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在正在上演的诡异经济
繁体序
越没有用的东西买的越贵
越是虚无的需求市场越大
一个塑料玩偶拉布布,拍出了108万的天价,中老年人的土味爽剧一年烧掉504亿,悄悄超过了年轻人看电影的425亿。
有人月薪5000,却花2000养猫;有人凌晨排队,只为了一个盲盒。所有人都在问:“是不是中国人的钱太多了?”错!恰恰相反,这证明中国人的钱太少了,少到只能用来买一样东西:情绪!
那么到底是谁在为情绪买单呢?
答案藏在下面两个数字里。
中国单身人口已经达到2.4亿,预计明年突破3亿。60岁以上的人口刚突破3.1亿,两群人加起来约6亿,接近中国人口的一半。这6亿人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现象。
他们是第一批可以为自己花钱的中国人。
要理解这个现象,得从中国人的钱包革命说起。几千年来,中国人的钱都被锁定在“养家糊口”这四个字里。你赚的每一分钱,都有明确的去处:孝敬父母;养育子女;人情往来,最后轮到自己时就没多少了。
但现如今这6亿人打破了循环,3亿单身的没有家庭要养,3亿来人的家已经养完了,他们的收入第一次可以完全自主支配,这看似是个人的选择,实则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
先来说3亿单身大军的形成。
很多人以为是因为“穷”,错!确实,现在结婚的成本百万起步,但过去的人更穷,为什么反而结婚的人更多呢?真相藏在了生产方式的变革中。
农业社会,婚姻是生产单位,夫妻合作种地。但在工业社会,每个人都成了独立的打工者,婚姻从生产工具变成了消费负担。关键是女性地位的革命。1980年城镇女性就业率仅为30%,现在超过了60%,当女性经济独立了之后,那么传统分工的基础就崩塌了,以此同时,在男性996压榨之下,也无力承担养家的重任。
所以3亿人单身是生产关系变革的必然结果。这也直接改写了消费逻辑。他们创造了二次元消费法则。生存消费极度压缩,情绪消费极度膨胀。
例如一个人买生活必需品,抠门极致,50块的外卖也要比价半小时,10块钱的运费也舍不得掏,但买情绪产品一掷千金。为了抽中隐藏限定盲盒,平均要花费8496元。给宠物买进口粮,比自己吃的还贵。这不是分裂,是“精明”。
现如今,维持基本生存的成本很低,剩下来的钱,就全部投入到了快乐生产。所以我们就看到了几个疯狂的市场。
宠物经济已经达到了2793亿,预计到明年将突破3600亿。
为什么呢?在高压力社会中,人与人的关系充满了变数,只有宠物提供无条件的情感回报,这种确定性是稀缺资源。
一人经济蓬勃发展:单人火锅;迷你家电;小份食品等。不是因为吃不起大份,而是一个人生活成了主流生活方式。
虚拟陪伴产业的崛起;AI聊天;虚拟偶像;线上社群等,这些看似虚拟的东西,却在填补现实中的情感空白。
接下来咱们再来看看另外3亿银发族,他们的消费觉醒,更具革命性。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代真正意义的退休阶层。
过去的老人,要么劳作到死,要么成了子女的免费保姆,但这批60后70后不同,他们赶上了改革开放的红利,有退休金,有积蓄,子女也独立,突然间他们发现自己有了人生中从未有过的东西: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金钱。然后,补偿性的消费就爆发了。
90%老人选择线上学习,月均消费几千元,钢琴,书法,舞蹈,唱歌等。那些有所年轻时想学而不能学的东西,这不是简单的兴趣爱好,而是对被耽误青春的补偿。
那么中年短剧为什么能烧掉500个亿呢?
因为那些看似荒诞的剧情,霸道总裁穿越暴富,恰恰满足了他们年轻时被压抑的幻想,当了一辈子的螺丝钉,现在花点钱做梦过分吗?
6亿人的消费指向同一个核心:“情绪价值”。
那么什么是情绪价值呢?
传统经济学只承认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但现在出现了第三种价值“情绪价值”。
即:商品带给人的心理满足。
如拉布布让你觉得与众不同;蜜雪冰城让你觉得便宜也快乐;线上课程让你觉得自己还在进步。这些产品物质价值趋近于0,但情绪价值趋近于无限。
这就是全新的价值创造方式。
那为么什么是现在呢?因为三重变革同时爆发了。
①经济基础的质变
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物质需求饱和和精神需求的爆发。
②消费主体的革命
6亿人摆脱家庭经济束缚,成为独立消费单元,这种规模是史无前例的。
③技术条件成熟
大数据精准识别情绪需求,算法精准推送,情绪可以标准化生产,然而,资本的嗅觉是最灵敏的,早已重兵布局。
银发经济现在的规模已经突破了12万亿,预计明年接近50万亿,占GDP的12%,对比房地产巅峰期的16%,情绪经济,几乎就是下一个房地产。
但这不仅仅是一个商业机会,更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但要理解这场变革就必须理解6亿人的孤独根源。
改革开放40年,本质上就是这场社会结构的解体与重构。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单位体制解放出来,从家庭束缚中解放出来,就得到了自由。
但这个自由是有代价的。过去被束缚,同时也被保护。村庄是安全网,单位是保护伞,家族是后盾,现在这些都没了,每个人都成了都市丛林里的独行侠,这种原子化,是现代化必然代价。
工业化需要劳动力流动,市场经济需要打破人性束缚,个人主义需要摆脱集体依附。
结果就是人越自由就越孤独。
所以6亿人的情绪消费,本质是为了现代化的副作用买单。买个拉布布制造归属感,喝杯奶茶获得廉价快乐,养只宠物填补陪伴空白。这些消费看似荒谬,实则是现在人维持心理平衡的必需品。
过去这些需求,通过血缘来满足。现在只能通过市场,这是情绪经济的真相,用商业手段解决现代人创造的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这到底是进步呢?还是退步?
说是进步,因为至少有了解决方案,说是退步,因为人类连基本的情感都要明码标价了,但历史不会因为我们的纠结而停下脚步,随着城市化的继续,智能化的深入,需要情绪商品的人只会越来越多,一个新的时代的大门已经打开,在这个时代里,最大的产业不再是钢铁煤炭,而是生产快乐。
最稀缺的资源,不再是石油黄金,而是情感陪伴。
6亿中国人用脚投票,探索一个终极问题,在传统关系解体的时代,人应该如何相互取暖,市场给出的答案或许并不完美,把温暖明码标价,把陪伴变成生意,但这至少让人能活下去,不那么冷。
这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路径。
既然孤独不可避免
就让孤独变得可承受
既然情感缺失是常态
那就创造新的供给
来源:春秋愚林
本文初摘录于:2025-08-12,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