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最强“套路”:看红顶商人胡雪岩,如何一步步收割一位富可敌省的巨富?
繁体自古以来,人们通常喜欢用“有钱有势”这个词来形容地方上那些呼风唤雨的大人物。
有势没钱的人,可以把手里那些无形的财富、人脉、权力,通过能量转换的方式兑换成沓钞票;而有钱没势的人,多半会用钱财开路,给自己买一张无形的“软盔甲”。
连很多小国都知道花钱买张护身符保平安。所谓的花钱消灾,就是这个道理。
可这世上并不是每个赚到钱的小老板都会这么想。
晚清时期,郡王爷的女婿安格,为了哄自己的九姨太开心,要在直隶修一座伊斯兰清真寺。他让直隶身价几百万的富户李纯刚捐十万两银子,可李纯刚拒缴这笔钱,一下子就被弄到牢里去了。
这一期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一个有背景的大财主,独自过着逍遥快活的日子,在饥荒年间拒不捐钱捐粮。
李纯刚只是吃了些皮肉苦,在曾国藩这位活菩萨的援助下,也算有个圆满的结局。可今天这位仁兄跟葛朗台一样,守着小金库一毛不拔,最后不仅大出血,还被活活气死了。
这究竟是咋回事呢?
01
号召乡绅富户捐钱,摸出一条大鱼
公元1864年,杭州城被太平军困了两年多,左宗棠率领大部队终于把这座城池拿下来了。
战后的杭州城,原本最繁华的商埠变得满目疮痍,琳琅满目的商店化为一片狼藉,空气里弥漫着血腥味。在太平军的蹂躏下,可谓是惨不忍睹。
城内原本有八十余万人,现在只剩下八万多人口了。不仅是人遭殃,城里的牛马之类的都被吃光了。更滑稽的是,原来的巡抚衙门墙上,竟然涂满了不伦不类的猴子画。
左宗棠深知,如今百业凋零,清理废墟、帮助灾民休养生息是当务之急。
可眼下春耕在即,土地荒芜,人口流失太多,耕牛、豆谷、杂籽之类的种子都没有着落;耕牛被吃绝了,连耕种的农器都毁之殆尽。
左宗棠一面写奏折让上头划拨银两救灾,一面部署后面的工作:他安排胡雪岩去各省筹集银两救灾;一面又安排府县各级衙门密访当地富绅,号召他们为战后重建家园贡献一份力量。
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还真被他们挖出了一条大鱼——这人名叫杨坊,祖籍浙江鄞县,是当地数一数二的富豪。
要是较真儿说起来,这个杨坊的第一桶金有些不光彩:早些年他在上海洋行当买办,这是个油水多的差事。
发家后,他在洋泾开设泰记商行,专做鸦片生意,赚了一大笔钱。不光做买卖,杨坊还在官场混得风生水起。
在上海小刀会期间,他拿钱开道捐了个给江苏巡抚跑腿的官,主要是管理军需。之后他又勾结英美侵略者修筑围墙,切断起义军补给。因功升至道员,加盐运使头衔;
太平军攻上海期间,他又勾结美国人华尔组织洋枪队,还管理过洋枪队,抗击太平军。这期间他还将女儿嫁给洋人华尔康,结果他姑娘被洋女婿活活糟蹋死。
后来,杨坊升为江苏按察使署理,因为身体不佳回老家养病,打算在老家颐养天年。
当然,跟着他一起被带回老家的,还有大量的金银珠宝。据说他的宅院里堆满了金银珠宝,二十几间房屋里堆满了粮食,真正的富可敌省。
02
知县三敲门,铁公鸡一毛不拔
鄞县的知县接到左宗棠的命令,先后三次去杨坊家拜访,苦口婆心地劝他捐出几石粮食救济难民。
可杨坊是见过大世面的老江湖,是真正有钱有势的主儿。而且他以前保护上海可是立过功的,根本就没把小小的知县放在眼里。
知县的意思他懂,可是他的回复也很干脆。他摸着胡须说,要是让我拿钱出来造一座石桥,上面刻上我的名字,这个钱能出。
可是设粥棚安抚百姓,这是你们地方父母官要操心的事,跟我八竿子打不着(潜台词就是:刻上名字可以流芳千古,可捐出去的大米吃进肚里,谁还能记得他的好)。
知县多次碰壁,又被这番话气得三魂出窍,七孔生烟。奈何对方官衔、势力都比自己硬,你又不能把他怎么的。
怎么跟上头交差呢?知县在气头上,就把自己去劝捐的细节和杨坊说过的话,原原本本地报到上面去了。
左宗棠是个性情耿直的人,他的一亩三分地上出了这么一个口出狂言的异类,他顿时火冒三丈,气得拍桌子怒骂。
思量片刻后,他马上写折子给朝廷,狠狠地告了杨坊一道黑状,说他为富不仁。一面又给衢州知府衙门发文,让新知府林聪彝来巡抚衙门听命——说白了,就是来讨论一下如何来办一办杨坊这个刺头。
林聪彝是林则徐的次子,跟他爹一样,为人率直,为官刚正,浙江官场上的人基本都买他的账。
03
林聪彝建议让胡雪岩来挖出他的死穴
见面后,左宗棠开宗明义:“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一粒种,秋后万石粮。可恨的是有一些乡绅,局面坏成这样子了,还袖手旁观!你看知县的回文,这个杨坊张狂至极!
林聪彝仔细读了一遍,耐心地分析道:“杨臬台坐拥巨资,堪称东南首富,他一毛不拔不愿意资助穷人,这事情衙门还真不好出面强来。
大家都是官员的身份,而且他有点军功在身。你要是强制性让他出血,真要闹起来,他去京城告御状,这不是让朝廷也为难吗?”
林聪彝这番话也的确有几分自保的意思——你让他一个四品的知府去跟三品的臬台较劲,就算是拿着鸡毛当令箭,斗下来也落不到啥好处。
而且真要这么做的话,得罪的也不是一个人,也会寒了很多告老还乡那帮人的心,那些人背后的人脉关系……
随即,他话锋一转:“衙门不方便出面,民间出面就方便多了。我早就打听过了,杨臬台的巨资都不是正当生意赚来的:一个是跟洋人勾结卖洋药,一个是帮衙门采购洋枪洋炮洋船,坐吃回扣。
只要找到了他徇私的罪证,你让他捐多少他铁定不敢拒绝。问题就出在,如何才能挖掘出他的软肋、抓住他的把柄。
像杨臬台这样的商人,肯定有别人不知道的死穴。商人的死穴,官场中人很难猜得到,可是却瞒不住同行。
而眼下有一个最合适的人选——胡雪岩。之前他也忙着为衙门筹备军需,让他多跑几趟泰记商行,杨臬台那点事迟早都会扒拉出来。”
04
胡雪岩闪亮登场
左宗棠觉得林聪彝的这番分析得精辟入里,于是安排他去苏州找胡雪岩一起办理这趟差事。
胡雪岩这个人,有个出类拔萃的优点,就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可以将黑的说成白的,弯的说成直的,左的说成右的,方的说成圆的,就差没把死的说成活的了。
这次胡雪岩去苏州,名义上是替巡抚衙门筹集购买种子的银钱,其实是公私两不相忘。
他在苏州有商号又有钱庄,行走于官商两界,是典型的官商两栖动物,人脉关系跟蜘蛛网一样四通八达。
林聪彝东打听西打听,从西城张姑娘追到东城王姑娘,又从王姑娘追到一家半掩门的西菜馆,可算是找着人了。
礼毕寒暄后,林聪拿出公文递给胡雪岩,然后将左宗棠交代的那档事,一五一十地说了一遍。
胡雪岩听完后拍手笑到,这事太简单了,不就是让杨坊出点血吗?你们只要说个数字来,我叫他给钱就是了!
林聪听了觉得胡雪岩吹牛过头,提醒他说,杨臬台可不是普通老百姓,别忘记了他可是署理江苏臬司的,又出任过常胜军的管带。这个人不好对付哇!
胡雪岩哈哈大笑,杨坊的底细他可是比谁都清楚:他不仅是江苏按察使代理,还是常胜军统领华尔的老泰山。他女儿都被华尔糟蹋死了,华尔本人也嗝屁了。
之前他因为拖欠常胜军的饷,还被继任的统领胖揍了一顿,之后又被少荃中丞(李鸿章)狠参了一本。如果不是总理衙门帮他说情,说不定早就抄了家!
林聪彝见胡雪岩说得头头是道,跟商人打交道也不是他的专长,于是就连夜坐船回杭州了。
过了些天,胡雪岩借了一只兵船,又调集了二百兵勇护送,这才压着从苏州、上海两地筹措来的五十万两白银,来到杭州给左宗棠交差。
听完这趟差事的汇报工作后,左宗棠很满意地点点头。随后把胡雪岩请到签押房,开始谈起了杨坊抗捐的事。
左宗棠的意思是,现在买种子的钱有着落了,可是耕牛还没着落。一个县总要两三百头耕牛才能把种子种下去。若是这个钱能从杨坊那里弄一些来,补助缺口是再好不过了,不然就只能再去找洋人借钱了。
大概估算了一下,买牛估计得四十万两银子!还有从播种到秋收还有好几个月,总不能让老百姓一直饿肚皮,虽然各省赈灾救助的粮食和衣物都在路上了,可是远水解不了近渴。
而且,他事先已经托上海的少荃中丞相(李鸿章)去调查过杨坊的泰记。评估下来,他估计有800万到1000万两的资产,让他捐出100万两银子来应急就差不多了。
如果他不肯捐那么多,能捐个50万两也是好的。他若是能为家乡做些贡献,到时候酌情上奏朝廷嘉奖于他。
胡雪岩能办好这趟差事吗?
05
胡雪岩出马:老狐狸见老狐狸
胡雪岩弄明白了左宗棠的想法,回家简单收拾了一下,连午饭也顾不得吃,就带着他的一行随从赶去杨坊的老家鄞县了。
这趟差事在林聪彝看来很麻烦,可是胡雪岩却把它当做了一个绝好的机会:一来差事办好了,左宗棠对他更信任了;
二来,胡雪岩心底还有一个秘密——胡雪岩和杨坊是生意场上的对手,不扳倒杨坊,他永远都不能成为东南省商埠的老大。
杨坊这个老糊涂呀,自作孽,不可活!
路上紧赶慢赶,等胡雪岩来到杨府大院门口时,他还是细细地打量了一番:
杨府那是相当地气派,占地近二十亩,四周是青砖砌起来的高围墙,两扇方方正正的朱漆大铁门,门楣上方挂着八个气派的大红灯笼。
门口还有两条长长的布条迎风招摇,像夜晚临街店铺头顶闪烁的电子屏幕,生怕你没瞧见。一边写着二品顶戴江苏按察使,一边写着宪命劝募两江赈灾。后面还有一个五亩地的大花园。
这种大宅院即便是放到一百多年后的今天,都算是顶级豪宅了,估计也没几个人能享受得起。
06
一访杨府:丫鬟命案当头炮
胡雪岩被带到杨府的会客大厅时,杨坊早已等候多时了。见面之后,胡雪岩就笑嘻嘻地恭维了杨坊一番,说你家房子好气派好威风之类的话。
无事不登三宝殿,杨坊知道这些不过是场面话,他斜着眼睛瞟了胡雪岩一眼,揶揄道:
你也不差呀,你跟着王有龄,钱庄就开了6个。王有龄死了,你又跟左季高打得火热。说不定你的钱庄马上就从6个变成了16个了。我是干不动了,只能看着你们发财了。
胡雪岩不置可否,仍然笑嘻嘻地说,我只问你两件事就走。
第一件呢,咸丰十年(1860年)开春,您老打上海回这里,要把一名丫鬟送给洋人玩。丫鬟不从,被你一脚踢死了,埋到了后花园。
杨坊一听这话,陡然失色,正要发怒。胡雪岩大手一挥,接着补上猛料,同治元年(1862年),有一老一小父女二人死在你大门外,好像也是你的功劳哇。
插播一下题外话,杨坊打杀丫鬟这件事本来外人是无从知晓的,但是日意格知道。胡雪岩和日意格是老朋友了,洋人之间常把中国人看来极其了不得的事情当成笑话说给对方听。
胡雪岩意外得知这件事之后,一直把这个秘密藏在心里。如今,总算是派上用场了。
胡雪岩站起身来准备走,又补充了一句,以前落魄的时候,得了你一个菜团子的恩情。今天专程来一趟,就是给你通风报信的,还上这份恩情。
说完往门口走去,杨坊却急了,说你丢个半截话,不说清楚就别想走。 你敢诬陷我的话,我一定把你送到大牢里去!
胡雪岩冷眼望着杨坊,接着诓诈他,你埋进后花园的那个丫鬟,她的弟弟在军里做守备!
杨坊大叫道,嫣红(死去的那个丫鬟)卖到府里多年了,她还有个弟弟,我怎么不知道?你是不是打算骗钱把杭州钱庄重新开张?你究竟想怎样?
胡雪岩也不甘示弱: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你也是做过臬司的人,自古道,杀人偿命,欠债还钱!哪个手里有命案,自然是要进大牢的!我是一番好心当驴肝肺了!
杨坊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定了定神,说了一大通辩解的话。末了加上一句,你既然来报信给我,我自然要领你的情。
胡雪岩见他态度软下来,又编了一套说词,说嫣红的弟弟曾向大人(左宗棠)哭诉过,当时大家都不想把这件事闹大。大人还替你开脱过,说杨坊也给朝廷效力过,误伤个把下人,也是常有的事,不算什么。
杨坊顺坡下驴,接着自辩道,现在京城的大佬,领兵大员,哪个是干净的呢?
胡雪岩接着说,大人(指左宗棠)说你好不容易创下的家业,别人眼红才会在背后嚼舌根。这段时间里,你也知道,大人忙着跟长毛打仗,也就顾不上这个事。
杭州城攻下后,大人天天忙得跟陀螺似的,要筹钱救灾,四处灭火。可是千不该万不该,你不仅一分钱不出,不帮忙就算了,还把知县给骂了一通!
这下好了,大人当时就火了,当晚就把嫣红的弟弟传进衙门里,让文案当堂录了口供,画押。还给江苏巡抚衙门发了公文,让少荃中丞配合,去调查你在上海的不法之事!
胡雪岩还透露,临来之前,他私下向左宗棠探过口风。
左宗棠的原话是——这一回不止参劾杨臬台那么简单;既出了人命,便联手少荃,先把他关进死牢!接着查封他在苏州、上海两县的全副家当,再请朝廷摘下他项上人头!
胡雪岩说得有鼻子有眼睛,杨坊吓了一跳,马上正色道,本官好歹是恩赏的二品顶戴,他敢胡来,我就进京告御状!
胡雪岩接着诈他,你一个告病的臬台,他要办你还怕没法子吗?他左宗棠做事向来胆大,谁人不知呢?而且他可是曾国藩举荐的!
你手里有命案,他办你的目的可是为了让浙江老百姓有种子下田。他要借你的脑袋用一用,拿你的资产救急,这个理由朝廷还会不答应吗?你看和珅怎么样,朝廷没钱了,急眼了还不是照样拿他开刀吗?
07
打蛇打中了七寸
听到这里,杨坊像个泄了气的皮球一般。
他把胡雪岩拉到凳子上坐下,低下头说,你得想个法子救我呀,我不就是得罪了地方官吗?我现在给你一个面子,同意设立两座粥棚,再捐献一些银两给县衙门,这回总可以了吧?
胡雪岩在前面眼花缭乱地铺垫了那么久,等的就是这句话。他很认真地问道,您老准备捐多少银子呢?
杨坊咬咬牙,伸出来一根指头说,我豁出去了,捐一千两官银!
胡雪岩哈哈大笑,您老可真有意思呀,你愿意捐多少银子是你自己的事,我又不能替大人做主,你自己去杭州跟他谈好了!
杨坊急了,说你胡雪岩是左宗棠眼前的红人,你替我说几句好话,我一会让账房上给你拿两百两银子,咋样?
1000两银子跟胡雪岩心目中的那个数字,相差了好几里路远。
胡雪岩摆摆手说,要是被大人知道我私拿你的钱,我在杭州就是混到头了!我还要去衙门办事,先行告退了!
临走还丢下一句话:“有消息我再来,没的话就别等我,我还有一堆事忙。”
胡雪岩离开后,杨坊气得破口大骂,左季高这个湖南驴子,你今个是抓着我的把柄不放,咱们走着瞧,等我明个抓住你的小辫子,你也休想好过!
骂了一通,心里才舒坦一些。这时候突然从外面送来了一封从上海泰记发来的快信,再联想到此前胡雪岩的那番话,杨坊的心扑腾扑腾一阵狂跳,手也抖个不停。
泰记的管事人说,泰记最近忽然来了一些不相干的人问东问西,还用眼乱瞅,像是再找什么东西。莫不是衙门里要打什么歪主意,泰记上上下下被搅得人心惶惶……
他们哪里知道,这是胡雪岩事先安排好的一出好戏。
早知如此,当初真不该……杨坊此刻愈发相信,左宗棠要联合李鸿章对他下手,胡雪岩那番话看来都是真的呀。
08
胡雪岩二访杨府,成交!
胡雪岩离开杨府之后,当真去了鄞县知县衙门,其实他也没啥正事要办。知县之前被杨坊羞辱过,自然要好好配合胡雪岩,以解心头之气。
好事多磨,要从吝啬鬼那里咬下一大块肉,确实要费些周折。
胡雪岩悄悄地在衙门里住下了,大门不出二门不迈,也不准旁人走漏了风声,假装是回杭州了。
四天后,胡雪岩第二次拜访杨府。这回杨坊的气色就不大好,他在两名丫鬟的搀扶下,踉跄走到会客厅。
原来,那天收到上海泰记商行的信之后,他心里着急上火,老毛病就复发了,足足在床上躺了四天。
胡雪岩摆出很关切的神情,刚要开口慰问一番,杨坊却很不赖烦地摆手说,讲正事,到底那边怎么说的?
不说还不打紧,胡雪岩这一说完,杨坊脸上更是愁容满面了。
胡雪岩说,现在补救还是晚了一步。少荃中丞(李鸿章)已经回信了,他已经摸清了泰记的底细——背着巡抚衙门与英国人勾结做洋药生意。你看这事闹得……唉,你们还是去找别人想法子通融吧!
杨坊沉吟了半晌,左宗棠和李鸿章死活都不放过我了?
胡雪岩随即抛出了一个烫手的绣球,煞有介事地说,好像是又好像不是。他说你要活命也可以,得拿200万两银子通融。
江苏巡抚衙门,现在还有五十几万两的济饷无法办理。嫣红的弟弟没有20万两,也休想把他的嘴堵上。话我已经带到了,我也是仁至义尽,要怎么做随你便了。
杨坊听到两百万,两眼喷火,喘着粗气。随即一顿疯狂的输出,这个狗娘养的左宗棠,他这是要让我倾家荡产呀!一个丫头能值两百万两?我一毛钱都没,要杀要剐谁他的便!
说完他气得直跺脚,牙咬得嘣嘣直响,仿佛正在啃咬左宗棠的脑袋。
200万两是胡雪岩开的价钱,见此情形,他决定改变策略。他也不能把差事办砸了,谈判进入了僵局对他没啥好处。
于是,他进一步采用激将法来试探底价。
果不其然,杨坊咬着牙交底了,我现在最多也只能拿出120万两银子,房产能变现吗?土地能变现吗?上海泰记的存货能马上变现吗?我就不信朝廷为了一个丫头的命要了我的脑袋!
09
大鱼上钩了!
胡雪岩冷笑一声,到底是谁要你的脑袋还不明摆着吗?丫鬟的命不值200万两,可是您老的命却值2000万两!
你想想看,您老赚来这份家业也不容易,他们答应了,也不是让你白捐,会让你署理浙江臬司。
杨坊人老了,脑子却不糊涂。
他瞪着两眼摇头道,你这话是哄我的吧?臬司一个省只有一个名额,刘典可是朝廷实授的浙江臬司。这个位置若是给我,那刘典怎么办?况且这个位置也不是左宗棠能做主的。这不是骗人是什么?
胡雪岩叹了口气,刘臬司现在统勇在江西听沈葆桢调遣,三年之内都回不来。浙江刚刚太平了,这个位置不可能一直空在那里。朝廷已经下旨了,让大人(左宗棠)自己推荐一个人补上空缺。
杨坊半信半疑,心里还是没有底,拉着胡雪岩低声问道,你同我讲真话,这事靠谱吗?怎么听着跟哄骗小孩似的?
胡雪岩看出了杨坊心中的顾虑,马上拿自己当“活广告”:我帮大人忙前忙后,之前大人也就是随口一说,要向朝廷举荐提拔我。我以为是玩笑话,结果没出两个月,圣旨到了,赏赐我三品顶戴按察使衔!
胡雪岩说完就把帽子摘下来,你看这是不是蓝宝石的顶子?又拍着补服说,这是不是孔雀补服?
杨坊显然是心动了,眯着眼睛,表示认同:可是眼下我也凑不出200万两呀!
胡雪岩说,你帮大人(左宗棠)渡过眼下的难关,把局面维持下来,你的事不也快了吗?
杨坊叹了一口气,说眼下最多能凑100万两银子。
胡雪岩很不客气地反击道,您这是出尔反尔!之前说120万两,现在又变成了100万两,明个怕是要变成80万两了!
红顶商人的名号可不是白来的,胡雪岩哪里肯让步。
一看这情形,杨坊开始倒苦水:要是当真署理了臬司,你说我要不要拜客,要不要摆酒席,要不要去和洋人走动?这些哪一样都要拿银子办事呐,你总不能让我两手空空去上任呀!
煮熟的鸭子哪能让它就这么飞了。胡雪岩的算盘老早就打好了,100万两银子是交差的。这些天为了这档差事,老费劲了,自己的那份也不能少。
他为杨坊想到一个好法子:你就痛快点,这次捐120万,到时候你上任请客的应酬开销由我来垫付,免利息借给您。等你上任了,再慢慢还给我,够意思了吧?
杨坊盘算了好一会儿,终于咬咬牙答应了:不过丑话说在前头,要是署理臬司的事落了空,我可是要跟他拼命的!
事情到了这一步,胡雪岩基本上已经是大功告了。从葛朗台那里挖一大块心头肉,还真没几个人能办得到。这下总能哼着小曲去杭州交差了吧?
可是杨坊是胡雪岩生意上的老对手,不趁着他虚弱的时候搞垮他,胡雪岩何时才能变成东南商埠的老大呢?
他肚子里还憋着更大的招数——他要将杨坊的家财一点点挪到自己兜里来,只是这事得循序渐进,一口吃不了个胖子。
10
三访杨府:泰记商行终易主
第二轮谈判达成协议之后,胡雪岩离开杨府并没有急着回杭州。他再一次躲进了鄞县衙门里住下来了。跟上次一样,还是假装回杭州交差去了。
胡雪岩第三次登门杨府的时候,杨坊满心期盼,结果等来的是一盆冷水。因为胡雪岩带来了一个不幸的消息,他说这笔钱左宗棠还算满意,但是臬司的事情还要等一等。
搞定了左宗棠,另外一头的李鸿章却不肯松手,只因为江苏的事情还没有摆平呀。
胡雪岩很诚恳地说,你看,少荃中丞前前后后对你的事如此费心,也是想用您的钱帮衬一下呀(其实李鸿章根本没打算放过杨坊这条地头蛇)。现在你这笔钱都拿去帮浙江了,江苏那边就落了空。
大人(左宗棠)帮你想了个万全的法子,就是把您上海的泰记抵押给钱庄,由钱庄汇钱给少荃中丞,我看他说得很有道理,当场就替你答应了。
听闻此言,杨坊气得吹胡子瞪眼,一把从椅子上跳起来反驳,这可怎么行?我辛苦几十年才挣了这个泰记!我宁愿不要当臬司,也不能丢了泰记!
胡雪岩马上劝解到,少荃中丞不过是借用一下,拿到钱庄里做抵押,又不是把泰记充了公。等你上任了,有的是法子去解决呀!
杨坊还能说啥,已经捐了120万两银子,投入了那么多钱,如今事情卡在半道上,进退两难,沉没成本太大了。
他耷拉着脑袋,沉思了好一会儿,然后默默地走进里屋。过了好半天,杨坊这才红着眼睛走进来,手里拿着银票和泰记的契约。
事已至此,家底都被掏空了,他唯一的念想就是能早点上任,到时候狠狠地捞上几笔。此刻,他只能捡一些好听的话说给胡雪岩听,让他多费点心思盯紧臬司这档事。
就在几天前,老杨还想着像打发小喽啰一样,三两句把胡雪岩给打发了。结果倒好,三回合下来,自己反倒被胡雪岩牵着鼻子耍得团团转,这事儿闹的……唉,真是中了邪!
望着胡雪岩走出方厅,杨坊顿感头昏眼花,一屁股瘫倒在木椅子上,眼里跟着流出两行浑浊的泪水。
攒了一辈子的财富,就这样心不甘情不愿地交出去了。这种命运被别人拿捏的滋味,还真不好受哇。
11
空头支票变催命符,一代巨富吐血亡
三进三出杨府,胡雪岩这回可是满载而归,春风得意马蹄疾,他满面春风地回杭州交差。
他先是把100万两银票交到左宗棠手上。如今杭州的耕牛总算有着落了,这桩头疼的事情,胡雪岩办得那叫一个漂亮。
这还没完,第二天胡雪岩又拿着两张五万两的银票,他说这是我们几家钱庄凑来应急的。这番话让左宗棠感动不已,对胡雪岩更是赞不绝口。
只是,左宗棠不知道的是,借着这趟差事,胡雪岩空手套白狼,净赚了十万两银子。从面子到里子,他赚得盆满钵满。这下,他在战火中倒闭的杭州钱庄,有了本金之后,当真又支棱起来了。
胡雪岩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恢复杭州钱庄,这一举动,让浙江官商两界的人个个都对他竖起了大拇指,无不称奇。
看到这里的老铁们,大结局马上要来了。
胡雪岩回杭州,不久后,曾国荃在江宁攻破太平军,历时两年多的围城之役终于结束,举国欢庆。
这时候距离胡雪岩离开杨府已经快两个月了。这一天胡雪岩偷偷乘轿去鄞县与杨坊见面,这是胡雪岩第四次登门拜访。
杨坊苦等了这么久,一见胡雪岩就劈头盖脸地问,臬司的位置定下来了吗?
胡雪岩不紧不慢地说,圣旨昨天刚到,我今天就赶来见你。你快屏蔽旁人,有些话不能叫别人听了去。
杨坊也不知道胡雪岩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安排下人们都出去了。
胡雪岩接着说,你捐了那么多钱,大人心里也有数,他向朝廷密保你署理浙江臬司的同时,顺便也把您老捐资买耕牛的事情也如实汇报了。大人以为大头一高兴,就会把臬司的实缺放给您老,哪里知道……
杨坊先是心头一热,听到胡雪岩突然吞吞吐吐的,心“咯噔”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屏住呼吸追问圣旨的内容。
胡雪岩小声地说,我只记得这几句话,现在背给您老听。
圣旨上说,杨坊行商尚短,出任常胜军管带,后又实授苏松太粮道、署理江苏按察使衔等,该员如何得拥有如此巨资?若非贪污公款,即是敲诈勒索所致,着左宗棠,李鸿章派员严密访查,不得隐瞒。若该员果有不法之事,务必重办,不得姑息,回护……
杨坊还没等胡雪岩把话说完,便猛地站起来,大叫一声,吾命休矣!说完,口吐鲜血,扑通倒地,一命呼呼!
胡雪岩笑了笑,然后高声喊道,杨大人发病了,快来人呀!
等下人们围上来时,奈何杨坊已是气息全无,驾鹤西去了(我估摸着是急火攻心,脑溢血爆血管了)。随后,杨府上下哀嚎声一片……
可惜了,葛朗台处心积虑攒了一辈子的钱财,最后都为他人做嫁衣裳!真是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
这中间的几轮谈判,杨坊都把下人们支走了。现如今死人更不会张嘴,而这里面的名堂,从此就烂在了胡雪岩的肚子里。
胡雪岩帮着料理杨府的丧事之后才返回杭州。不久后,他就带着随从赶到上海,正式接管了泰记,改做蚕丝生意。
12
同为巨富,结局迥异为哪般?
在这个故事里,杨坊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富豪。这些年奔波在外,他积累了巨额财富,也的确为朝廷做出了一番贡献,是真正有钱有势的地头蛇。
可是在胡雪岩的糖衣炮弹加威逼利诱的虚招下,这棵参天大树“轰隆”倒塌,毕生财富如滔滔江水向东流,一去不复返。
跟上个故事里的大户李纯刚相比,杨坊的所作所为的确让人愤恨。但他被整得这么惨,不免让人唏嘘不已。
他们的遭遇是那么相似,为什么同为富豪,一个冤情大白,一个死有余辜呢?
首先,大清对李纯刚那样的正经生意人,还会给他一个申诉的机会。而杨坊就不同了,所谓的苍蝇不叮无缝蛋。如果杨坊所得的钱财不是卖鸦片,也不是与洋人勾结赚到的,干干净净的钱怎么会引来无妄之灾呢?
杨坊甚至连女儿都出卖了,还有什么事是他做不出的呢?如果灵魂能值几个钱的话,估计他也连带一起打包卖给洋人了。
其次,在晚清的局势下,杨坊不明白“人走茶凉”的道理。拥有财富是一码事,守不守得住又是一码事。要想守住小金库,就要舍得打点各路神仙。
他仗着自己是上海的地头蛇,背后又有洋人的人脉关系。可是,他一个卸任的大乡绅,地方上的实权派要收拾他,即使不亲自动手,暗中找人修理他还不容易吗?
胡雪岩不过是把快刀,不是他,也会是张雪岩、李雪岩来办这趟差事,只是手法不一样罢了。
最后,花钱保平安是古训,老祖宗的话,不可不信呀。如果最初的时候花点小钱救灾,还会是这个结局吗?
真的是,敬酒不吃吃罚酒!只是,这场罚酒,罚得又猛又烈,直接要了他的老命。这是多么痛的领悟哇!
全文终。
来源:梧桐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