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坑下面,“埋”的都是同一批人!
繁体富楼之下皆草木,高堂之上有饥寒。
盛世鼓乐声声响,巷口犹闻叹苦难。
表面繁华之下的裂缝,往往是普通人最先掉进去的坑。
有时候真感到挺无力的,因为只要稍微思考一下,便会发现新闻里常出现的那些问题,最终买单的,都是普通老百姓。
早上看到这样一条报道,说车子开着开着,好好的道路中间突然就塌进去一个大坑。那画面,就像地面突然张开一张黑洞巨口,把无辜的人吞了进去。
不幸中的万幸是车辆里的4个人都被救了出来,虽说没有生命危险,但是受伤总是难免的。可即便只是受伤,对普通家庭而言,亦是飞来横祸,无妄之灾。不仅需要承受痛楚,还得自掏腰包出医疗费。
可问题很是清晰:好好的道路,怎么就突然塌了这么大一个坑。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故,无论开车的人多专注,又有什么用。
有些意外,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视频下面点赞最多的评论一针见血:豆腐工程。
朱门酒肉香满堂,路边沟壑冷风凉。修路的钱不知去哪儿了,但坑倒是如期而至。
除了这个理由,我想不到其他的。因为填基修路的时候只要各项检验都符合标准,那么就不会出这么大的问题。“标准”的意义和作用,就在这里。而现在塌出如此大个坑,自然和质量有关。
可答案,已然无用。当初该花的钱已经花了,现在掉进坑里的人也已经掉了。接下来,无非是再花一笔钱,重新填坑。这结果,说不定某些人还求之不得。毕竟猪肉过手,多少会留下点油。
银子进袋声声脆,百姓落坑声声苦。
这是早上看到的新闻,晚上又来了一条热搜,并且排在热搜榜第一的位置:育儿补贴不能被商家掏走。
大家应该知道,今年1月开始,3周岁以下的婴儿,每个月发200多块钱,合计一年一共3600块。
结果,这笔钱都还没到老百姓手里,商家的对策出来了:各种涨价。
根据报道内容所提,孩子经常喝的奶粉,短短一个月时间涨了60多块钱。和之前同样的纸尿裤,也涨价十几块到几十块不等。
这么一算下来,每个月喝掉4罐奶粉,用掉两包纸尿裤,就得至少多花300块钱。一年下来,别说补贴了,老百姓反而还要倒贴。
看似雪中送炭,结果却成了商家涨价的火种。补贴的钱没有到百姓的手,却先热了资本的心。
不是有市监局吗,不是对价格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吗。这算不算在育儿补贴实行后,操纵市场价格。如果算得话,就是明目张胆的违法行为,商家是怎么敢的?
他们自然敢,因为买单的,又不是当官的。说句难听点的话,领导干部的家属,也不在意这点涨价,只有我们普通老百姓,对每一笔支出都算得清清楚楚,买点东西能省一块十块都是好的。
这就是我想说的一个简单的话题:现实生活里,常常会出现很多“坑”。但这些坑,为什么会频繁的出现,而无法杜绝呢?最主要的一个答案在于,“坑”底下永远都是同一批人。
如果代价一直都由普通老百姓来支付,恕我直言,我都想不到把所有坑填平的理由。除非老百姓自己去“填”,出现一个填一个。
很多时候,把问题曝光到互联网上求助,引起舆论和争议,最终倒逼某些人解决问题,就是普通人“填坑”的一种办法。
但这种方式是有风险的,前几天的事情里大家应该还历历在目。平头哥把“亮证姐”的行为发网上曝光,半夜警察就上门了;男子曝光县政府上班时间没人在岗后,半夜警察又上门了。
脂苦灯常亮,坑深路更长。
有的坑是路上的,有的坑是无处不在的。前者能修,后者却让人提心吊胆。
这便是风险——而这种可悲的风险出现的次数多了之后,连现实里“填坑”的画风,也变得迥异起来。同样是今天的新闻:男子见道路上出现一个大坑,自费买来沥青填平。结果热评第一条却是调侃、也是提醒道:非法修路,最少罚5000。
和警察半夜上门一样,你别以为真罚款了是乱来,别人还真有依据。根据公路法,干这种事儿要经过交通主管部门批准,并符合“技术和操作规范”。个人不经审批就去填坑,属于违法行为。如果他们说你修的坑影响到了整条路,那罚的还会更重。
有时候真得想不明白,百姓所求并不奢望什么,只不过希望走的路稳一点,孩子吃的奶安一点,连这都很难吗?
米贵常忧稚子饥,银来未见菜根肥。
惠风只吹楼上客,冷雨偏打路边衣。
坑可以一时填平,但如果责任和良知缺席,如果每一次新的坑下面,都仍旧是那批旧的人。那么这些坑就永远在来得路上,并不断以新的方式出现。
来源:走读新生
本文初摘录于:2025-08-27,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