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腐,裹挟雷霆而来。

8月6日,徐州医科大学原副校长王人颢、徐开林同日被查;8月27日,该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郑骏年又重蹈覆辙。

教育乱象丛生,国家终于出重拳了!

短短21天,三名校领导接连落马,不是偶发,而是一个清晰而强烈的信号。

教育反腐“全国一盘棋”

2025年3月,教育部启动“义务教育阳光招生专项行动”,重点整治“暗箱操作”“掐尖招生”,打响教育反腐第一枪。

4月,聚焦“校园餐”“教辅征订”“校服采购”等民生痛点,地方纪委监委开启密集行动。

教育乱象丛生,国家终于出重拳了!

5月,教育部发布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方案,将“深化整治中小学‘校园餐’、利用征订教辅及购买校服获利”列为重点任务,并发布16条负面清单。

6月,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刊发驻教育部纪检监察组组长王承文署名文章,明确七大重点领域(含高校基建、师德师风),并指出今年工作需锚定“根治”目标。

反腐重拳全学段、全方位出击,多少魑魅魍魉瑟瑟发抖?

教育腐败五大“溃堤口”

教育腐败从不是个案,而是蔓延教育全链条的毒瘤。

孩子碗里的“吸血虫”

每天数千万校园食堂开伙,热气腾腾的背后趴着无数吸血虫。

山西省临汾市某中学校长赵孟锁与其弟控制的供应商勾结,不到3年套取420万元,占总膳食费用的40%。

华南某乡镇初中,饭堂负责人张云宝伙同校长练金峰、副校长黄凯华,从每餐7元的学生餐费中套取2元多,11年间侵吞92万元餐费。

中央纪委数据显示,2024年查处校园餐腐败问题3.8万件,处分2.3万人。

教育乱象丛生,国家终于出重拳了!

校园基建的“肥肉”

大到教学楼、体育馆,小到操场、校舍翻新、绿化种植,都藏着“猫腻”。

云南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王翠岗在新校区建设中为承包商“开绿灯”,非法收受财物超1300万之巨。

在广大中小学,看似“小体量”的工程,因监督薄弱反而成了腐败的“温床”。

招生录取的“筹码”

从义务教育的择校费到研究生录取的“暗箱操作”,教育公平被不断蚕食。

从校长到局长,从招生人员到审批人员,多少贪腐者疯狂吸食民脂民膏。

广东省教育厅卢某,只是负责学籍学历管理的普通工作人员,以“转学”“转专业”为名大肆敛财。

中国人民大学原招生就业处处长蔡荣生通过自主招生受贿2330余万元,可见高校招生的水有多深。

教育乱象丛生,国家终于出重拳了!

教材教辅里的“铜臭味”

教材、图书采购回扣,已是教育系统的“公开秘密”。

四川某县教育局教材征订负责人强制学校选用定价虚高的“配套读本”,每本书抽取15%回扣。

四川大学图书馆原馆长马继刚,通过虚报定价、指定供应商等方式,收受回扣达400余万元。

某中学教材管理员,甚至能通过“多订少发”“以次充好”的方式,从教材费里吃回扣。

教材一旦失守,无数孩子的“精神食粮”被污染,“毒教材”恐会卷土重来。

科研与补贴账本里的“黑洞”

虚报冒领、挪用侵占科研经费成了行业“潜规则”。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教授王新海,通过虚报劳务费、虚开发票等方式,套取科研经费576万余元。

8月4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原党委书记王汉青被“双开”;8月8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校长廖小平被“双开”。

对他们的“双开”通报中,都有一条“利用职务便利,侵吞科研经费,数额巨大”。

而审计署披露,全国66个县挪用19.51亿元学生营养餐补助资金偿还地方债务。

教育乱象丛生,国家终于出重拳了!

教育腐败的“病根”

教育腐败从小学蔓延到高校,不是“偶发”,而是“病根”未除。

“一言堂”现象普遍

校长“一支笔”定乾坤,科研项目给谁、基建工程包给谁、招生名额留给谁,大手一挥、大笔一签。

校长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于一身,既当运动员,也是裁判员。

决策过程不透明、不公开,腐败自然就像野草一样疯长。

资源“稀缺”好“寻租”

优质教育资源始终“稀缺”,好学校、好专业、好项目,甚至职称和荣誉,都成了争抢的 “香饽饽”。

资源越稀缺,寻租空间就越大。

“关系”比“实力”过硬,“红包”比“成绩”有用,权力寻租如野马狂奔。

“内部不敢管,外部管不到”

教育系统监督长期存在“漏洞”:

内部监督是“自己人查自己人”,难以较真,不愿得罪人;

外部监督因不了解教育系统“内部流程”,难以触及核心。

家长想监督没有渠道,想反映问题却没有话语权,更“怕孩子被报复”。

监督的“空窗期”,成了腐败的“安全期”。

“育人者”丢了初心

市场经济冲垮了价值观,部分“育人者”成了“逐利者”。

中小学教师把“有偿补课”当成“主业”,把“教书育人”当成“副业”。

高校学者把“学术创新”抛在脑后,把“科研经费”当成“提款机”。

当教师把“赚钱”当成首要目标,校长把“升官发财”当成追求,教育就成了生意。

坑谁不能坑孩子!

其他腐败坑的是成人,教育腐败坑的是孩子!

当每天的饭碗被污染和蛀蚀,还怎能茁壮成长?

当又贵又差的校服穿在身上,还能为成长遮风挡雨吗?

当孩子知道“花钱才能进好学校”,还会相信“努力有用”吗?

教育是国之根本,每一个环节都连着民生与未来。

教育腐败偷走的是公平,毁掉的是民族希望!

每次看到反腐新闻,总是又喜又怕。

喜的是蛀虫被抓,孩子有了希望;怕的是整治不彻底,过不久又死灰复燃。

这场整治风暴,不仅在于查处多少案件,更在于能否重建人们对教育的信任。

不仅是对腐败分子的“亮剑”,更是对教育初心的 “唤醒”。

教育不该是生意,学校不是商场,教育者不是商人,学生更不是顾客。

老百姓希望,这是一场“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的整治风暴。

并且让这场风暴来得更猛烈些吧!

来源:行者殷涛

本文初摘录于:2025-09-03,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