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未来人类是否会恢复阅读长文章和学习文化知识的欲望”,我的看法是:不会是一种简单的“恢复”,而是会走向一种“两极分化”与“价值回归”并存的未来。

 少数人会将其发展为更强大的核心能力,而大众层面则需要依靠新的形式和动力来驱动。

下面我们来详细探讨:

一、为什么“普遍恢复”到过去那种状态非常困难?

我们必须承认,当下的环境发生了一些结构性的、可能不可逆的变化:

1. 信息环境的根本性改变:

· “注意力经济”的围剿: 无数的App、推送、短视频都在用顶尖的算法和设计,争夺我们每一秒的注意力。长阅读需要的是“深度注意力”,而这正被“碎片化注意力”所侵蚀和重塑。这是一种成瘾性的模式,逆转极其困难。

· 信息的易得性与知识的廉价感: 当任何事实、概念都能通过搜索引擎和AI(如ChatGPT)瞬间获得时,记忆和背诵知识的价值在下降。人们更容易满足于“知道”,而不是“理解”。

2. 阅读与学习“性价比”的重新评估:

· 对很多人而言,花费几个小时阅读一本哲学专著或一篇深度报告,其带来的“即时回报”远不如学习一个软件技能、看一个教你“5分钟沟通技巧”的视频来得直接。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社会里,功利性、工具性的学习往往被优先考虑。

3. 大脑神经的可塑性:

· 长期浸泡在高速、高刺激的碎片化信息中,我们的大脑确实会被重塑,变得更难适应需要耐心和持续专注的任务。就像习惯了跑步的人,很难再静下心来散步。

二、为什么“欲望”依然会存在,并以新的形式回归?

尽管有上述挑战,但人类对深度知识和系统性思考的渴望是内生的,不会完全熄灭。以下几个力量正在推动其回归:

1. 深度知识将成为最坚固的“护城河”:

· 当AI和搜索引擎能轻松处理所有浅层信息和事实性知识时,人类的独特价值恰恰在于深度思考、批判性思维、系统整合和创造能力。这些能力无法通过碎片化学习获得,必须通过沉浸式的长文阅读和系统学习来培养。

· 在未来社会,能够进行深度阅读和思考的人,将在职场和认知层面获得巨大的竞争优势。这种“功利性”驱动会促使一部分人主动回归。

2. “信息过载”与“精神空虚”的反作用力: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到碎片化信息带来的焦虑、空虚和认知疲劳。人们会意识到,刷了2小时短视频后,除了短暂的愉悦,内心一无所有。

· 而阅读一本好书、啃下一篇长文后所带来的心智上的满足感、思维的清晰和精神的宁静,是无可替代的。这种内在需求会驱动一部分人主动“戒断”碎片信息,寻求深度内容。这类似于在快餐文化盛行后,对慢食和精致餐饮的追求再次兴起。

3. 新形态的“长内容”和学习方式正在诞生:

· 我们不必拘泥于传统的“书本”形式。未来,深度内容可能会以更丰富的形式呈现:

· 音频/播客的深度化: 几个小时的深度对谈播客,本质上也是一种“长内容”的听觉阅读。

· 视频 essay: B站、YouTube上流行的长达40分钟甚至更久的深度视频分析,用多媒体的方式讲解复杂议题,是新一代年轻人接触“长内容”的重要形式。

· 交互式学习: 结合游戏化、虚拟现实等技术,让系统学习变得更具沉浸感和趣味性。

· AI作为学习伙伴: AI可以成为强大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我们快速总结长文、解答疑问、推荐阅读路径,从而降低进入深度领域的门槛,让学习更高效,而不是取代学习本身。

三、未来的图景:一种分化与分层

综合来看,未来很可能不是“全体人类恢复”,而是出现一种认知上的分层:

· 顶层:“认知精英”阶层

· 这群人会主动且高频地进行长文阅读和系统学习。他们将深度思考能力视为核心资本,并从中获得巨大的智力优势和职业成功。对他们而言,这不是“欲望”的恢复,而是能力的强化和常态化。

· 中层:“功利性”与“兴趣性”驱动者

· 大部分人可能会处于一种混合状态。为了职业发展(功利性)或个人爱好(兴趣性),他们会在特定领域进行深度阅读和学习。但在其他领域,他们依然消费碎片化信息。这是一种 “按需深度” 的模式。

· 底层:“娱乐至上”的消费者

· 仍会有相当一部分人完全被算法和娱乐内容捕获,几乎丧失深度阅读的意愿和能力。他们满足于浅层的信息刺激和娱乐。

结论

人类对阅读长文章和学习文化知识的欲望,不会像钟摆一样简单地摆回过去。但它也绝不会消失。

它将从一种“大众普及品”,回归为一种“稀缺奢侈品”和“核心竞争力”。

它的驱动力量,将从外部要求(如学校教育),更多地转向内在的认知需求、精神追求和严峻的外部竞争压力。未来,能够享受并驾驭深度阅读的人,与那些只能被动接受信息投喂的人之间,认知上的鸿沟可能会进一步扩大。

所以,问题或许不在于“人类是否会恢复”,而在于 “你和我,选择站在鸿沟的哪一边?”

来源:海阔天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