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曾的成名作!
繁体昨天写了大半天的范曾,结果没发出来。一怒之下写了我家的钧瓷保温杯。结果,没想到还沾了范曾的光,推了一波家里的瓷器。挺好的,没有白熬夜。很多人关注范曾的事儿,但估计很多人并不知道范曾的发迹史。比如,他的成名作是什么。那就简单给大家讲一下“范曾成名”的历史故事。他的成名作是《文姬归汉》。
这幅画好坏我是真不懂,也不做评判,只给大家讲历史故事。
1962年,24岁的范曾马上要从中央美院毕业了。
按照学校要求,他也要提交一份毕业作品。
这个毕业作品如何,将直接关系到范曾的未来好与坏。
所以,头脑灵活的范曾深知如果想在人才云集的中央美院脱颖而出,就要剑走偏锋,不走寻常路。
(放点史料:王亚蓉编著,《沈从文晚年自述》,P252-253。)
那一年,作为高级领导的郭沫若得意之作《蔡文姬》上映。
而头脑一向灵活的范曾也在脑海中萌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在别的学生吭哧吭哧画画的时候,他回家以蔡文姬为中心创作了自己的毕业作品《文姬归汉》。
画是很快画完了,但他迟迟没有在画上提拔落款。
头脑灵活的范曾在等一个机会。
他要让这幅作品的题跋落款起到“画龙点睛”之用,而这最后的“画龙点睛”之笔决定了这幅画能不能从高手云集的同窗中脱颖而出,又决定了他范曾以后的人生到底能不能走上终南捷径。
在同窗们继续苦心作画的时候,头脑灵活的范曾费尽心思在打听郭府所在。
于是,后来人们经常看到一个夹着画轴的年轻人没日没夜在郭府门口晃悠。
机会是留给那些有准备人的,更是留给那些有心之人的。
终于有一天,机会被用心良苦的范曾在郭府门口给逮到了。
他大胆拦下了郭沫若的车子,并要求郭在他的作品上题词。
郭看了看范曾的画,发现内容正是他的得意之作“蔡文姬”。
投其所好,颇为满意。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郭在他的画卷上方留白处题下了一首古风诗,并落款钤印。
甚至叫他“江左小范”。
题范曾《文姬归汉图》
郭沫若
汉家失统驭,四海繁兵马。
千里不闻鸡,兽多人转寡。
我蒙贤王救,寄身穹庐下。
相随十二年,相爱无虞诈。
马潼甘且芳,其味如甘蔗。
胡笳声悲壮,绝不亚琵琶。
本拟学明妃,青冢留佳话。
曹公遣使至,要我回车驾。
纂修续汗书,继承先文雅。
虽无班姬才,但感责任嘏。
圣人作春秋,褒贬贼乱怕。
垂世千百年,辞难赞游夏。
我愿学齐史,笔削不苟假。
生死俱以之,用报知音者。
感君识此心,慷慨无牵挂。
盛装送我归,转令难割舍。
儿女向我啼,羌笛声喑哑。
我心虽曰归,我步实难跨。
踌躇复踌躇,顿觉天地窄。
君是好男子,笑我欠潇洒。
胡汉本一家,千秋眼一眨。
何为临歧路,泪眼如杯斝?
史成卿再回,儿大来相迓。
不用再踌躇,珍重香罗帊。
感君慷慨意,纵身随大化。
一九六二年七月八日,江左小范作《文姬归汉图》索题,因成此诗。
范曾终于得到他梦寐以求的“画龙点睛”之笔。
但他这样的心机被老师颇为鄙视。
首先遭到了老师蒋兆和的拒绝,系主任叶浅予更是大为不满。
在那个知识分子还看不起“攀附权贵”小人的年代,他们都认为这是范曾以郭沫若的名头施压校方给予优异成绩的“阴谋”。
这条终南捷径在清贫的老师们看来,本质是借用名人的光芒来愚弄观众,虚抬自己,是投机行为。
范,是艺术的莫大羞辱。
所以,系主任叶浅予先生坚决不让这幅作品参展。
范曾找到蒋兆和,当面顶撞,和蒋大吵了一架。
在头脑灵活的范曾大闹一通之后,老师们最终做出了妥协。
同意展出,但郭沫若的题字必须盖掉。
就这样,盖掉郭沫若题字的《文姬归汉》参加了1962年中央美术学院的毕业展览。
但盖不盖住郭沫若的题字已经并不重要了。
因为后来的事实证明,他范某已经得到了所有他自己想要的东西。
《文姬归汉》这幅“力作”,也就成了范曾先生的成名作。
就凭借这个敲门砖似的“力作”,范曾真的找到了进身之道。
若干年之后,范某成了范大师,身价几十亿。
娶了个小50岁的娇妻。
人生如戏,全凭演技。
这是昨天的故事,我大幅修改,删掉了所有没意思的东西。我想就这样应该能发出来以飨大家吧。好了,故事讲完了。
大家随便聊天吧。有些事儿不吐不快。很多时候看历史都觉得意难平。为什么勤恳努力的人大多寂寂无名,反而是那些喜欢走捷径的竖子成名?恨只恨自己不但手无缚鸡之力,还没有站出来说话的勇气。只能夜深人定时掩卷长叹:做人熟读史书,不如略懂拳脚。
就这样吧。祝大家晚安。再见~~~
来源:钧言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