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错过的机会,90%根本就没公开过。

我们能公开看到的,是那些故意给你看的机会。

而真正有含金量的社会资源,早就在水下被人分完了。

金九银十,大批毕业生奔赴求职战场。有人投出200多份简历,却连一个offer都没有。

因为资源的分配早已完成。

剩下看似透明的幻觉,留给迷茫的普通人用力挣扎。

01

招聘,只是走个流程

那些挂在招聘网站上的岗位,80%都是配合HR完成KPI的道具。

我一个在头部互联网公司做HRBP的朋友告诉我,他们每年发布的中高层职位,能通过公开招聘进来的不到15%。

那剩下的85%是什么?

是各种内推、猎头定向挖人,行业聚会上的顺口一提,老板人脉局上的那谁家孩子。

招聘启事必须发,因为制度要求流程完整。但真正的候选人早在JD发出前,就已经在喝咖啡谈待遇了。

你在前程无忧、boss直聘上精修简历到凌晨三点,焦虑地刷新投递状态,别人的微信里已经躺着周一来入职的消息。

公开的是流程,不公开的才是决策。

02

挣大钱的商业机会,永远不会登上报纸头条。

当你在B站、抖音、小红书、视频号上刷到某个行业的风口时,聪明人已经在这个领域赚了三年钱了。

2016年,所有人都在讨论共享经济的时候,那些赚到钱的人早在13年就开始布局了。

2019年,直播电商突然爆火,但杭州九堡那些供应链老板,17年就开始给主播供货了。

上海陆家嘴的基金经理们,会在FA圈子里提前半年知道哪个赛道要热;广州天河的外贸老板,会在行业协会的私密晚宴上交换今年哪个项目好做。

这些信息不会出现在公众号10万+爆文里,不会出现在知乎高赞回答里,它们只在那个普通人进不去的圈层里。

信息差永远存在,但更残酷的是资源差。

即使你知道,也接触不到。

等有新闻报道时,红利期已经过了,剩下的只是一地鸡毛事后诸葛亮。

03

教育资源的竞争,更是残酷中的残酷。

北京海淀那些牛娃背后,是你请不到、也请不起的名师私教,内部推优,甚至直接给校长递条子。

我一个做教育咨询的朋友说得很直白:公立学校的重点班名额,竞赛保送的推荐信,还有知名高中的自主招生……水深得很啊。

家长群里那些突然拿到名额的孩子,大概率背后都有动作或者关系。比如父母的校友圈,行业地位,能提供的资源互换等等。这里也不方便多说。

上海浦东某知名国际学校,每年对外招生100个名额,但真正通过常规申请进去的不到30个。

在外界看来这是潜规则,但在内行看来,这就是规则本身。只是它从来不写在招生简章上。

竞争教育资源,表面是拼孩子,本质是拼父母的社会网络,最优质的永远优先分配给有资源的人。

04

人脉 = 资源置换

所有人都会告诉你人脉很重要。

但只要不能带来价值互换的,只是多了个通讯录名字而已。

一个大学毕业生在行业峰会上换了50张名片,加了100个微信,这就算人脉吗?

真正的人脉是:当你需要帮助时,对方愿意动用他的资源为你背书。

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长期的价值交换、信任积累和圈层认同。

北京国贸、上海静安那些高端会所,看似是喝茶聊天去了,实际上都是资源的对接中心。

那些总裁班、商学院EMBA那么贵,还有人趋之若鹜,其实也只是为了得到一张门票。

我们总抱怨没有贵人,其实是还没有成为值得别人投资的资源。

写在最后

写这篇文章,不是要贩卖焦虑,是想撕开那层虚伪的信息透明面纱。

承认这个世界的底层逻辑,就是资源分配不均。

年轻人都该早点认清游戏规则,然后寻找自己的破局点。

但我想提醒大家的是:虽然大部分资源不公开,但资源的积累路径是有迹可循的。

作为一个普通人,你可以先深耕某个领域成为专家,真诚地为别人提供价值建立信任,并且持续输出让自己被看见。

当你本身成为资源,那些看不见的门路自然会向你敞开。

与其抱怨游戏不公平,不如先让自己成为玩家。

这个世界永远都会奖励那些创造价值的人。

先看清真相,再改写命运。

来源:哈伦家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