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了,网约车还敢高抽成?这位博主做了100单实测
繁体“我感觉好像是30%吧。”
“要抽到35%。”
“有将近40%。”
......
近些年来,一直有网约车司机表示,平台抽成太高,抽成比例往往高达30%以上,有些甚至达到40%。
实际上,网约车平台抽成高的情况,早就引起了政府部门的关注。
早在,2022年,交通运输部开展抽成“阳光行动”,要求平台公开计价规则,实时显示抽成比例,最高抽成不超30%,提升透明度。
2023年,交通运输部发布《2023年推动交通运输新业态平台企业降低过高抽成工作方案》,要求网约车平台在当年5月底前基本完成降低过高抽成比例上限有关工作。
那么,到2025年的现在,网约车平台的真实佣金到底抽成了多少?真的还有像很多人所说的“30%,甚至接近40%”吗?
近日,一名叫“熊bobo”的测评博主带领团队,连续15天,每天在滴滴上坐满8小时,完成了100单打车测试后,统计发现,当前的网约车平台抽成并不算高,与不少网络上流传的“平台抽成高”的认知形成反差。

实测数据显示,当天测试抽成比例约为20.7%,但结合司机月度奖励等补贴后,100位司机8月平均抽成仅16.1%,远远低于坊间所说的30%比例,与滴滴2024年公布的平均14%的抽佣数据较为接近。
此前,也有司机博主围绕抽成比例,对滴滴平台旗下的网约车做过类似的验证,得到的结果也是相近的。
博主实测之外,近期,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相关团队还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对网约车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团队在研究中对平台抽成和满意度情况进行了调研,并发现:实测的全部滴滴司机月度平均抽成15.3%,九成司机月均抽成低于20%;71.8%的司机在问卷中高估了自己的抽成比例。
当前,整个出行行业中存在着数百家网约车平台,难免有乱象,但至少滴滴经住了实测验证。这已足够让人们看到平台在响应“降抽成”号召下的实践与努力。

博主6000元100单实测,揭示网约车抽佣真相
这名博主开启的100单“人肉”实测,覆盖了滴滴专车、特快、快车和特惠等多种车型,时段包含早7-10点、晚17-20点的出行高峰及平峰期,位置遍及上海的热点商圈与冷门郊区。
测试之初,博主通过“乘客支付金额-司机即时到账金额”的方法来计算抽成,初步结果显示,接单的司机师傅们的平均抽佣为20.7%,但其中也有33单抽成超过25%。
初步来看,这和很多人口耳相传的“抽成30%以上”有一定相似度。事实上,当博主向司机询问抽成比例时,还不少人凭直觉反馈道,“好像是30%”、“有将近40%”。
为了研究这个问题,该博主在一周后找到这33位司机,逐一核对月度流水和计入奖励等补贴。研究发现,这些司机的月度抽成平均值已经降至15.7%,这一数字与滴滴公布的2024年平均抽成比例14%已十分接近。
要理解这种差异,就不得不提抽成比例的计算方法:通常来说,抽成比例=(本单乘客支付的车费—本单司机到手的收入)÷本单乘客支付的车费×100%。
以起步费为例,普通时段滴滴给司机每单13.2元,向乘客收取14.5元,差价1.3元;特殊时段给司机13.8元,向乘客收取16元,差价2.2元。里程费、时长费、远途费等计价项也遵循这样的逻辑,平台就是通过这种差价实现基础抽佣。
但在基础抽佣的基础上,技术、市场、供需补贴、账期等多重因素的叠加,会让司机们的抽成比例出现一定的体感波动,有高有低,也有的会是负数。但人们出于“损失厌恶”的心理,更容易记住高抽成订单,而忽略低抽成和负抽成,以及没有随单发放的奖励。
从技术层面看,网约车平台的抽成并非固定比例,而是由算法根据供需关系动态调整,就像菜市场的青菜价格会受到天气、产量等影响一样,网约车的“抽成差价”也随区域订单量、司机运力变化而浮动。
一般来说,平峰时段或冷门区域订单较少时,抽成比例则相对较高;但高峰时段与热点区域运力紧张时,平台会降低实际抽成以激励司机出车。实测数据显示,同一段热点区域到热点区域的路线,其高峰期即时平均抽成仅17%,平峰期则高达28.9%,差距近12个百分点。

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场景中,平台也可能会采取更灵活,因地制宜的方法。
事实上,网约车平台通过动态抽成机制实现峰谷调节,本质上是一种顺应市场规律、做大行业蛋糕的技术工具。
在长距离订单中,平台通过适度让利降低乘客出行成本,鼓励乘客的打车意愿;对于短途平峰订单,平台减少干预以维持运力平衡。
实测的5笔180元左右的长单,当日即时平均抽成仅16.25%,远低于5笔30元左右短单28%的平均抽成。
这种差异化策略,既保障了司机在长单中的收益,也激活了长途出行市场,实现司乘双赢。
此外,视频中还出现了一种“负抽成订单”。
博主实测中,一笔应付15.89元的订单,经优惠券抵扣后乘客实付11.12元,司机按车主端计价,收入不受影响,实收12.7元,按公式计算抽成比例为-14.21%。
会出现这种“司机到手比乘客支付多”的情况,背后是平台通过补贴撬动订单量的主动选择,短期来看,平台利润有所损失,但长期能培养用户出行习惯、提升司机活跃度。
同理,在高峰期、雨雪天、节假日,平台大量发放司机奖励鼓励出车,出现抽成降低甚至为负(即司机实收高于乘客实付),也是牺牲短期利益,换取司乘的长期信任和生态循环。
值得一提的是,现实生活中,账期波动可能是很多人直观感觉抽佣过高的直接原因。司机的奖励和补贴并非现结,而是按周或按月零散到账,这些细碎的收入项往往被忽略,也很难在订单完成的第一时间带给司机师傅们反馈。
比如,这位博主的实测中,曾提到一位雷师傅。,今年8月,他跑单590笔,乘客实付19529.61元,若不算1942.03元的奖励补贴(含免佣奖励、完单奖等288笔),抽成比例为22%,计入后则降至12.2%。
“我们也没操那个心,反正他给多少就是多少。”
“每天一块几毛钱,我也不知道算不算奖励。
……
很多司机师傅的心直口快,就是账期问题带来体感偏差的现实表现。
抽佣透明开始落地,体感温差何时消除?
我们可以看到,网约车平台在抽佣机制上的改变,已经呈现出了实打实的效果。
相信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不管是司机师傅还是普罗大众,对网约车的佣金计算方法都还不够了解。在行业的野蛮生长阶段,不少人对行业规则的认识不够明确。
实际上,对于出行行业平台型企业抽佣的常见误读,主要源于三类原因。
一是认知体感偏差,司机因奖励补贴零散且未逐笔核对,仅以乘客支付与自身到手金额差额算抽成,导致体感抽成高于实际。二是抽成非固定值,围绕基础抽佣随时段、区域等多因素波动,司机难以直观感知。三是抽佣调整是服务市场供需、遵循市场规则,平台靠算法平衡供需,并非“想抽就抽”。
尽管在抽佣明细的透明指标上,当前的网约车平台已经基本达成,但在如何让更多人感知到这方面,但理想状态中,能让更多人感知到的效果与当前的状况之间尚有温差,平台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相关资料显示,早在2022年“阳光行动”推行后,滴滴就上线了透明账单功能,司机可以在App上清晰查看每笔订单的收入、平台抽成比例及其他奖励收入。
同时,《新能源汽车对网约车行业影响的实证研究》中提到,71.8%的滴滴司机高估了抽成比例。超三分之一的司机误认为月均抽成高于25%,但以拍照留存的数据验证,768位司机中仅有1人月均抽成超过25%。
这种对抽成比例的认知偏差,背后也关联着司机对平台相关透明化功能的实际使用频率。
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发布的《城市出行的就业韧性:网约车司机就业图景与职业表现(2025)》报告显示,尽管77.7%的网约车司机知晓透明账单功能,但55.6%的司机并不经常查看或不了解抽成账单展示。他们对抽成的了解主要来自与其他司机沟通、与乘客交流或网络渠道。
有一些观点认为,这种非正式渠道容易放大负面情绪,形成“回声室效应”。
不难发现,平台的抽成体系,始终是为了优化整个出行平台的网格效率,最终它们都要服务于“司乘共赢”的目标。更理性、透明的抽佣体系,有助于整个行业的长远发展,平台型企业自身也从这一过程中受益。

践行社会责任,中国出行行业才能行之弥远
共享出行,已经成为今天中国现代化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自市场化的网约车行业诞生以来,围绕抽成比例的争议始终是行业发展的痛点。司机想要得到高收入,乘客想要低价格,平台则要兼顾短期盈利和长期基建、平衡利润与责任。
事实上,这场100单的实测,也揭示了更多的行业真相。
滴滴的生意本质是撮合交易,而撮合的核心是让司乘双方都能受益。
传统出租车行业中,往往有固定金额的高昂“份子钱”,视频中抽取了数位传统出租车司机,发现根据不同公司、个人情况不同,10位司机每天要固定交170-550元管理费。折合成抽成比例,达到30%以上,但由于管理费固定、预期稳定,司机的心态相对从容。相比之下,网约车司机月度平均抽成仅16%左右。
为何大家对于网约车的抽佣,反而更加敏感?
关键之一在于,今天中国的抽佣已经非常透明化了,但我们并没有通过足够“接地气”的方法将他们讲述给更多人。
不管是司机对动态抽成缺乏成体系的认知,还是对零散到账的奖励补贴缺乏感知,是种种感知上的信息差导致了目前的信任鸿沟。
视频中,一位名叫臧勤的司机师傅用“人脑算法”,解析平台规则,上半年时效做到80-100元/小时,这一数字已经远远超过了行业平均水平的40-50元/小时,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动态抽成机制并非是司机的天敌,而是一种以能力为导向的激励工具。
更重要的是,对平台而言,抽成调整只是起点,还有更多商业向善的路径正在被探索。
比如,每年,滴滴平台抽成所得利润的很大一部分,被投入到再分配中,以及改善司乘体验。每年,滴滴仅在安全保障方面的投入就数以十亿计。
在保障司机权益方面,仅今年4月,滴滴就追加了20亿,聚焦“稳就业促消费”以及助力制造业“走出去”,切实发挥平台企业责任,积极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带来的挑战,其中10亿用于补贴司机,10亿用于补贴乘客。
面对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火车站/机场/医院门口不好找车、乘客定位不准等痛点,滴滴还在线下积极布设实体站点,核心目的是把此前仅限于线上的叫车服务延伸到线下可感知、可触达的固定位置。
图片
无论是司机的标准化服务,司乘安全能力,还是线下各类“滴滴车站”、司机服务场所,滴滴都是率先探索,营造了行业和社会都在共享的基础设施。
种种动作,其实隐含一种理念:一个健康的出行行业生态,不会是平台单边获利,也不能是司机与平台对立,而是司乘企三方的共赢。
结语
滴滴长期建设的生态韧性也获得了商业验证,已经连续十个季度保持订单两位数增长,在当下环境中很不容易。
而滴滴降抽成的实践,如今也已成为网约车行业的一股蔚然新风。
响应政策号召,主动精细化运营,滴滴用数据证明了行业互惠与商业可持续之间,并非矛盾关系。
这种做法,也值得其他网约车平台效法与参与,只有整个行业都将这种互惠互利,共谋发展的理念融入基因,中国出行市场才能摆脱争议漩涡,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也期待滴滴能进一步优化抽成体系的展示与沟通方式,将动态抽成的逻辑、奖励补贴的明细更直观地呈现给司机,让他们在出车时不仅能知道这单能挣多少,更明白“怎样挣到了这么多”。
当信任被建立,让司机跑得安心,乘客坐得舒心,平台行得稳心,中国的出行行业才能真正实现“行稳致远”。
来源|文 观察者网 胡祥熙
本文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