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入侵毁我中华表现之一
繁体如今,许多孩子身上似乎人性淡薄,反而多了几分兽性。这背后,其实是西方某些势力对我们的一种隐性影响,只是很多人未曾察觉。若仔细分析,其现状令人心惊。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之一,本是人穿衣服而动物不穿,但如今这一界限似乎愈发模糊 —— 动物也开始被穿上衣服。
更值得警惕的是,当下不少人的价值观已极度扭曲。比如,有些人对待家中宠物的待遇,甚至远超对长辈的孝心:宠物有专门的衣服、鞋子、眼镜,定期洗澡剪指甲,吃的狗粮还分阶段,宠物医院也随处可见,其投入之多令人瞠目。
反观一些人,对爷爷奶奶从未买过一件礼物,孙女对狗的关心远胜于对长辈。更有甚者,在公众场合让宠物与自己共用饭店餐具,这种行为不仅不顾及他人感受,更折射出价值观的错位,长此以往,会严重冲击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
在过去几千年里,中华民族的孩子从小就有明确的 “导航系统”:家境贫寒的家庭,父母会教导孩子 “凭良心做事,不做昧心事”,“良心” 便是他们的准则;家境优渥的家庭,会将孩子送往私塾,以孔子、老子、孟子等圣贤的思想教育他们,“圣贤之道” 便是他们的指引。
而如今,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孩子们从小接触的 “导航系统” 却变成了各类以动物为主角的动漫,如唐老鸭、米老鼠、小猪佩奇等。在这类内容的长期影响下,一些孩子长大后对人缺乏感情,反而对动物过度投入,人性弱化、动物性凸显。
这正是西方某些势力用以影响中国年轻一代的手段。要知道,“导航系统” 即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若方向错了,即便能力再强,也会走向错误的人生轨迹。就像开车,哪怕是劳斯莱斯,导航出错也会驶向悬崖;反之,普通车辆若导航正确,也能安全抵达目的地。
因此,孩子若价值观出了问题,即便出身再好,最终也可能人生坎坷。而思维模式一旦固化,就如树木长歪,再想矫正难如登天,所以 “童蒙养正” 至关重要,必须在孩子成长初期就树立正确的三观,否则悔之晚矣。
再看文化渗透的其他表现:
韩剧中几乎都有跆拳道元素,导致中国大地上跆拳道盛行,而中国功夫却被冷落;好莱坞大片也常暗藏其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中国人。这背后的本质,是文化层面的博弈。要知道,摧毁一个民族最有效的方式,便是动摇其文化根基。当下世界并不太平,没有谁愿意看到一个强大的中国崛起,因此,让孩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保证他们未来发展的重要根基。
在此强烈呼吁:家长应重视家庭文化氛围的营造。与其让客厅摆满电视,不如换成书架,打造书房。
书籍分三类:一是工具书,如字典、词典,用于查阅;二是专业书,是安身立命的根本,需潜心钻研;三是藏书,如《二十四史》《四库全书》等,其作用在于 “熏陶”。就像长期身处檀香环境,身上自会沾染香气;家中若充满书香,孩子自然会受到影响,养成文人气质。反之,若家中充斥麻将,孩子耳濡目染也会沾染相关习气;若满是笔墨纸砚,孩子再差也能习得毛笔字。这便是潜移默化的力量。
曾国藩家族能成为百年望族,因其老家藏书近三十万册,是江南三大藏书楼之一;康家能兴盛四百年,也因其私塾藏书近百万册。可见,一个家庭即便砸锅卖铁,也应建立自己的书房。如今很多人焦虑浮躁,根源就在于 “想太多、读书太少”。陈道明曾因迷茫狂妄,后在文化的影响下重塑三观,这说明在文化面前,物质财富若缺乏文化支撑,便难以传承。真正的贵族,应是能闻到书香、感受到安静、展现出从容的人。
若一个家庭翻箱倒柜只有《读者》《知音》《故事会》等寥寥几本书,何谈文化熏陶?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并非只因生在中国、吃中国饭,更因被中国文化熏陶,骨子里流淌着中国文脉。因此,重视文化传承,为孩子筑牢精神根基,刻不容缓。
本站补充:当然,多到禅生活网摘阅读也是有益无害的。
原文来源:愚生-石固生文章,经AI整理。
特别提示:如阁下阅有所得,亦是缘分。若您不吝分享转发,便是为正能量添薪续火,既助力本站发展壮大,照亮他人路途,亦点亮自身福田,涵养自身的浩然之气!感谢雅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