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我慢慢加载......

雷军也要塌房?为什么企业家做IP、立人设最后都会失败?

繁体

新闻背景:

2025年6月,猫王音响创始人曾德钧一段“手撕”小米CEO雷军的视频引爆全网,揭露十多年前一场让中国科技圈瞠目结舌的“投资羞辱”——雷军听完智能音箱项目介绍后,当场甩下一句“这破玩意儿有什么用”起身就走,连正眼都没给创业者一个!

6月27日下午,小米集团公关部总经理王化发文对近期被关注的事情回应,表示从顺为资本了解到当时的情况,2013年10月底确有AirSmart项目的讨论会,该项目创始人为曾德钧。

雷军也要塌房?为什么企业家做IP、立人设最后都会失败?

一瓶矿泉水浇在李彦宏头顶,一场车祸让雷军沉默,一句话让董明珠深陷舆论漩涡,企业家的人设游戏,在2025年已经沦为一种危险的豪赌。

前几天,多年前雷军不礼貌对待某音响品牌创始人的视频被翻出,小米公关团队强硬应对、控制舆论,雷军本人却保持沉默。

雷军已经整整一个月没有更新微博了。

作为近一年互联网上最活跃的企业家,面对近几个月的各种负面事件和质疑,他选择了沉默,交给鹰犬去处理。

这就非常不符合他之前立的平等亲民人设。

尽管小米负责投诉、控评的团队保持了一贯的执行力,但雷军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种种失态,还是遮掩不住,冲上热搜。

不管是铁粉、黑粉还是路人,现在都关注一件事,雷军会塌房吗?

雷军也要塌房?为什么企业家做IP、立人设最后都会失败?

01

雷军不是第一个遭遇人设危机的企业家。

中国商界舞台上,企业家IP的崩塌正在成为一出反复上演的悲剧。

马云曾被誉为“创业教父”,却因“996是福报”的言论一夜之间成为众矢之的。尽管他后来解释那是在阿里管理层内部会议上的发言,但舆论的怒火已经无法平息。

李彦宏在2019年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被人当头浇下一瓶矿泉水。网络上瞬间爆出“宏颜获水”、“水掉哥头”等热词。这已不是他第一次遭遇公开羞辱,2016年在中国科技大学演讲时,就有女生当场高喊“李彦宏你个大骗子”。

董明珠在格力股东大会上宣称“绝不用海归派”,将海归与间谍风险挂钩,引发500万微博阅读量的争议。这位“铁娘子”的强硬表态,与国家鼓励人才回流的政策形成鲜明对比。

周鸿祎的表演则更具戏剧性。他拍卖自己的迈巴赫、爬上北京车展越野车顶当“车模”、喊话车企送车体验。但这场精心策划的IP大秀最终以尴尬收场,990万拍卖款只收到10万订金,买家却借此涨粉50万。

无忧传媒创始人雷彬艺后来爆料:“360团队半年前就跟我们联系过,沟通周总想做他的个人IP”。

02

企业家IP化运作的逻辑看似完美:通过个人魅力拉近与用户的距离,为企业节省巨额广告费。周鸿祎就直言:“雷军给小米创造的市场影响力,至少超出十亿广告费”。

雷军的“理工男”、“劳模”形象,董明珠的“铁娘子”人设,周鸿祎的“红衣教主”标签,都曾为企业带来巨大流量红利。

但当企业家形象与品牌深度绑定,人设的崩塌必然导致企业形象的坍塌。

传播学揭示了一个残酷现实:当一个公众人物被抬高到“完美”高度时,公众期待值也被无限拉高。一旦出现瑕疵,这种落差就会导致舆论强烈反噬。

雷军在小米SU7发布后几乎每天上热搜,有时甚至一天六七次。

这种过度曝光将公众期待值无限拉高。一旦出现事故,反差感会放大失望情绪。

心理学上的“面孔优先效应”扭曲了品牌认知。用户想起品牌时,第一反应是创始人的段子而非产品创新。

更危险的是,当企业家陷入舆论风波,企业股价往往剧烈震荡。

过度营销个人IP正在让企业家陷入“高危游戏”

03

小米在智能手机时代的营销策略所向披靡,但移植到汽车领域却出现了严重“水土不服”。

手机和汽车有本质区别。

汽车是涉及生命安全的重资产商品,消费者决策更加理性严谨。

在手机领域,对性能的微小提升包装成“跨时代突破”可以被接受。但在汽车领域,任何夸大宣传都可能致命。

小米SU7发布时大力宣传的“智驾”,近期已悄然改名为更严谨的“辅助驾驶”。这种措辞变化在敏感时期被外界解读为“退步”。

汽车行业的特性决定了它需要严谨的工程验证和真实数据支撑。

当车主实测发现价值4.2万元的碳纤维前舱盖名不副实,当一场车祸暴露了“40+项碰撞测试”宣传与现实的反差,消费者信任瞬间瓦解。

04

企业家打造个人IP需要付出巨大时间成本。据统计,活跃在社交平台的企业家平均每周要花费15小时在内容创作上。

某上市公司财报显示,在董事长全力运营个人IP的季度,公司净利润环比下降23%。

有专业人士犀利指出:“当企业家开始计较短视频点赞量时,董事会就该警惕了”。

企业家每天花费4.5小时在社交媒体运营上,必然导致战略决策时间被挤压。

当直播间成为主战场,会议室就会沦为摆设。

某新茶饮创始人全年参加综艺12档,其抖音更新频率超过专业网红。

第三方数据显示,该品牌研发投入占比从5.7%骤降至1.2%,而营销费用暴涨300%。

这种“用个人流量替代产品创新”的短视行为,正在掏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05

企业家IP化是否注定失败?未必。但需要建立全新的生存法则。

企业家如果决定打造个人IP,必须遵循以下几条铁律:

第一,不是所有企业家都适合打造个人IP。不同行业对企业家IP的包容度存在显著差异——B2C领域可能更需要人格化背书,而B2B领域则更看重专业权威。

某医疗器械企业CEO尝试“网红医生”路线,反而引发客户对专业性的质疑;相反,某母婴品牌创始人通过分享育儿心得成功带动销量。

企业家在决定是否打造IP前,必须评估行业属性和客户群体的真实需求。

第二,个人IP需要专业团队系统化运营。多数企业家缺乏专业IP运营团队,盲目跟风导致形象崩塌案例频发。真正的IP打造需要系统化运营,而非简单模仿。

某食品集团董事长模仿网红直播翻车,单场亏损超千万。某科技公司CEO因“接地气”人设过度,反被质疑专业度。

没有内容策划、舆情监测、危机公关的专业支撑,企业家IP化往往演变成一场危险的个人秀。

第三,真诚是化解人设危机的终极武器。当张朝阳与周鸿祎相约夜跑直播时,张朝阳表示:“短视频直播时代真实很重要,真实才能够打动人。”周鸿祎则建议企业家要“皮糙肉厚”:“要是受不了别人骂你,就不要出来说话。”

李彦宏被泼水后的反应值得玩味——他问浇水者:“What’s your problem?”但这句话或许更应该问百度自己。当企业价值观与公众期待产生落差,任何危机公关都只是止痛药。

第四,平衡个人影响力与组织价值至关重要。当企业家个人影响力超过组织价值时,企业发展战略可能被扭曲。

某些企业家为维持“行业导师”人设,不得不持续输出争议观点,反而偏离核心业务。某新能源车企因创始人过度参与舆论战,导致研发投入占比连续三年低于行业均值。

个人IP需要持续的内容产出,这与企业家的战略决策者角色存在根本性矛盾。

马斯克曾因一条推文被索赔2580亿美元,投资者指控他“利用世界首富地位炒作和操纵狗狗币”。

中国企业家面临的IP困局同样凶险:当周鸿祎的迈巴赫拍卖变成一场闹剧,当董明珠的“拒用海归”言论引发轩然大波,当雷军面对车祸选择沉默,这些曾经为企业省下十亿广告费的个人IP,便开始吞噬企业最宝贵的信任资产。

企业家的面孔从财经版转移到娱乐头条时,商业的严肃性已被消解。只有卸下面具,回归产品,接纳真正的自己,方为商道之本。

雷军们或许该听听张朝阳的建议:做企业家IP,“真实才能够打动人”。毕竟,消费者手中的每一件产品,都是检验人设真伪的试金石。

—— END ——

来源:小宇宙全开

1
0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