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悠闲无事,习惯使然,翻看旧书,偶有一惊一喜,誌之。

宋代有个好学勤写的著名学者洪迈,是鄱阳人,他著有《容斋随笔》十六卷、《续笔》十六卷、《三笔》十六卷、《四笔》十六卷、《五笔》十卷。和李焘合著的《宋四朝国史》三百五十卷,洪迈《经子法语》二十四卷,洪迈《野处猥藁》一百四卷,洪迈《唐一千家诗》一百卷,洪迈《次李翰蒙求》三卷,洪迈修《钦宗实录》四十卷,洪迈《记绍兴以来所见》二卷……真的惊讶他著述之多。

洪迈是绍兴十五年(1145乙丑年)的进士,曾多次官拜各类学士,可见学识是深厚的。《宋史》有他的传。宋代学者薛居正《旧五代史》里称“沈括、洪迈、王应麟辈,为一代博洽之士”。

查阅元代脱脱等著的《宋史列传第一三二》记载:“迈字景卢,(洪)皓季子也。幼读书日数千言,一过目辄不忘,博极载籍,虽稗官虞初,释老傍行,靡不涉猎。……迁起居郎,拜中书舍人兼侍读、直学士院,仍参史事……迈初入史馆,预修《四朝帝纪》,进敷文阁直学士、直学士院。讲读官宿直,上时召入,谈论至夜分。十三年九月,拜翰林学士,遂上《四朝史》,一祖八宗百七十八年为一书。绍熙改元(1190庚戌年),进焕章阁学士、知绍兴府。过阙奏事,言新政宜以十渐为戒。……(注:洪皓的)子适、遵、迈相继登词科,文名满天下,适位极台辅,而迈文学尤高,立朝议论最多,所谓忠议之报,讵不信夫。”

洪迈在著名的《容斋随笔之第五笔卷第三●人生五计》里提到,朱新仲舍人常云:“人生天地间,寿夭不齐,姑以七十为率:十岁为童儿,父母膝下,视寒暖燥湿之节,调乳哺衣食之宜,以须成立,其名曰生计;二十为丈夫,骨强志健,问津名利之场,秣马厉兵,以取我胜,如骥子伏枥,意在千里,其名曰身计;三十至四十,日夜注思,择利而行,位欲高,财欲厚,门欲大,子息欲盛,其名曰家计;五十之年,心怠力疲,俯仰世间,智术用尽,西山之日渐逼,过隙之驹不留,当随缘任运,息念休心,善刀而藏,如蚕作茧,其名曰老计;六十以往,甲子一周,夕阳衔山,倏尔就木,内观一心,要使丝毫无慊,其名曰死计。”朱公每以语人以身计则喜,以家计则大喜,以老计则不答,以死计则大笑,且曰:“子之计拙也。”朱既不胜笑者之众,则亦自疑其计之拙,曰:“岂皆恶老而讳死邪?”因为南华长老作《大死庵记》,遂识其语。予之年龄逾七望八,当以书诸绅云。

这是中国人对一生的观照,对一生的安排。真正有味的是中国古代仁人志士对生的欢喜,对死的慎重!

由此观之,人人享有五彩斑斓的生计,一般的中国人都重视身计、家计、老计和死计的。可惜如今的“丁克族”,受西方美欧“止于至乐”“我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丛林法则”的三观的影响,特重身计和独二人的家计,不重老计和死计的。最可惜的是“单身狗”们受西风欧雨的浸润更甚,则只重身计而不多管家计、老计和死计的。

中国人是活得很通透的。因为活过坎坎坷坷五千多年的中国人有很好的生死观。

“史圣”司马迁,忍受腐刑(宫刑)之奇辱,负父亲写史之大重,走南闯北,察天观地,探究人情,参悟人性,考究社会,终于参悟透了生死关节,那就是:“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继司马迁之后,魏晋时的“书圣”王羲之在绝世名作《兰亭集序》里有浩叹:“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这些理念伟人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和《为人民服务》纪念张思德里有继承和发挥。更加明确升华了中国人的种种精神,如地球人应该有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公务员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工作人员精益求精的精神……

为之,伟人毛泽东还发起和建立了纪念普通平凡而又伟大的公务员制度——“追悼会”!

伟人毛泽东在纪念少女英雄刘胡兰时,更是把中国人的生死观升华到一个最新的高度——生的伟大、死的光荣!这用在“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抗日英雄张自忠,左权,杨靖宇,赵一曼,“狼牙山五壮士”,新四军“刘老庄连”……抗美援朝“冰雕连”……一系列英雄身上是很切合的!所以有了高高耸立的“人民英雄纪念碑”!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自周文王周公制礼作乐,并记入《周礼》《仪礼》《礼记》后,中国人一直就有重视生生死死一系列活动的传统。这些活动大体分两类即红喜事和白喜事。

中国人重视生!看,一个人一从娘身上掉下来,就要到堂屋里的呈坎上点起红烛焚香化纸,告诉列祖列宗:喜添新口,大喜也。还要为新人看八字,取名号,洗三澡,坐月子,喝姜糖水,出生时辰名号还得上家谱。有的还要摆满月酒,接受亲朋好友的祝贺。满百天或满周岁还得举行盛大的红喜酒活动,认亲活动,抓阄活动,以探勘小子的旨趣和未来的出息。真正是“有子万事足”,希望万年长哦!

中国人也看重死,一般的人最希望老死在家里,死在床上,而且安详的死,自然而然的老去,这是最好的死处,最放心的死法。早死叫夭折,早早的不该死不是好好的死地死法称“殇”,即称“遭凶”,那是大不幸!没味的!一个人死后要举行一系列的纪念活动,通常标举就是“当大事”!即“白喜事”。好传统是:其他的邻居不用请而自会来帮忙的,孝子贤孙又必须亲自上门跪拜告请亲友来参与一系列的祭拜活动。活动日子长至四五天乃至七八天的。为之,其他的人其他的事都得相让,相回避。这活动,条件差的也得在家办三天才能上山落葬,方言称“啊(吖)三”。活动须请地仙(风水先生)勘探坟地,并按时辰出殡,入土,淹棺,封土。并请道士和尚做个法场,使死者的灵魂放到安置列祖列宗的呈坎上。后人至少初一十五要用茶、香、烛、纸钱、酒、时鲜水果等祭品进行祭拜的。死后也多葬在祖坟地里。到时死期也还得上家谱的。这样才是生之欢喜,死之安心,一个人的一辈子才算真正结束。

可见中国人对“死计”的看重。

中国人注重慎终追远,具备完美的有始有终的终极代叠人生观。

其实悟一悟是大有道理的,中华文明之所以如滚滚长江似滔滔黄河万万年不绝,是因为有“止于至善”的阳刚厚德的终极情怀,中国人阔大的胸怀,把自己与天地合成为“三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有苍天一样的阳刚强健的活力。又把自己配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有大地一样绝大无比的承受力和忍耐力。这就是天地之心,即中国人之心,这就是中国人的生命力。有人满怀“吃亏是福”“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人生理念注重“立德”“立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让与禽兽一样的生物人不断地进化成有理想有信念有仁义礼智信的真正的人。有人胸腔子里满是家国情怀而注重“立功”,保家卫国为万世开太平,护育万万人民生生不息。

中国人之所以瓜瓞绵绵,福寿相承,传递传统,文明不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乌鸦反哺,狐死首丘的记恩、报恩、传恩的传统不绝,因为他们不但心中有“自我”“小我”更有“大我”“他我”,“老我老以及人之老,幼我幼以及人之幼”的推己及人的博大胸怀。不是西方人的“我死后哪怕它洪水滔天”“没有永远的敌人,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那种“止于至乐”的自私偏狭的三观,其实西方美欧人还没有脱离生物人即禽兽人的藩篱!“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活不得”。看:

五月花号船上的人记得美洲大陆原始居民印第安人热情接待和帮助的恩德吗?以赶尽杀绝报之。

欧洲人记得新航路开辟后,四处掠取金银财宝时,在新大陆遇险绝境时,受到非洲黑人亚洲黄种人的热情接待和帮助,怎样回报的?以贩卖黑奴,争抢建立殖民地来报之。

更有甚者还发动了两次世界级的大战以及后续挑拨各地不断地战争来报答全球帮助过欧美的人。

由此看来,地球人要好好的过,还得仔细看看中国人的《人生五计》等一系列文章。

作于迂憨愚书斋

20250728

来源:夷水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