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曾国藩三十六岁。这一年直隶总督收到保定知府的一道折子,说保定府东门外有一个姓苟的屠户,有一天来衙门举报县学生李纯刚私藏当朝禁书并注有反批。

这个举报人说得有鼻子有眼,于是衙门派人去李纯刚家里搜查,果然查到了一本禁书《水浒传》,而且批注上还写着“官逼民反,反清复明”等字眼。

用今天的话来说,李纯钢就是个典型的政治犯。于是,知府连夜突审,犯人李纯刚对所犯之事供认不讳。

现在当地的衙门已经将李纯刚捉拿归案,按例当斩。他全家五十余口人也清查完了,该充军的充军,该流放的流放,家产也都没收了。

01

一波三折

照理说,大清帝国各地这样的案子多如牛毛,下面报上来,刑部批复就是了。

可李纯刚的亲家是当地的乡绅,亲家家里有两个儿子很有出息,一个是举人一个在县学。这两人当即联络了当地五十多个有头有脸的人,去总督衙门面前替李纯钢喊冤,可制台也不管这档子事。

于是这群人就辗转来到京城告状。先是到刑部喊冤,刑部不受理,又到大理寺,大理寺也不管,最后到军机处,军机处倒是把状子接下来了。

可军机处看到状子也傻眼了,因为喊冤的人根本没有提私藏禁书的事情,反而说知府图谋李家的百万家财,与人串通一气合谋诬陷。军机处也拿不定主意,就把这件事往上捅。

道光帝看了状子之后,连夜让直隶总督衙门把人犯带到京师审理。保定到北京也不远,不到三天,五十几辆囚车浩浩荡荡地把李家老小押送到了京师。

说起来道光帝还是很重视这个案子,这次他特定安排了刑部,都察院,大理寺等一大帮人,在刑部搞了个三法司会审,以示公正。

按照现在的话来说,这个案子相当于诉讼到了最高人民法院。结果是,终审依然维持原判。

道光帝得知结果后就很气愤,这些喊冤的人不是故意占用公共资源、无理取闹吗?

于是道光帝让人把那些替李纯刚喊冤的人一并给抓进大牢,也不管他是秀才还是举人。他正考虑着要不要来个斩立决。

可诡异的事情出现了,原本板上钉钉的案子又一次浮出水面来。

一个回乡省亲的御使在回京的途中,在保定歇了一晚上,顺便看望几位老同事。不料这一耽搁,他顺手就给皇帝上了一道新的奏折,说直隶总督,提督受贿,李纯刚大受冤枉。这让这个案子变得更加扑朔迷离了。

道光帝也是心生蹊跷,三番五次有人冒死为李纯刚求情,想必这里面可能真的有什么冤屈。可毕竟“最高人民法院”都给这个案子定性了,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思前想后,他让曾国藩去保定走一趟,秘密地调查一下这件事情的真相究竟是怎样的。

02

乔装暗访:初露端倪

和上次去四川参加会试那会儿一样,长顺还是跟着曾国藩,当他的保镖。俩人趁着夜色,悄咪咪地出了京城。

这次曾国藩伪装成教书先生,长顺扮成书童。他们到了保定城,把行李安置好后,就找了个离知府衙门不远的小茶馆坐下。

主仆俩一落座,就开始故意有一搭没一搭地聊起李纯刚,想吸引周围人的注意力,顺道探探口风。

旁边的人听到后,就接茬儿聊起来。没一会儿,曾国藩就大概摸清了情况。

有人就说李纯刚倒霉就倒霉在没提前给知府送银子,要是满足了知府大人建清真寺的心愿,压根儿不会有这事儿。

曾国藩一听这话,心里犯嘀咕了:咱大清帝国,啥时候冒出教堂这玩意儿了?教堂不是洋人的专属吗?知府衙门咋还掺和进来了?

后来他才知道,他们说的教堂其实是伊斯兰清真寺。这背后到底藏着啥猫腻呢?

几个人正准备起身离开,突然,两个衙门里的小吏慌慌张张地跑进来,找到正在喝茶的两个捕快,跟他们说:万典史吸鸦片死了,现在他老婆带着一群丫鬟在知府大堂闹腾呢。

据说万典史帮知府干了不少见不得人的勾当,捞了不少钱。最近又帮知府搞了个几百万的大买卖,按规矩分赃,至少也得给个三分之一。

可是银子还没落袋,他就没了……

这事儿听着就邪乎,一个典史死了,他老婆撒泼找知府要钱,而且知府还拿她没办法。曾国藩和长顺听了也是一头雾水,琢磨不透,决定过去看看热闹。

说起来也巧,这个吸鸦片死掉的典史跟曾国藩一样,也是湖南人。他本来是藩台手下打杂的,靠着藩台的提携,一路混到了典史这个位置。

可这个藩台也不是啥好东西,是个花心大萝卜,家里已经有十个老婆了,还不知足,天天在烟花柳巷里晃悠。

这不,他看上了一个叫荷香的女子,花了钱把她赎了出来,但又不敢明目张胆地娶进门,就认作干女儿,给了点嫁妆,让手下人娶了。

直隶这边的制台早就看藩台不顺眼了,觉得他做事太出格,不顾脸面,几次想写奏折参他。

结果藩台也不是省油的灯,他背后有人撑腰,他就暗中打点了京师的官员,七弄八弄就把顶头上司制台给弄走了。这样一来,这块地盘就藩台说了算了。

话说这个吸鸦片死掉的典史,他老婆是藩台的老相好,他这绿帽子戴得那叫一个醒目,比武大郎戴的还显眼。

可他当初是靠着藩台的提携才混到这个位置的,吃人家的嘴软,拿人家的手短,他哪敢得罪藩台啊。

所以,他只能忍着头顶的绿帽子,乖乖当藩台手下的打手,鞍前马后地为藩台跑腿办事。

03

典史之死

出了这档子事儿,曾国藩心生一计,既然都是湖南人,他就假扮成万典史的本家兄弟,前来祭拜。

万夫人也没把他当外人,竟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一股脑儿全倒了出来。原来,李纯刚那案子,压根儿就是知府在背后指使的。

李纯刚家底厚实,有地产、房产,还开着当铺和钱庄,身家好几百万两银子呢。按之前的说好的,把李纯刚关进大牢,他那几百万家产就对半分。

她老公万典史眼瞅着上百万两银子就要到手,高兴得合不拢嘴。他以前吸个一两百口鸦片就睡了,这次太兴奋,一下子吸了五百多口,还连喝了三碗膏子水。结果直接睡过去,再也没醒过来。

知府知道万典史死了,马上反悔了,现在只肯分一万两银子。万夫人为了这事,在知府衙门那里闹腾了半天,最后也就多要了一万两银子。

就在曾国藩苦思冥想,寻找翻案的突破口时,手下人来报,说当初那个报案的苟姓屠户在自己家里上吊自杀了!

估计这个口供也是知府花了大价钱买来的,在这个节骨眼上出事,这也太蹊跷了。现在几个关键的证人都没了,翻案的难度怕是比登天还难。

而且,这案子越挖水越深,至少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简单。几个冲锋陷阵的打手都挂了,幕后黑手却藏得很深。

事情到了这一步,明摆着李纯刚是被冤枉的。看来之前所谓的三法司会审,根本就是知府和上面的督、抚串通好了,提前用银子铺好了路,把这案子定成死案,好让他们坐收好处。

这种案子,翻案的希望比中彩票还渺茫。三法司是代表皇帝审案的,道光帝能自己打自己的脸,推翻之前的判决吗?

这个案件背后还有什么大瓜呢?


01

分头行动,挖出幕后黑手

按照事先的计划,长顺和曾国藩分头行动去打听消息。长顺那边打听到的情况是,一个知府就算再有本事,也不敢干出这种惊天动地的大案。

毕竟李纯刚家大业大,在地方上的关系网错综复杂,没那么容易被一口吞掉,这个案子背后另有其人。

原来,在保定这边,所有人都怕一个人,那就是安格安总兵。直隶的文武官员要是有谁惹安总兵不高兴了,那头顶的乌纱帽就保不住了。

安格这人,简直就是这里的土皇帝,他为啥这么嚣张呢?还不是因为他家背景硬!

他老丈人是大清的郡王爷,他姨太太的老爹是西域有权有势的王爷,他女儿还是森格林沁王爷的干女儿。

说白了,安格就是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在京城脚下横行霸道,为所欲为。李纯刚的案子背后,多半是安格在给知府撑腰。

现在是拔出萝卜带出泥,要想让这个案子沉冤昭雪,就得扳倒安格这棵参天大树。显然,光靠李纯刚这一桩案子是搞不定安格的,而且证人都被灭口了,必须挖出更多猛料才行。

长顺这几天一直蹲在安格家附近的茶楼里打探消息。他发现安格家门口是真正的门庭若市,门口停的绿轿子一辆接一辆,比总督衙门还热闹。

这些人老往安格家跑,其实都是为了求官。据说,安格是通过一个叫文师爷的人在卖官。只要文师爷收了钱,藩司衙门就能挂出任命的牌子。而且安格和西域那边来往也很频繁。

要是从买卖官职这儿入手,说不定能搞出点动静。但问题是,要想拿到真凭实据,曾国藩他们又没权力去总兵府搜查。

就算皇帝点头了,等进了安格府,那些证据说不定早就没了踪影。要是搜不出来,说不定还会给自己扣个诬告的罪名。

两个人商量来商量去,最后想了个招。他们打算从文师爷这条线下手。既然这些人买卖官缺都是找文师爷,那干脆就把自己当诱饵。

于是,曾国藩假扮成一个想求官但不知道该找谁的乡下举子,在茶馆里和安总兵的门子搭上了话。

几个人“推心置腹”地商量了一番,让对方给文师爷牵线,曾国藩打算出八万两银子买个典史的实缺。

这事儿说来也赶巧,前面那个王典史因为吸食鸦片烟死了,曾国藩还去给他送过葬,这个位置刚好空出来了。

02

巧设陷阱,文师爷落网

这个门子眼瞅着曾国藩答应得很是痛快,心里盘算着,只要这笔大买卖成了,自己这中间人肯定能落到不少好处。于是他屁颠屁颠地去找文师爷张罗这件事了。

而曾国藩也没闲着,他和长顺去了烟花柳巷继续打听消息。没想到,还真碰上了一个熟人,这个人对安格家的事情门儿清。

他透露,这次安格查抄李纯刚家产,从李家搜出了几件珍贵的字画和古玩。郡王爷就喜欢这一口,安格就让文师爷亲自给郡王爷送过去。

这个文师爷可不是一般人,他是安格九姨太的亲哥哥,在安格府上,大事小事基本都由他操办。

这次从侧面打听下来,曾国藩他们更加确定了文师爷在安格府里的地位不一般。

于是,曾国藩精心策划了一个局,如今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这一天,文师爷刚把安格交代的事情向郡王爷交割清楚,就一头扎进了妓院,打算在这儿逍遥几天。

刚吃完晚饭,正准备睡觉,他的手下就进来了,趴在他耳边,悄悄告诉他有一笔大生意来了。原来有个廉孝公愿意出五万两银子买个典史的缺。

文师爷正和手下在屋里商量着,外面突然传来一个声音,问文师爷是否在里面。

得到肯定的答复后,一个看起来像侍卫的人走进来说:“王爷让舅爷马上回府,轿子在外面等着呢。”

文师爷吓了一哆嗦,又瞅着这人有点眼生,仔细问了他几句话,对方对答如流,丝毫不差。他这才匆忙换上衣服,上了轿子。

这顶轿子跑得飞快,想必府里真的是有要紧的事情。过了好一会儿,文师爷心想应该快到了,就掀起轿帘看了一眼。

结果外面的树木房屋让他眼生得紧,心里猛地一惊,不会是上错轿子了吧。可轿夫根本不理他,反而加快了速度,很快就把他抬进了一个偏僻的宅院里。

还没等他反应过来,他就被两个侍卫从轿子里活生生地拽了下来。文师爷这下明白了,自己肯定是中了别人的圈套,吓得浑身直哆嗦,舌头打结,一句话也说不出来。

紧接着,文师爷就被衙役模样的人用一条铁链子紧紧地绑住了,直接吊到了房梁上。

两个侍卫早就准备好了,拿出两把细长的铁锥,对着文师爷的屁股就是一顿乱扎。疼得他嗷嗷直叫,接连昏死过去好几次才停手。

03

真相大白:揭开黑暗的面纱

紧接着,一名官员冷着脸说道:“安格犯事了,从他家里抄出许多违禁物品,上头给他定了死罪,他却一口咬出了你。”

冤有头债有主,刚从房梁上被放下来的文师爷,听了这话才算是摸着了一点头绪。

他喘着粗气,还没来得及说话,屁股上就被狠狠踩了一脚,疼得他像杀猪一样嗷嗷直叫。

他还在那抖个不停呢,那官员就下令让人扒裤子泼盐水。侍卫们动作麻利,不等官员说完,就呼啦啦围上来几个人。

可文师爷的裤子早被血黏住了,侍卫们拿着盐水往他屁股上倒,又是掐又是揉,把文师爷折磨得浑身颤抖。

而且院子里还有一口油锅烧得正旺,热油正吐着泡泡,看着就让人害怕。文师爷实在受不了了,忍着剧痛爬起来,颤巍巍地提起笔,就把安格家的事情一股脑全招了。

文师爷是西域回王爷的第六个阿哥。十年前,十六岁的文亮和十四岁的妹妹那山公主跟着父亲来京师面圣。

当时老回王闹独立,其他几个阿哥都跟着回去了,只有文亮的老父亲留了下来。朝廷有意扶植文亮的父亲为新的回王,让他带领那边的百姓们安心过日子。

有一天文亮和那山公主去郡王府做客,被郡王的驸马爷安格看上了。活泼的那山公主和细皮嫩肉的文亮一下子就把安格的魂给勾走了。

回王爷离开京师后,安格慢慢升到了直隶总兵的位置,就派人带着厚礼去西域求亲,说给文舅爷留好了师爷的职位,让他早点来王府。

这样的好意回王爷自然是不能拒绝的,于是,文亮带着妹妹那山公主又回到了京师,开始了他在安格府的师爷生涯。

迎娶那山公主这件事是真的,但文师爷做梦都想不到,安格“喜欢”他妹妹不假,可安格更喜欢的其实是他自己。

用我们现在的词汇来描述,安格应该是双性恋,或许同性恋的成分更多一些?

就在文师爷来到安格府上的那天晚上,他永远都忘不了那晚发生的事情。热情的酒宴款待之后,屋子里就剩下他和安格两个人。

安格随后的举动,他当场就吓懵了,压根不知道安格总兵居然如此重口味。从那以后,文师爷在安格府上格外得宠。

后来有一年回王爷过生日,安格带着那山公主和大舅子文亮一同回去祝寿。

也不知道回王爷给安格灌了什么迷魂汤,安格回到直隶后,就开始大肆捞钱,买卖官职,勾结夷人,还买了无数的枪支弹药,一批又一批地送到西域去。

换回来的都是西域的特产,像天山雪莲之类的。郡王爷一直被蒙在鼓里,不知道这个女婿在搞什么鬼。

那山公主看着哥哥得宠,也眼馋,就提出要建个清真寺,说是为了满回和睦相处出力。

安格就委托首府筹集资金,说上头发话了,要在直隶建了个伊斯兰教清真寺,给回民提供个礼拜的地方。

既然直隶安总兵发话了,首府也不敢怠慢,就开始动员直隶的商家出钱。

李纯刚是直隶的大商户,家里几代人都在直隶做生意,名下有钱庄、布行等,所有家产加起来得有好几百万。

按理说,让他捐个十万八万也是应该的。但李纯刚仗着自己是直隶的大户人家,又有功名在身,竟然一分钱都不出,还说了一些难听的话,这下就把安格给得罪了。

安格在直隶向来是说一不二,所有人都得让他三分,要收拾一个人,办法多了去。

现在李纯刚不给他面子,他决定给李纯刚使点手段,不把他整趴下,以后还怎么在这块地盘上混?

再加上这里的首府本来就对李纯刚不满意,接到安格的命令后,就随便找个借口,把李纯刚给栽赃陷害了,这才有了上文开头的那一幕。

04

曾国藩破案的幕后帮手

其实,“请君入瓮”这事儿背后不光有曾国藩在操盘,四皇子也在暗中推波助澜。

长顺是四皇子的心腹,曾国藩和长顺商量好计策后,长顺立马就进宫,把安格那些事儿一五一十地跟四皇子汇报了。

四皇子听说外面有传言,说皇位可能会传给他的弟弟六皇子。他早就想让父皇改变主意,可一直没找到立功的机会。

这次长顺带回来的案子很特殊,涉及到皇亲国戚买卖官职。这要是处理好了,没准能去父皇面前邀功,让他能看清自己的真本事。

于是,他同意在宗人府外面的机构里找一间房子,私设公堂,专门用来对付文师爷。

俗话说,做相公的人最不经打。要是审不出什么来,就直接把文师爷处理掉。反正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安格也翻不了什么花。

要是能审出来,那自然是皆大欢喜,所以才有了前面的故事。

文师爷哆哆嗦嗦写好供词之后,又在上面签字画押。很快,四皇子拿着这份供词去见道光帝。

不出所料,道光帝龙颜大怒。他让人把顾郡王的封号给削了,又连夜派人去抓安格,还安排人八百里加急,派重兵包围了回王府,把回王的家产全部没收了。

总之,凡是和安格有牵连的人都被一网打尽。

不仅如此,刑部满、汉尚书、都察院御史,也就是老百姓闻风丧胆的大清最高冤狱案审理机构——三法司,一天之内全部被换掉了掌门人,这可是大清开国以来的头一回。

之后,李纯刚的案子得以重新审理。原来禁书是文亮受安格指使,在搜查李家时,趁人不备,偷偷拿出来交给公差的,然后嫁祸给李家。

真相大白后,李纯刚的妻小当堂被释放,可以回直隶领回家产。那些替他喊冤的乡绅们也都被放了,每人还赏了十两纹银作为奖励。

而安格和文亮最终被判处死刑,那山公主被发配到承德牧场,给牛羊喂草。之前那个胡作非为的知府也被革职,流放到黑龙江宁古塔屯边垦荒。

至此,这个荒唐的案件终于尘埃落定。

05

写在最后

在这个案件里,如果说安格军门是大清的害虫,那么下面的知府、典史等官吏也是一丘之貉。他们明知道上面的总兵胡作非为,却只能跟着为非作歹。

如果正经做生意的商人得不到保护,那其他商贩们不也是如履薄冰吗?他们就会对大清失去信心。

最荒唐的就是所谓的最顶级的审判机构,他们不仅不能为老百姓主持公道,反而为了私利跟着和稀泥,把法律当儿戏。这些人被撤职也是罪有应得。

如果不是曾国藩追根究底,这桩案子哪怕尘封几百年几千年,也还是一桩冤案,得不到昭雪。

我想,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正是他的正直和智慧,为一个又一个像李纯刚这样的人讨回了公道,他才被后人奉为圣人。

曾国藩不惜打破官场的潜规则,揭开官场黑暗的面纱,这才让底层老百姓看到了一丝希望的火苗。

这个故事也在告诉我们,邪不压正。

那些一心为民做好事的官员,他们的事迹不会被历史的长河所淹没。后人一定会铭记他们的功绩,让一代又一代人传颂他们的事迹。

来源:梧桐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