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韦驮”在哪里?
繁体平遥写了好几篇了,本来还想写一下平遥的镖局,但是能写的点不太多,主要集中在镖局押镖都押啥;押镖到底危险不,是否需要武功高强;还有讲解说押镖过程中是一直不洗脸的,直到押一趟镖成功才洗脸,也想知道是不是真的。关于以上几点,如果有人知道,可以发表见解,或者您有兴趣,也可以去多了解,关于镖局的,我就不专门写了。这一篇想写一个寺院,那里有号称“天下第一韦驮”的彩塑,大家知道是哪里吗?先上图。

我的粉丝里学佛的人占了多数,在这我就不介绍韦驮菩萨是谁了,总之通常符合规制的寺院,进入寺门是天王殿,里面有弥勒菩萨,弥勒菩萨背后有一尊手持降魔杵的菩萨,就是韦驮菩萨了,他以镇护三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和南瞻部洲)、护诸梵行沙门为己任,主要负责守护佛法、保护寺院、护持僧众,是护法菩萨。
另外说一个小知识,根据民间经验,韦驮菩萨塑像的降魔杵如果向下并触地,一般认为寺院不给挂单(挂单就是住宿的意思)。如果杵尖向上,垂直高举或横置胸前,通常认为此寺院可以挂单,不过这个我还没有实地验证过,有经验的小伙伴可以发表见解。
这尊明代彩塑被公认为韦驮造像的巅峰之作,到底为什么呢?我不是学艺术的,也不是学美术的,现场能感受到的就是他看上去确实很威严,且有一种说不出的力量感和动感。

而关于“天下第一韦陀”的缘由,艺术界和美术界的权威评价是这样的:
1.动态造型:主要是因为韦陀身姿呈夸张的“S”形扭动,上身右转、头部左回,腰腹扭转幅度超越人体极限却毫无僵硬感,形成蓄势待发的张力;另外甲胄外飞扬的彩带薄如蝉翼,400余年悬空,有迎风舞动之态,将瞬间动态凝为永恒。所以这尊韦陀塑像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实现了雕塑作品的最高境界——‘不动之动’。
2.眼神之谜:头部与身体转向右侧,双目却凌厉向左凝视,利用琉璃镶嵌瞳孔技术,在不同光线角度下产生“目光如炬、随观者移动”的穿透感,这种反常规的“错位凝视”被学者誉为“神来之笔”。
3.刚柔并济的神韵:塑像既展现武将的威武(左手暗攥拳,右手合十),又通过流畅衣纹、细腻面部传递文雅气质,形成“武中蕴文”的独特美感。

欧洲19世纪才掌握类似的运动感雕塑技法,而双林寺韦陀早于明代已完成这一突破。法国雕塑家罗丹曾评价其运动感的塑造“早于欧洲艺术数百年”。
很多人知道平遥是世界遗产,但是可能并不太清楚,1997年12月3日,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召开的第 21 届世界遗产大会上,平遥古城与周边的双林寺、镇国寺作为一个整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也就是“一城双寺”世界遗产。

而这尊韦陀彩塑就在双林寺,双林寺原名中都寺,位于平遥古城西南六公里的桥头村,根据寺内所藏宋、明、清、民国等十余通碑碣中的相关记载,至今已有至少1500年历史。寺内现存的二千余尊木胎泥塑,集宋、元、明、清历代彩塑之精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真正的、独一无二的珍宝”。
一走进双林寺,感觉就像踏入了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这里的彩塑作品,不仅技艺精良,而且保存完好,更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先看看门口的力士,就已经被那种怒目圆睁的威严神态所震慑了。

满身的灰尘依然无法遮住他们的威严,坏人到了这里估计自己就先怂了。他们身上那种扬善惩恶的力量感,从眼神里扑面涌来。这里的力士、天王和菩萨们,寄托了人们“风调雨顺”的期许,希望他们守护这一方土地,风调雨顺则五谷丰登,是人心底最原始希冀的护佑,不贪婪的朴素理想。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比较出名的自在观音塑像,就在韦陀菩萨旁边的主位上,也先上图。

这尊自在观音,以极其放松的姿态坐在莲台上,面颊圆润,微微注视前方,一副怡然自得、心无挂碍的样子,看一眼就会让人跟着放松下来,是谓观自在吧
。图片上有黑色的条纹,是因为塑像外面都加装了铁栏杆,用做保护,反正每次去旅游景点,尤其是有文物古迹的地方,都会碰到不守规矩的游客,不让摸的非要摸,不让拍的就非拍,以至于现在大部分古迹和文物,要么被窗户和门、要么被栏杆保护起来。不过我们就这样隔着保护一睹真容,也够了。我们这些靠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吃饭的人和观赏的人,都有保护的义务和责任,咱也稍微给子孙后代留点。

这里的每一尊塑像,都让人感觉有生命,感觉一不小心,他们就会站起来或者突然对我们眨眨眼。这种通过泥巴和造型传递出来的精准传达,让人不得不佩服匠人们的匠心和技艺。

另外,这里的墙壁上有很多很多形态各异的菩萨,每一尊都庄严、温和而美好。
墙壁上的彩塑,感觉每一尊都身体前倾,据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悬塑和壁塑作品,有着身体略微前倾10°—20°的共同点,一是营造庄严神秘的氛围;二是解决游人观赏时的视觉差,能够轻松看到塑像的表情;三是避免灰尘直接落在菩萨脸上,过于频繁清扫会导致泥塑色彩脱落。

而我觉得这个倾斜的角度,是使得我们每一次抬头,都与她们的目光相遇。在穿越了千年的历史长河里,每当四目相对的一刻,都让众生的谦卑再一次定格。
来源:空山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