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许多孩子身上似乎人性淡薄,反而多了几分兽性。这背后,其实是西方某些势力对我们的一种隐性影响,只是很多人未曾察觉。若仔细分析,其现状令人心惊。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本是人穿衣服而动物不穿,但如今这一界限似乎愈发模糊 —— 动物也开始被穿上衣服。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下不少人的价值观已极度扭曲。比如,有些人对待家中宠物的待遇,甚至远超对长辈的孝心:宠物有专门的衣服、鞋子、眼镜,定期洗澡剪指甲,吃的狗粮还分阶段,宠物医院也随处可见,其投入之多令人瞠目。

西方文化入侵毁我中华表现之一

反观一些人,对爷爷奶奶从未买过一件礼物,孙女对狗的关心远胜于对长辈。更有甚者,在公众场合让宠物与自己共用饭店餐具,这种行为不仅不顾及他人感受,更折射出价值观的错位,长此以往,会严重冲击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

在过去几千年里,中华民族的孩子从小就有明确的 “导航系统”:家境贫寒的家庭,父母会教导孩子 “凭良心做事,不做昧心事”,“良心” 便是他们的准则;家境优渥的家庭,会将孩子送往私塾,以孔子、老子、孟子等圣贤的思想教育他们,“圣贤之道” 便是他们的指引。

而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孩子们从小接触的 “导航系统” 却变成了各类以动物为主角的动漫,如唐老鸭、米老鼠、小猪佩奇等。在这类内容的长期影响下,一些孩子长大后对人缺乏感情,反而对动物过度投入,人性弱化、动物性凸显。

这正是西方某些势力用以影响中国年轻一代的手段。要知道,“导航系统” 即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若方向错了,即便能力再强,也会走向错误的人生轨迹。就像开车,哪怕是劳斯莱斯,导航出错也会驶向悬崖;反之,普通车辆若导航正确,也能安全抵达目的地。

因此,孩子若价值观出了问题,即便出身再好,最终也可能人生坎坷。而思维模式一旦固化,就如树木长歪,再想矫正难如登天,所以 “童蒙养正” 至关重要,必须在孩子成长初期就树立正确的三观,否则悔之晚矣。

再看文化渗透的其他表现:

韩剧中几乎都有跆拳道元素,导致中国大地上跆拳道盛行,而中国功夫却被冷落;好莱坞大片也常暗藏其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这背后的本质,是文化层面的博弈。要知道,摧毁一个民族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动摇其文化根基。当下世界并不太平,没有谁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崛起,因此,让孩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证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根基。

西方文化入侵毁我中华表现之一

在此强烈呼吁:家长应重视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其让客厅摆满电视,不如换成书架,打造书房。

书籍分三类:一是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用于查阅;二是专业书,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需潜心钻研;三是藏书,如《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等,其作用在于 “熏陶”。就像长期身处檀香环境,身上自会沾染香气;家中若充满书香,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养成文人气质。反之,若家中充斥麻将,孩子耳濡目染也会沾染相关习气;若满是笔墨纸砚,孩子再差也能习得毛笔字。这便是潜移默化的力量。

曾国藩家族能成为百年望族,因其老家藏书近三十万册,是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康家能兴盛四百年,也因其私塾藏书近百万册。可见,一个家庭即便砸锅卖铁,也应建立自己的书房。如今很多人焦虑浮躁,根源就在于 “想太多、读书太少”。陈道明曾因迷茫狂妄,后在文化的影响下重塑三观,这说明在文化面前,物质财富若缺乏文化支撑,便难以传承。真正的贵族,应是能闻到书香、感受到安静、展现出从容的人。

若一个家庭翻箱倒柜只有《读者》《知音》《故事会》等寥寥几本书,何谈文化熏陶?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并非只因生在中国、吃中国饭,更因被中国文化熏陶,骨子里流淌着中国文脉。因此,重视文化传承,为孩子筑牢精神根基,刻不容缓。

西方文化的冲击,首先指向的便是我们的经典。纵观世界,每个民族都珍视自己的经典:基督教徒研读《圣经》,犹太教徒研习《旧约》,改革派关注《新约》,伊斯兰教徒尊崇《古兰经》。中华民族的经典浩如烟海,然而百余年来,我们却渐渐疏离了这些历经千百年沉淀的圣贤智慧。西方文化的影响,使得后世子孙对老祖宗留下的经典渐失信任,教育体制也长期将经典排除在外,这被认为是其初步产生的影响。若有人认为这种观点有失偏颇,不妨思考:我们为何是中国人?

如今,一些人追随西方论调,称中国人没有信仰。实则不然,不信基督教、伊斯兰教或佛教,依然可以拥有友谊、事业和家庭;但在中国,若有人说不信家教,便会为人所不齿,难以获得他人的信任与接纳。可见,中国有着超越宗教的信仰 —— 家教。接下来,我们可以探讨文化是如何被逐步影响的。

先看教育体系,西方教育有 “两堂”:学堂与教堂。学堂传授知识,教堂则是精神寄托之地,人们在苦闷时祷告,犯错后忏悔,双休日常去听牧师讲经。在西方家庭中,《圣经》普及率很高,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常会以《圣经》作为礼物,它成为人们的精神栖息之所。

而中国古代教育中,国民精神依托于 “三堂”:学堂、香堂、祠堂。只是如今的年轻人对 “三堂” 已日渐陌生,其功能在西方影响下逐渐消逝。学堂是读书人求学之地,承载着教育使命;祠堂则与家族文化紧密相连,体现着中国人 “家 - 族 - 乡 - 邦 - 国 - 天下 - 天上” 的整体思维,这与西方侧重核心家庭的观念不同。祠堂中供奉列祖列宗,是心灵的归宿 —— 一生清白有成就者,百年后牌位可入祠堂;作恶者则被拒之门外,沦为孤魂。正是这种整体思维,让中国人有着强烈的凝聚力,即便一时受挫,也会奋起直追。然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后,独生子女增多,西方趁机宣扬人性弱点,试图削弱中国男性的血性与女性的道德底线,使其趋向自私自利,进而瓦解这种凝聚力。

美西方文化入侵毁我中华文化的表现

西方推崇个人至上、美国优先,中国则讲究光宗耀祖。心怀光宗耀祖之志,便会走正道、求进取。但如今,部分中国年轻人出现躺平、不婚不育等现象,这被认为与西方文化的侵蚀有关 —— 美国大片宣扬的人权、自由、个人主义,催生了精致的利己主义。可现实是,美国常挑起战争、滥杀无辜,俄乌冲突、中东局势等诸多问题背后都有其身影。其宣扬的人权、自由、民主,让一些国人盲目崇拜,而所谓的平等更是空谈。如今,我们对孩子的道德激励手段愈发匮乏,正是因为学堂、香堂、祠堂的消逝,《孝经》等经典被束之高阁,孝悌忠信的理念难以传承,人们的行为与思维缺乏有效的文化约束。

过去,家家户户有香堂、祠堂,学堂承担着育人使命;如今,学堂沦为知识传授之地,农村的学堂也逐渐消失,“三堂” 功能基本丧失。香堂通常设在堂屋,案上摆放祖先牌位,焚香供奉,上方题写 “天地君亲师” 五字。人们推门可见这五个字,便会知晓自己身处天地之间,心中有国家、双亲与师长,从而收敛傲慢,心生谦卑,明确行为准则。

在学堂研读圣贤书,与圣贤对话;在祠堂缅怀祖宗,找到归属感;家中 “天地君亲师” 的匾额,时刻提醒着担当与归宿。如此,人们便清楚自己的来源 —— 来自祖宗与天地,精神源自圣贤;也知晓自己的归宿 —— 终将回归祖宗之列。曾经的中国人,精神世界圆融,内心不孤独,有着健全的精神体系,心怀圣贤、祖宗、天地、父母与师长,存敬畏之心,生活在温暖的集体中,责任感油然而生,不会肆意妄为,精神世界丰富充实。

美西方文化入侵毁我中华文化的表现

如今的学堂,摒弃了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导致一代又一代人精神贫乏。语文教学只教识字,不重字义,甚至出现毒教材、新华字典被篡改的问题;历史教学只强调近代的苦难,却不探究根源 —— 实则是满清入关后,这个马背上的民族丢弃传统文化,推行闭关锁国与文字狱政策的恶果。满清的闭关锁国导致固步自封,文字狱压制言论(如因 “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 一句便株连数百人),而中华民族本是海纳百川的。可如今,不少人跟着西方诋毁祖宗文化,将落后挨打的原因归咎于传统文化的腐朽与愚昧,却不知正是丢弃传统文化才酿成恶果。要知道,17 世纪之前,中华民族长期领先世界,科技发明占全人类的 64% 以上,长安人口超百万,而当时西方最繁华的城市人口不足 20 万。正是满清的封闭与对文化的背离,使得西方工业革命时,中国错失机遇,陷入落后。

需要说明的是,这并非否定西方,而是客观看待差异。美国建国不到 300 年,其发展历程中充斥着资本掠夺、残杀原住民、巧取豪夺人类财富等行为。《美国白皮书》中,不少内容借鉴了中华民族的先进文化,如天文学参考《甘石星经》。日本二战后快速崛起,也与从中国掠夺的巨额财富(2 万亿两黄金、10 万亿吨煤炭及无数木材、珍宝,总量超过其 40 年国民生产总值)和文化瑰宝(如孤本《黄帝内经》从日本拓印回国,《易经》的《连山易》《归藏易》失传,仅存《周易》等)有关,类似的文化瑰宝被西方列强掠夺的例子不胜枚举。

美西方文化入侵毁我中华文化的表现

中国改革开放 40 年便走完了西方数百年的发展之路,正是得益于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我们理应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 “四个自信”,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 “两个一百年” 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

如今,我们在物质生活上日益富足,科学发展、经济进步,住高楼、穿华服、食佳肴,但精神层面的匮乏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需要强调的是,文化的发展是多元共生的,我们应理性看待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既要传承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避免陷入狭隘的文化观。同时,历史的发展是复杂的,不能简单归因,应从多角度客观分析历史进程中的问题。

原文来源:愚生-石固生,文章经AI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