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 “皇帝的新衣”:谁在假装繁荣?
繁体走在不少产业园的主干道上,总能看到迎风招展的彩旗、崭新的指示牌和 “入驻率 98%” 的电子屏,可绕到厂房后门瞧瞧,卸货区的杂草能没过脚踝,晚上亮灯的窗户屈指可数。
这种热闹的假象,像极了 “皇帝的新衣” 人人都在说繁荣,却没人敢戳破那层薄纱。
最先穿上 “新衣” 的,是急于出政绩的地方政府。
有个县城花了三年时间,在荒地上建起 “高新技术产业园”,开园那天请了舞狮队、拉了横幅,还请媒体报道 “引进企业 50 家”。
可实际上,大半厂房是当地老板临时注册的空壳公司撑场面,连招牌都是园区统一制作的。
每年上级来考察,就提前通知几家企业 “开门亮灯”,检查团一走,园区又恢复冷清。当地干部心里门儿清:“只要看起来热闹,考核能过关就行。”
开发商也擅长给产业园 “缝新衣”。
他们把精力全放在盖漂亮厂房、做精致沙盘上,至于产业能不能成气候,根本不在考虑范围。
某上市房企在全国布局了十几个 “智能制造园”,宣传册上全是机器人、芯片的图片,实际招来的都是做仓储、物流的企业。
可他们照样能拿着 “产业园” 的名头去融资、拿地,反正房子卖出去、租金收上来,剩下的烂摊子自有接手者。
有个开发商私下说:“我们卖的是‘产业概念’,又不是真要做产业。”
还有些运营团队,靠玩数字游戏假装繁荣。
他们把 “签约企业” 说成 “入驻企业”,把 “意向面积” 算成 “使用面积”,甚至把园区里的小卖部、保安亭都算成 “配套企业”。
中部某园区对外宣称 “年产值 20 亿”,实际税务数据还不到 5 亿,差额全靠 “预估”“展望” 来凑。
企业老板们看在眼里,私下里说:“他们报的数字,比我们账本上的利润还好看。”
这些 “新衣” 的料子,无非是些廉价的噱头。
有的园区搞 “网红打卡点”,在厂房墙上画满涂鸦,吸引年轻人拍照,却连基本的污水处理设备都没配齐;有的办 “国际论坛”,请些洋面孔撑场面,讨论的话题却和园区产业八竿子打不着。
北方某 “生物医药园”,每年花几百万办展会,展示的样品全是从别处借来的,真正在园区生产的,只有几间小作坊式的实验室。
最可悲的是,这套 “假装繁荣” 的把戏,居然形成了产业链。
政府需要漂亮数据应付考核,开发商需要概念卖房子,运营方需要虚假繁荣骗补贴,甚至连园区里的企业,也乐得配合。
毕竟能混点税收优惠、政策扶持。
有个做小零件的老板说:“园区让我们挂‘高新技术企业’的牌子,我们就挂,反正不用花钱,还能蹭点好处。”
大家心照不宣地维护着这场骗局,谁也不愿第一个说 “皇帝没穿衣服”。
可繁荣从来装不出来。那些靠假象撑场面的园区,土地闲置久了会荒,厂房空着会旧,最终难逃被遗忘的命运。
西部某 “新能源产业园”,当年靠虚假招商骗了上亿补贴,如今成了流浪汉的临时住所,墙上 “打造千亿产业集群” 的标语,被雨水泡得字迹模糊。
附近村民说:“刚开始还真信了,后来才明白,就是盖了些空房子。”
产业园的繁荣,该是机器运转的轰鸣声、货车进出的忙碌劲、工人脸上的汗珠子,而不是彩旗、标语和虚报的数字。
什么时候地方政府能放下 “面子工程”,开发商能丢掉 “概念套路”,运营方能踏实服务企业,才算真正懂得了产业园的本分。
毕竟,穿没穿衣服,低头看看自己的脚就知道;繁不繁荣,摸摸企业的账本就清楚 —— 自欺欺人的把戏,终究骗不过时间。
来源:豫上柴建新
本文初摘录于:2025-08-21,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