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提醒某些“正能量”的人:莫把民情都当舆情
繁体近日,新华社发表视频,批评某些地方以及一些基层领导干部患上了“舆情过敏症”:将网上合理诉求视作“麻烦”,把正常的问题反映放大为“风险”,动辄采取“捂盖子”“灭火”等方式来应对,而非直面问题、解决矛盾。这种“把民情都当作舆情”的认知错位值得警惕。
文章强调,如今,网络已成为表达民意、反映社情的重要渠道。“捂盖子”的逻辑是“看不见、听不到就等于没问题”,将应对舆情简单理解为“消除声音”,却忽视了最终目的是要解决问题,而不是解决“舆情”。
将民生诉求当“舆情洪水”既是认知上的“官僚主义”,也是治理中的“本领恐慌”。群众在网络反映的也许只是“过日子的难处”,个别干部“官本位”思想作祟,把群众合理诉求甚至“抱怨”都视为对自身工作的“揭丑”和“挑错”,只想着捂与瞒,认为“没事就是本事”。
现实中,一些干部,总以弘扬“正能量”标榜自己,似乎自己就是“正能量”的化身,网络上稍有反映本地工作漏洞、干部工作不实、欺压群众的言论和视频,就说人家是“负能量”,轻则要求删文章、删视频,重则进行各种打击、报复。这种自以为是的“正能量”,不解决群众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却以非法手段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寒了群众的心,也抹黑了政府形象。可以说,他们的错误思维造成了社会积怨越来越多,他们才是造成“负能量”的罪魁祸首。
之前,丰剑同志也说过,实际上,某些口口声声弘扬“正能量”的干部,他们就是两面人。一方面,他们极力压制、打击通过文章、视频反映不公问题的群众;另一方面,他们却对失去部分不该得的,诸如一年20个月、16个月的年终奖怨声载道。某些人,特别是在得不到提拔时,一副摆烂、躺平的丑脸,完完全全就充满“负能量”;或者,在自己办事受阻、家属想享受特权遭到拒绝的时候,某些人会比一般群众还怒不可遏、怒发冲冠,不会放过办事员,更不轻饶拒绝他家属享受特权的人。他们这些人的实际行动,思想根源,才是铁定的“负能量”。从某种意义上讲,现在,是一群个人充满“负能量”的人,在管制、打击“正能量”。再进一步说,现在机构臃肿,若精减机构减到“正能量”的人头上,你还能以我要弘扬“正能量”,自己毫无所求卷铺盖走人?估计,你同样会,要么,不放过精减你的领导,要么,你会以死相要挟,要求重新安排工作。
从批评的定义和意义上讲,作者批评社会不良现象,犹如医生对待病人。医生不是看不到人身体好的一面,他们是从治病救人的角度,找出人身体中存在的问题,解决人身上的病源,让人的身体更正常、更强壮。若一个人患了恶性肿瘤,被医生检查到并指了出来,若你说医生这是“负能量”,指责医生自己身上这么多“好”的地方看不到,专门看到不好的地方,并拒绝医生要求治疗的建议。那么,你就离死亡不久了。同理,作者不是对社会的优越性视而不见,他们比某些所谓“正能量”的人更爱国,更充满爱心,更不图回报努力工作。只是,他们发现了问题,不像某些人装作看不见,而是为了问题不再危害百姓勇敢地站出来直言。从解决问题的角度讲,敢于批评、善于批评,才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才叫“正能量”。
丰剑同志遇到过多次无奈删除批评文章的痛苦。若删除了文章,他们将问题整改到位,那也是作者所幸、民之所幸。可问题是,一些问题,他们也知道自己做错了,有的甚至违法了,文章删除了,他们便万事大吉了,整改成了空话。实际上,若能通过正常渠道反映问题,解决问题,丰剑同志也不想公开某些问题。但是,丰剑同志一介草民,很多时候,找人反映问题,人家要么就不理你,口气大得很,要么,不经调查核实,空口无凭说反映的问题根本不存在;有时候反映了,领导发话了,也没人真正抓落实。丰剑同志由此感到无奈和悲哀,也许,这些存在的问题埋下的隐患,也将会成为某些人葬送自己人生前途的坟墓。
正如新华社评论所言:网络诉求既是“民声”更是“民生”,破解“舆情过敏”不能掩耳盗铃,必须摒弃将民生痛点当作“麻烦清单”的思想,以“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态度对网络诉求快速响应、妥善解决、及时反馈,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才能真正让网络空间成为沟通社情民意、密切干群关系的纽带。
用事实说话,丰剑评。
来源:丰剑评
本文初摘录于:2025-08-18,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