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搞垮巴林银行的小子,后来怎么样了?
繁体(以下内容,摘自年四伍翻译的法国巴黎第九大学和法国索邦大学教授马里乌斯-克里斯蒂安•弗朗扎的《金融陷阱》一书,以及部分网络内容)
1995年2月26日,世界金融史上发生了一件大事:因交易员尼克•李森违规操作,导致成立于1762年的老牌商业银行——巴林银行破产。
巴林银行是历史显赫的英国老牌贵族银行,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伊丽莎白女王也信赖它的理财水准,并是它的长期客户。
尼克•李森是国际金融界“天才交易员”,曾任巴林银行驻新加坡巴林期货公司总经理、首席交易员。以稳健、大胆著称。在日经225期货合约市场上,他被誉为“不可战胜的李森”。
1994年下半年,李森认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出衰退,股市将会有大涨趋势。于是大量买进日经225指数期货合约和看涨期权。然而“人算不如天算”,事与愿违,1995年1月16日,日本关西大地震,股市暴跌,李森所持多头头寸遭受重创,损失高达2.1亿英镑。为了反败为胜,再次大量补仓日经225期货合约和利率期货合约,头寸总量已达十多万手。“事情往往朝着最糟糕的方向发展”。2月24日,当日经指数再次加速暴跌后,李森所在的巴林期货公司的头寸损失,已接近其整个巴林银行集团资本和储备之和。融资已无渠道,亏损已无法挽回,李森畏罪潜逃,这时的损失已达14亿美元,巴林银行从此倒闭。
一个职员竟能短期内毁灭一家老牌银行,究其各种复杂原因,其中,不恰当的利用期货“杠杆效应”,并知错不改,以赌博的方式对待期货,是造成这一“奇迹”的关键。
事发后,尼克•李森逃亡在外数月,试图躲避被引渡回新加坡的命运,但最终还是在德国法兰克福被捕。
1995年12月,新加坡法庭判处他六年半的监禁处罚,期间,妻子离他而去,李森被诊断出患有结肠癌。他的体重暴跌,头发也在化疗过程中掉光了。
1999年,尼克•李森从监狱中获释回到英国。他已经无家可归,并且失去工作。
尼克•李森用行动证明了他的坚韧…..
他将自己之前的经历写成书,在《每日邮报》上连载,并因此获得了不菲的报酬。故事后来被改编成一部名为《魔鬼交易员》(Roger Trader)的电影,由伊万•麦克格雷格(Ewan McGregor)主演。
2001年,尼克•李森取得了心理学学位。
后来,尼克•李森再婚,妻子是爱尔兰裔美容师里奥娜•托尔梅(Leona Tormay)。2004年,他们的儿子出生了。
2005年4月,尼克被任命为戈尔韦(Galway)联合足球俱乐部的商业经理。
2005年11月下旬,他又被任命为该俱乐部总经理。同年,尼克与心理学家伊万•泰瑞尔(Ivan Ty-©)共同撰写并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书《从巴林银行归来如何应对压力》(Back from the Brink,Coping with Stress)。
2007年7月,他升职成为足球俱乐部的首席执行官
2011年2月辞职。现在,尼克•李森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以他自己的真实经历为题材,做一些公司风险管理方面的讲演,或者在一些宴会或会议上做发言嘉宾。
2014年 , 尼克•李森接受巴黎第九大学和法国索邦大学教授马里乌斯-克里斯蒂安•弗朗扎的采访,就风险管理等问题回答了提问,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1. 人们不在乎你的道德水平如何、做法是否合规、业务风险是否可控这些东西,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赚了多少钱
尼克•李森:如果你看看最近几年发生的大量丑闻,我想在这些丑闻的初期阶段,很多事件是以人们尽可能曲解规则为特点的。我认为这是一种在投资银行业中一直存在的行业文化。你知道的,这是一种极具竞争意识的文化。人与人之间存在竞争,每个交易平台之间存在竞争,企业之间存在竞争,甚至在金融市场之间也存在竞争,所有人都试图比其他人做得更好。最终,这种竞争态势会通过业务量和利润等方面呈现得更加淋漓尽致,我想这些指标也是人们衡量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我觉得这种文化这些年来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
在我看来,如果你随便找一个投资经纪人、销售员或交易员聊一聊的话,你会发现他们仍然在用赚多少利润来评价自己。利润就是金融市场中的通用语言。不管你是供职于法国的股票交易平台,还是供职于东南亚市场的交易平台,利润始终是评价、考核你的主要指标。人们不在乎你的道德水平如何、做法是否合规、业务风险是否可控这些东西,衡量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你赚了多少钱。我认为这加剧了竞争。
我经常把这种现象比喻为一个现代竞技场,角斗士在那里战斗。最好的、最强壮的、最成功的生存下来,其余的被淘汰。其实,我认为,在这种环境下,人们更需要的反而是那些非常有纪律的、遵守规则的人,这种人能够让你的风险得到控制,让你的生意更加安全。然而很显然,当年的我不属于这种类型。
2.任何问题的发生,都会有迹可循
尼克•李森:我坚信,只要有发生金融危机的风险,总是存在一些能够暴露这种潜在危机的信息的。可能你只是不会发掘和获取这些信息而已。
从心理和行为上的许多变化可以看出当时哪里出了问题:以我为例,在三年的时间里,第一年我总是第一个到交易室,而且每天都是最后一个离开的。有时候,我离开办公室时已是凌晨两三点,因为总是有工作需要处理。到最后,我变成了最后一个到、最早离开办公室的人。所以可以说,我的上班作息时间完全翻转了。这种变化显然可以说明一些问题。在三年的时间里,我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我的健康状况严重恶化,仅仅从外貌上就能看出我从开始到最后的大幅变化一一压力写在脸上。
3. 我们还没有形成对违规操作人员的威慑机制
尼克•李森:过去20年来,从巴林银行倒闭事件至今,我们还没有形成对违规操作人员的威慑机制。当你身处一个冒险的环境,威慑和控制机制又不是那么强大、到位的时候,我认为人们总是会尝试不断突破自己的底线,从个人利益出发,就像我当年做的那样。你看,大部分都是老套的剧情,而且还在继续。
对我来说唯一的结论是,对人们错误行为的威慑还不够充分。如果我曾经意识到自己将会在监狱中度过三年半的时光的话,我敢说自己当时绝对会做出完全不一样的选择。任何想要在金融市场工作的人,都不希望自己在监狱中待上哪怕一天。
4. 风险管理是需要实时启动的,它不是说等到交易日结束后你来查看人们都做了些什么?
尼克•李森:风险管理是需要实时启动的,它不是说等到交易日结束后你来查看人们都做了些什么,它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当有什么不对的情况出现时,风险管理系统应该马上提示风险或者发出警报。就像在交易员背后装了一个摄像头,随时观察他们在做什么。这是你应该追求的状态。不是说要真的放一个摄像头在人家头顶,而是需要对交易员们正在做什么、怎样做到这些事情的有充分的认知和控制。我认为,如果我们果真做得很好,也就没有必要去监控别人在屏幕上按了什么按钮。
如果交易员意识到他们在不断地被调查和监控,并且公司对他们正在做的事情有着密切的管控,我认为他们就不会有太多兴趣在规则之外搞事情。只有当他们认为自己可以在规则之外多走一小步时,他们才会出现违规操作,在我看来这就是人性使然。就像你在打小成长起来的过程中,就被定了一些规矩,可以试着一点一点地试探这些规矩的边界,每次都超出一点点,最后看看能把父母定下的规矩突破到什么程度。在金融市场里情况也差不多。当然,我在巴林银行工作期间,也包括在此之前就职摩根士丹利期间,很多钱都被用在了试探着朝那些监管边界外多迈一小步上了。
来源:RZMZ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