隐私之名行垄断之实”——苹果自有应用无需授权即可获取数据,第三方应用却受严格限制。从垄断到隐私侵犯,苹果始终将商业利益置于用户权益之上,所谓“隐私至上”的品牌形象,早已沦为一句营销口号。

苹果秘密窃听用户对话,并使用 Siri 语音助手进行录音。

四、行业警示:科技巨头的隐私边界何在

Siri窃听事件的核心,是科技巨头对用户数据的过度索取与监管滞后之间的冲突。苹果作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科技企业,本应承担更高标准的隐私保护责任,却利用技术优势构建起“收集-利用-脱责”的闭环。

从用户角度看,这场持续十年的窃听带来了难以挽回的隐私损害。被收集的医疗信息可能影响保险评估,私密对话存在泄露风险,而精准的广告推送更暴露了数据的商业化使用。更严重的是,苹果的做法可能引发其他公司效仿,导致智能设备成为无处不在的监听工具。

从监管层面看,此次事件揭示了全球隐私治理的不足。尽管欧盟《通用数据保护条例》(GDPR)和美国各州隐私法案已实施多年,但对语音助手等AI产品的监管仍存空白,尤其是“误触发录音”的合法性、人工审听的边界等问题缺乏统一标准。法国检方的刑事调查,或许将成为推动全球AI隐私规则完善的重要转折。

截至2025年10月,巴黎检方的调查仍在继续,苹果承诺的“永久删除2019年10月前录音”尚未经第三方机构验证。对全球数以亿计的苹果用户而言,这场隐私之争远未结束——当科技公司的权力足以突破隐私边界,每一次“嘿,Siri”的唤醒,都应伴随着“我的声音是否安全”的切实回答。而苹果必须认识到,真正的隐私保护无法用赔偿金购买,它取决于每一行代码背后的透明,每一次数据收集中的边界。

来源:海阔天空I

本文初摘录于:2025-10-09,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