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诺奖得主:庄子思想启发我走上研究之路
繁体一、诺奖荣光:从京都实验室到世界舞台
2025 年 10 月 8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的宣布打破了京都大学的宁静 —— 该校特聘教授北川进与澳大利亚科学家理查德・罗布森、美国科学家奥马尔・亚吉共同荣获诺贝尔化学奖,以表彰他们 “在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开发领域的奠基性贡献”。次日,京都市内的记者会上,这位年过六旬的科学家难掩激动:“实验室里无数个失败的日夜,此刻都有了意义,这种感觉就像看着亲手种下的种子终于长成参天大树。”
北川的获奖,延续了京都大学的诺奖传奇。其所属研究团队的学术谱系可追溯至 1981 年日本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福井谦一,而福井那句 “要投身于混沌未开、尚无先驱的领域”,早已刻进北川的科研基因。正如诺贝尔化学委员会主席海纳・林克所言:“他们创造的材料,为人类应对气候变化、能源危机开辟了前所未有的路径。”
二、思想启蒙:老庄智慧与 “无用” 哲学
“我的研究起点,是一本讲述老庄思想的书。” 北川在记者会上的坦言,揭开了这项尖端技术背后的东方哲学密码。1970 年代末,刚升入京都大学工学部的北川读到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汤川秀树的《天才的世界》三部曲,书中对 “无用之用” 的解读令他豁然开朗 —— 老子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的论述,让他第一次意识到 “空” 的价值。
传统化学研究聚焦于原子与分子构成的 “实体”,而北川却将目光投向了被忽视的 “空隙”。“当时学界普遍认为,晶体里的孔洞是结构缺陷,毫无研究价值。但我想起老子的话:器皿的功用恰恰在于中间的空处。” 他的突破性思考正在于此:若能设计出规则的孔洞结构,让分子在其中有序进出,“无用” 的空间便能转化为高效的 “分子处理厂”。
这种思维转化在 MOF 材料中得到完美体现。这种被称为 “分子级乐高” 的材料,以金属离子为 “角点”,有机分子为 “梁柱”,搭建出布满纳米级孔洞的三维晶体结构,其内部空间占比最高可达 90%。“只看孔洞是无用的,但当我们让二氧化碳‘住’进去,它就成了碳捕集利器;让氢气‘存’进去,它就解决了清洁能源储运难题。思维一转,无用即有用。” 北川的阐释,恰是对 “无用之用” 的现代科学注解。
三、技术突破:从实验室到 “点碳成金”
1992 年,北川团队首次合成出具有柔性特征的 MOF 材料 —— 当气体分子填入孔洞时,材料会像肺叶般舒展;排出气体后,又能恢复原状且结构不被破坏。这一发现颠覆了学界对晶体材料 “刚性” 的认知,为 MOF 的实际应用打开了大门。“最初的样品在干燥过程中频繁坍塌,我们花了整整三年才找到稳定结构的秘诀。” 北川回忆道,那段时间,汤川秀树书中对科学探索的描写,是支撑他坚持的精神食粮。
如今,这项诞生于实验室的技术已在全球落地生根。在加拿大 Lafarge-Holcim 水泥厂,北川团队参与研发的 CALF-20 型 MOF 材料正进行每日一吨的二氧化碳捕集试验,其每克 528 平方米的比表面积,能像 “分子牢笼” 般精准吸附温室气体,能耗仅为传统方法的六成。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搭载 MOF 吸附剂的空气集水装置,每天可从干旱空气中提取数十升饮用水,解决了当地居民的用水难题。
在能源领域,MOF 更展现出革命性潜力。北川团队开发的 NU-100 型 MOF,在低温高压下的储氢量可达 14.0 wt%,远超传统高压气瓶,为氢能汽车的普及扫清了关键障碍。“就像自然界的蜂巢,用最少的材料构建出最大的储存空间,这正是 MOF 的设计哲学。” 北川解释道,这种设计思路同样源于对生物结构的观察与借鉴。
四、阅读的力量:贯穿一生的知识滋养
“书籍是我科研路上的永恒导师。” 北川的书架上,从科幻小说到哲学典籍,跨度之大令人惊叹。初中时,弗雷德里克・布朗的科幻小说让他萌生对科学的好奇,此后便沉浸在图书馆的科学百科全书中;大学时代,汤川秀树的著作让他学会用哲学思维审视科研;如今,他仍保持着每周阅读两本跨界书籍的习惯。
这种阅读积累,在关键时刻总能给予他启发。演讲中常被提及的 “仙人餐霞饮露而生” 典故,便是他从古籍中获得的灵感:“‘霞’是空气与水,其中的二氧化碳和水,通过 MOF 技术可转化为燃料、材料。古人的想象,正在成为今天的科学实践。” 他进一步阐释:“当我们能利用无处不在的空气和水制造物质,就能减少对地下资源的依赖,这或许是实现和平的化学路径。”
五、未来愿景:让材料改变世界
面对荣誉,北川更关心技术的普及。“MOF 的潜力才刚刚显现。” 他透露,目前团队正与中国企业合作,开发用于固态电池的 MOF 电解质材料,岳阳兴长公司已将相关样品送至宁德时代进行装车测试。在他眼中,这种材料的应用边界还在不断拓展:既能作为空气净化器吸附甲醛等污染物,也能封装药物实现靶向输送,甚至可用于水果保鲜和抗生素降解。
谈及对年轻研究者的建议,北川再次引用福井谦一的名言:“不要害怕看似无用的探索。” 他以自身经历佐证:“当年研究孔洞时,没人能想到它会有今天的价值。科学的进步,往往始于对‘无用’的追问。” 而这句箴言,恰与两千年前老子的智慧遥相呼应。
从老庄思想到分子材料,从京都实验室到全球产业应用,北川进用一生践行着 “无用之用” 的真理。正如他所说:“科学的魅力,在于从看似空无一物之处,发现改变世界的力量。”
来源:海阔天空A综合小为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