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江苏建筑圈被一则消息刷屏:精艺股份发布公告,实控人黄裕辉及其团队所持股权被司法拍卖,全部划归四川眉山国资。

曾被称为“江苏第一包工头”的黄裕辉,如今身上背着10条被执行记录,涉及金额10.37亿元,更夸张的是,他的限制消费令高达1800条。

从掌控年营收千亿的商业帝国,到如今跌落神坛,黄裕辉二十年的奋斗,最终在追随许家印六年后,赔得精光……

全部划归国资!追随许家印6年,“江苏第一包工头”赔得精

在黄裕辉的人生巅峰时期,他掌舵的南通三建连续多年获得“江苏省建筑业百强企业”榜首,全球承包商排名一度冲到第21位。

黄裕辉并非南通三建的元老,这家公司源起于1958年,比他的年龄还大。他从1999年开始担任南通三建北京直属分公司总经理。

在北京期间,黄裕辉展现了非凡的业务能力,北京的腾达大厦、时代广场、华彬国际大厦等地标性建筑都是他带着手下3000多人修建的。

2003年,建筑部主管的期刊还专门给他做了专题。那时他只是个分公司经理,却对着记者大谈企业文化建设,高呼要“打造百年企业”。

凭借出色的能力和野心,黄裕辉在后来的南通三建改制中,一举拿下实控权。2012年,他成为南通三建的总经理,开始带领公司全速前进。

一年后,黄裕辉遇上了他商业生涯中的“真命天子”——许家印。那一年,许家印提出新一轮扩张目标,恒大的战略合作伙伴进行了一轮扩容。

其实,恒大的“战略合作伙伴”计划从2007年就开始了。当年许家印为了冲击港股上市,开启了第一轮扩张,需要大量承包商垫资帮他扩张。

当初恒大抛橄榄枝的时候,黄裕辉哪有半分犹豫?直接就接了!

全部划归国资!追随许家印6年,“江苏第一包工头”赔得精

要知道恒大那时候可是中国前十的地产巨头,能被它看上,多少人羡慕都来不及。黄裕辉不光接住了,还成功挤进去恒大的合作圈子,成了许家印的“御用包工头”。这话可不是吹的,恒大不少大项目都找他来做。

接下来的六年,黄裕辉是真尝到了跟恒大绑定的甜头。每年恒大开战略合作伙伴大会,他都亲自去,没落下过一次。而且他的南通三建还屡次被评上“卓越伙伴”,每次颁奖都是许家印亲自递奖杯给他,那场面,在圈子里可是相当有面子。

尤其2018年那次合作伙伴大会,现在还有人记得清清楚楚。许家印在台上讲到动情处,对着底下所有合作伙伴深深鞠了一躬,还说“感谢大家的鼎力支持”。

那一刻,包括黄裕辉在内的所有合作伙伴,可能都觉得自己跟对了人。谁能想到,这次鞠躬竟是最后的感谢。

从2019年开始,恒大突然改变了所有合作伙伴的支付方式,从按项目进度付款改成了项目全部完工后才付款。这一变化看似只是将合作伙伴们的垫资加大、周期拉长,但实际上暴露了恒大的资金链问题。

黄裕辉虽然一直追随许家印,但对于这突如其来的变化所透露的信号还是很敏感的。他当即一脚踩了刹车,停止了新恒大项目的承接。但为时已晚。南通三建近乎一半的业务都依赖于恒大,这种深度绑定使得黄裕辉早已失去了退路。

此时的南通三建,就像一辆刹车失灵的重型卡车,朝着悬崖方向冲去,司机黄裕辉坐在驾驶室里无能为力。

2021年,恒大暴雷如期而至。黄裕辉一算账,目瞪口呆,恒大欠南通三建的资金高达360多亿元。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南通三建年营收的60%以上,对于利润率本就微薄的建筑企业来说,这是灭顶之灾。

紧接着,南通三建走上了破产重组的道路,总负债超过500亿元,其中一大半都是恒大欠的钱。

全部划归国资!追随许家印6年,“江苏第一包工头”赔得精

黄裕辉其实还挣扎过,想靠精艺股份翻个身,这公司是做铜加工的,跟房地产没半毛钱关系,算是他压箱底的最后一点家底了。可哪成想,2025年10月那声司法拍卖的槌子一响,这点最后的希望也彻底碎了。

黄裕辉的案例并非孤例。在建筑行业,过度依赖单一大客户的风险在这场恒大危机中暴露无遗。

例如,合肥建工因70%项目与恒大绑定,暴雷后20亿元坏账直接击穿了风险底线。类似地,江苏顺通建设集团因关联担保问题,导致“一家出险、全链崩塌”。

这些曾经拥有建筑行业最高级别“特级资质”的企业,在危机来临时,资质光环并没能抵消商业模式上的缺陷。

与国企相比,民营建筑企业在危机中更易陷入融资困境。一旦主要客户出现问题,企业的信用评级会骤降,融资渠道基本关闭。

行业数据显示,民营建企的资产负债率普遍超过80%,有息债务占比高达50%。一旦主要客户拖欠款项,企业很快会触及现金流红线。

这边黄裕辉还在为活下去愁得头都大了,那边许家印的日子也没好到哪儿去,甚至更糟。

2025年10月刚出的消息,香港高等法院直接判了:中国恒大集团的清盘人,成了许家印家族相关资产的接管人。这话翻译过来就是,他家那些值钱的东西,现在得由别人管着了,他说了不算。而且这也不是第一次动手了,之前法院早就给许家印下了全球禁止令,把他手里值77亿美元的资产全冻了——换算成人民币,差不多550个亿啊!这笔钱要是在,多少像黄裕辉这样的供应商能缓过来?

再说说被接管的都是些啥宝贝:香港、英国、美国各地的房子就不说了,还有私人飞机、豪车、游艇,全是以前撑场面的硬货。尤其是那两辆劳斯莱斯幻影,车牌一个是“粤A98888”,一个是“HD3333”,当年开出去多威风,现在往那儿一停,倒像是在跟过去的风光较劲,越看越不是滋味。

不光是这些看得见的东西,连境外公司也没跑掉。一共33家,散在香港、英属维京群岛、开曼群岛这些地方,有的是许家印直接持有的,有的在他前妻丁玉梅名下,甚至还有一家是他儿子的——相当于把整个家族的海外资产都兜了一遍,一点余地没留。

许家印的案例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危机来袭时,再精致的财富布局也可能被击穿。

那么问题来了:建筑公司咋才能别走黄裕辉的老路?

现在不少企业已经开始琢磨出路了,先搞技术升级,比如用上BIM技术、搞装配式建筑,这样能少靠点人工,成本和效率都能提一提;再把业务撒开点,别死盯着房地产,转去做市政工程、新基建这些领域,相当于多几条活路;财务上也得卡紧点,比如定个规矩:应收账款要是超过180天还没回来,立马预警,别等拖成烂账。

政策上其实也在帮衬,这两年国家一直在推工程款支付监控、预付款这些制度,可老办法里的“垫资干活”,还是没彻底改掉。毕竟行业惯性在这儿,不是说改就能改的。

黄裕辉这事儿,也让建筑圈吵翻了天,说到底就是个两难:你要是不跟大客户合作,那到手的机会就飞了;可一旦跟大客户绑太死,万一对方出事,自己也得跟着栽进去,连翻身的机会都没有。

现在不少同行都开始用区块链记付款流程了,每一笔钱怎么走、啥时候到,都明明白白的。这么一看,黄裕辉的经历哪儿是个案例啊,简直成了行业里的“反面教材”,时时刻刻提醒大家别踩坑。

现在整个行业还困在“垫钱干活→拼命扩张→最后爆雷”的怪圈里,一圈又一圈地转。到底谁能先停下脚步,真正跳出这场要么活、要么死的游戏呢?因为建筑行业里,拒绝大客户意味着失去机会,但绑定大客户又可能万劫不复。黄裕辉的案例成了行业教科书级的警示,但问题依然无解:如果再来一次,中小建筑企业敢不敢对“恒大式”的订单说“不”?

再说说黄裕辉的办公室,现在已经挂上“研究院”的牌子了,早不是以前的样子。墙上那张跟许家印的合影倒还在,没挪地方。

可照片里那个当年眼神发亮、张口就说要做“百年企业”的人,现在身上背着1800条限制消费令,连坐飞机、住好点的酒店都不行,跟当年的风光比,差得太远了。

建筑行业那黄金二十年,确实捧出了不少像黄裕辉这样的老板,从没人知道到成了“传奇”,可热闹背后,也藏了太多没解决的问题。

来源:百晓生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