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奴才”比“人才”更吃香
繁体在封建社会,“奴才”通常指大户人家的仆人,专门伺候主人一家。
他们地位低下,没有话语权,也没有人身自由,一切都要听从主人的命令。
而现今所说的 “奴才”,通常是形容那些奴性十足、整天围着领导转,领导说啥就是啥,自己从不动脑子想问题,缺乏独立人格的人。
而“人才”,是指那些具备专业知识、技能、能为团队、组织创造价值的人。
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目从众,不随波逐流,敢于提出独特见解。
可是当今社会,有个怪象令人深思:
“奴才”好像比“人才”更吃香,那些溜须拍马、阿谀奉承的人,好像比真正有能力的人混得还好。
为何会出现“奴才受宠,人才遇冷” 的现象?究其根源,有着多方面的因素。
先说说领导这边。
任何一个领导,都希望自己在团队里有独一无二的话语权。
所以,就喜欢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死心踏地、能哄自己开心的人。
在他们看来,只要听话,能力差点没关系,这样自己安排工作方便,说什么都能立刻照做。
哪怕有些决定不太靠谱,这些 “听话” 的下属也不会提反对意见。
丨
再从社会风气来看。
传统的等级观念和“服从权威”的思想,还在影响着不少人。
很多人觉得,与其花时间提升自己的能力,还不如多讨好领导更容易“成功”。
而且现在很多单位都没有一套科学的考核标准,没办法准确判断谁真的有能力、谁在认真干活,这就给了那些只会溜须拍马的人钻空子的机会。
“奴才” 当道,对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危害不容小觑。
历史经验早就告诉我们:
奴才看似“好用”,其实后患无穷。
比如秦朝的赵高,靠着精准拿捏秦始皇的喜好得到重用,结果秦始皇一死,他就假传圣旨,把秦朝搅得一团糟;
明朝的严嵩靠着溜须拍马,把持朝政二十年,最后留给朝廷的是国库没钱、边疆告急的烂摊子。
要是一个团队里只看重“服从、听话”,容不得人提意见,就好比开船的时候扔掉了指南针,表面上风平浪静,其实正往危险的地方开去。
到底该用有能力的人才,还是听话的奴才?
历史也早已给出答案:
依赖奴才的组织,终将在时代浪潮中被淘汰,而爱惜人才的组织,才能在变革中站稳脚跟。
管理者唯有打破培养“奴才”的观念,敢于启用有能力、有想法的人才,鼓励人勇于创新、敢于表达,从根本上改变“奴才吃香”的不良风气,才能为组织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在竞争中行稳致远。
当然,强调重用人才,并不是说团队里不需要听指挥。
一个真正有发展力的团队,是既能坚持原则,又能各抒己见。
这种“和而不同”的工作氛围,远比“一言堂”式的绝对服从更有生命力。
来源:约书亚777
本文初摘录于:2025-08-18,最后校对或编辑于:2025-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