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究竟要培养怎样的孩子?

01、错误的“楷模”

在一次采访中,郑强说:“我不知道我们的教育出了什么问题,怎么可以把老年人的稳重、官场的深沉当成优点去教孩子?”

他说,“真正完美的人生是内心。教育的根本真不是教孩子去挣大钱、过所谓的好日子。他们有独立、完美、健全的人格,比他们考多少分数、取得什么学位更重要。”

一向敢言的郑强,这番话让我想起某实验小学的班干部竞选现场。

三年级学生打官腔说道:"感谢各位老师的培养,感谢各位同学的支持,我当选后一定狠抓各项班级管理……”

这种成人化的表演,正在很多中小学上演,且司空见惯。

这样“听话“、“有素养”、“拿得出手”的孩子,成为“标准答案”一般的存在,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家长的骄傲,同学们的楷模。

可是,我们把“楷模”树立错了。真正的“楷模”,是独立的思想,自由的精神,是生命该有的样子。

02、让教育回到“人”

有调查显示,我国12岁以下儿童中,有接近一半的数量能准确识别大人们精通的社会规则。在学校讨好老师,在同学中取悦“班干部”。总之,高一“级别”的说的,意味着权威和服从。

没有自己的独立表达和思想,谈何学习力?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正在用工厂生产标准件一样,把孩子们塑造成早熟的"小大人"。

结果,精心“栽培”出了大量中规中矩却了无生机的千篇一律的孩子。

还有诸如大量的口才表演班、礼仪训练营、表达力课堂……,更是将孩子“培训”成训练有素的”标准笑容“和”标准答案”。

“礼仪”背后,却是丢失了原本蓬勃的生命力。

纵观现在的大、中、小学各年龄段,焦虑、抑郁的人群数量在不断上升,许多学生坦言"不会面对真实的世界"。

某科技公司HR总监向我透露:"现在有些所谓优秀的应届生,汇报工作时像老干部,遇到挫折时却秒变玻璃娃娃。"

是什么把孩子们变成了“空心人“?教育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我们需要一些没有标准答案的时刻,让教育回到“人”,让人回到本来的样子。

我曾给一个小学提建议,把班干部制度改为"服务岗轮值制",让人人都是管理者,让人人都不必“被管”。

事实证明,这样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更尊重本质,不学会媚俗,也不轻易低头。

当我们不再用世俗的成功学绑架孩子,当教育回归到"培养完整人格"这个原点,或许就能明白:教会孩子保持眼里的光,比教会他们察言观色重要一万倍。

03、何为成功

记得,有个了不起的家长,在毕业典礼上,他搂过孩子的肩膀说,“我的孩子学习成绩差了点,但他只是分数差,不代表做人差。他在一直倒数第一的情况下,一直快乐灿烂,自由健康,助人为乐,我挺为他自豪的。”

是的,他有压不弯的脊梁,乐观善良的品格,这才是最令我们欣喜遇见的生命的样子。

智能时代的到来,分数、知识、技能,都不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健全的人格、自由的灵魂、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些,才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

当一个社会不再把做多大的官儿、挣多少钱作为衡量成功的标准,这样的价值观和目光里长大的下一代,才谈得上真正的健康昂扬的生命力。

如此,这个社会的创造力,也必将势不可挡。

作为家长,我们都在成长,也应该成长,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