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力不是表演的舞台,清廉不是伪装的道具
繁体假面游戏:“两面人”官员
“两面人”的表演艺术
四川省华蓥市林业发展中心原党组书记、主任李朝伟,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报道,他人前冠冕堂皇,戴着好干部、好公仆、好儿子的面具,人后蜕变腐化,扮演骗组织、骗群众、骗家人的角色,最终受到“双开”处分 。
还有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落卜镇党委原书记罗晓强,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评论文章指出,他人前开着二手车、租着房子,装成一副清廉的模样,背后却与不法商人老板沆瀣一气,大肆受贿索贿 。
另外,四川省南充经济开发区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弋学强,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网站报道,他在同事面前表现得认真负责、坚守原则,在家人亲戚面前表现得大义凛然、不徇私利,其实背地里却是商人老板的“打工人”,最终被撕下伪装、懊悔莫及 。
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星泰的人生落幕颇具戏剧性:他曾高调查处腐败窝案,痛斥“腐败是经济发展的最大毒瘤”,被媒体奉为“改革者”,却在21年间隐秘收受财物3.16亿元,最终获判死缓。这种“人前反腐斗士,人后贪腐巨蠹”的分裂表演,并非个例。从西装革履捡垃圾的法院院长,到让七旬父母拾荒度日的“清廉”主任,一批“两面人”官员在权力舞台上演绎着真假难辨的荒诞剧,其背后折射的作风积弊与制度漏洞,值得深刻审视。
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周建琨在任毕节市委书记时,创造过一天调研十多个点的“纪录”——每到一处只需握握手、说两句场面话、拍几张合影便匆匆离去,对群众的实际困难视而不见,却对吃住挑剔不已,调研全程专车开道。这种“打卡式调研”与海南省原副省长刘星泰的“半小时调研”如出一辙:后者在牵头重点民生工程的三年间,仅两次顺道前往现场,每次停留不足半小时,所有“工作”都浓缩在镜头定格的瞬间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礼泉县法院院长的“作秀式捡垃圾”:身着笔挺西装的他带领干警捡拾草丛中的烟头纸片,镜头里一派亲民景象,镜头外却对成片杂草视而不见,被网友戳穿“表演痕迹过重”。
这些表演的本质,是用视觉符号替代实际作为
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原厅长李德明在通榆县任上,斥资千万元修建10座“星级公厕”,内设中央空调、Wi-Fi与音箱,却对偏远乡村的厕所缺口漠不关心 。江西省文旅厅原厅长李小豹不顾萍乡实际,强行推动“三年建成全国首个全域海绵城市”的空想计划,最终工程质量问题频发,沦为无人受益的“景观工程” 。他们深谙“盆景胜过苗圃”的表演逻辑:只要镜头能捕捉到光鲜亮点,至于群众是否真能受益、财政是否造成浪费,都无关紧要。这种“视觉化政绩”的打造,本质上是对公共资源的恶意透支。
在廉洁形象的塑造上,“两面人”的伪装
四川省华蓥市林业发展中心原主任李朝伟堪称“伪装大师”:他在单位宣称“严格执行民主集中制”,实则搞“家长式”统治;面对群众热心宣讲政策,转头就以“资料费”名义克扣补助;向父母哭穷说家境困难,让年过七旬的老人拾荒补贴家用,自己却用赃款购置3套豪宅与商铺 。新疆原吐鲁番地区水利局局长曹培武则走“苦行僧”路线,生活节俭到近乎吝啬,暗地里却收受贿赂两百余万元 。最荒诞的是纪检干部李超,身为执纪者却不信组织信“骗子”,一边标榜清正廉洁,一边用受贿款结交所谓“政治高人”,最终因对抗审查被捕。这些案例印证了一个规律:越是刻意标榜的“清廉”,越可能是掩盖贪腐的遮羞布。
云南省玉溪市委原书记罗应光在台上大谈“六不能”,誓言“不让一笔赃款进家”,台下却占用1807平方米的豪华四合院,配备专职管家保姆 。贵州省某州长向洪琼在廉政会议上慷慨陈词,散会后便将审批权变为“摇钱树”,打个电话、开次会议就能变现数百万元。哈尔滨市公安局原巡视员于涛身为执法者,却培植黑恶势力、设立私人会所,一边维护治安的口号喊得响亮,一边大肆干预司法、徇私枉法 。这些官员如同熟练的演员,精准切换“公仆”与“蛀虫”的双重身份,将权力异化为表演道具与敛财工具。
“两面人”现象的滋生,根源在于扭曲的政绩观与监督机制的缺位
部分官员信奉“唯上不唯实”的逻辑,认为看得见的“表演”比看不见的实效更易获得晋升资本。山东省政协原副主席孙述涛为制造虚假政绩,强令下属调高GDP数据,通过点名批评等方式向下传导造假压力 。这种心态背后,是考核评价体系的偏差——重数据轻实效、重汇报轻实绩的导向,让“作秀”比“做事”成本更低、收益更高。同时,“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困境,使得刘星泰们能在21年间边腐边升,直到罪行败露才终止表演。当监督沦为“稻草人”,权力的舞台自然成了“两面人”的秀场。
但假面终究难掩真相
李朝伟的3套豪宅、于涛的黑恶团伙、刘星泰的3.16亿赃款,最终都成为戳穿伪装的铁证。这些案例反复证明: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些只在镜头前弯腰的身影、只在台上激昂的言辞、只在表面光鲜的工程,终究经不起时间的检验。当“星级公厕”无人问津,当海绵城市沦为烂尾工程,当贫困群众的问题始终得不到解决,再精湛的表演也会露出破绽。
破除“两面人”乱象,需要重构“实绩导向”的考核体系与“全程紧盯”的监督网络。要变“看材料、听汇报”为“查实效、访民情”,将群众满意度纳入核心考核指标,让“盆景式政绩”无处遁形。要强化“八小时外”监督,紧盯权力运行的关键环节,通过大数据监测、交叉审计等手段,破解“边腐边升”的监管盲区。更要畅通群众监督渠道,让那些“打卡式调研”“表演式扶贫”在舆论监督下无所遁形。正如贵州落马干部于吉科的忏悔:“自己就是个小丑,无时无刻不在表演”——当监督的聚光灯照亮权力的每一个角落,“小丑”们便再也无法藏身。
刘星泰们的落幕警示世人:权力不是表演的舞台,清廉不是伪装的道具。官员的真正政绩,不在镜头里的笑容里,而在群众的口碑中;不在汇报材料的数字里,而在解决问题的实效中。当“作秀”者无利可图,“做事”者得到重用,当监督利剑始终高悬,权力回归为民本色,“两面人”的荒诞剧才能不再重演,取而代之的将是真抓实干的公仆群像。这既是群众的期盼,也是政治清明的必然要求。
来源:海阔天空A
本文初摘录于:2025-10-28,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10-28
本文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