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正在沦为算法的奴隶:从「娱乐至死」到「全民弱智」
繁体01
数据宠物
四分之一的年轻人正被娱乐驯化
四十年前,他已精准预言我们的当下——
睁眼第一秒,手已本能地摸索手机,新的一天由“算法”开机,任“碎片”填满:通勤噪音被短视频音浪覆盖,马桶时光遭段子手劫持,深夜辗转臣服于大数据推送的“温柔乡”。
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一语成谶:
我们终将毁于我们所热爱的东西!
八十年代,电视取代印刷品成为主流娱乐载体,人类沉溺于廉价快感,思辨空间开始萎缩。
时至今日,手机的冲击远超电视时代,那方寸屏幕已成吸附注意力的“流光黑洞”,令人欲罢不能!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的都市动态报告触目惊心:
高达68%的儿童使用电子设备,日均2小时;超过四分之一的成年人,每日使用手机长达8小时。
我们正浑然不觉地经历着史上最大规模的认知迁徙——从思想的朝圣者沦为数据的拾荒者。
这并非耸人听闻、抑或电影台词,而是已然深入我们日常的静默革命!
02
多巴胺刺客
来自短视频的多重“绞杀”
波兹曼追忆19世纪,美国市民视阅读为必需品,书本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锻造思考的熔炉。电视时代虽已蚕食沉思空间,但21世纪短视频洪流的冲击,更以“光速”将我们推向认知深渊——
“颅内高潮”陷阱:以秒计算的短视频,凭借刺激的画面和配乐,直接触发我们的多巴胺,它消解复杂语境,跳过思考过程…一旦习惯此道,专业书籍便难以下咽,五千字的长文亦成负担。
“信息茧房”围城:算法推送,则通过强化用户偏好,将人“困于一隅”,看似信息爆炸,实则内容单一 —— 喜欢游戏的,满屏都是攻略赛事,宠物达人,则被萌宠周边包围…多元视角日渐稀薄。“到处是水,却没有一滴水可以喝” 柯勒律治的诗句,成了这个时代的绝妙注脚:在信息的海洋里,找不到一点儿有用的信息……
教育“空心化”:知识追求“秒懂”,前提被砍,难题剔除,推导简化。历史缩水为片段,哲学浓缩为金句,学生精于考试“套路”,却疏于独立思考…当实际问题来临,我们脑中只剩零散的结论、模糊的概念,系统思维荡然无存!长此以往,我们终将成为“空心人”。
专注力“暴击”:频繁滑动屏幕、切换视频,使大脑的专注力断崖下跌。微软研究指出,我们专注力的持续期,已从2000年的12秒降至现在的8秒——比金鱼9秒的记忆力还短
难怪波兹曼的警告,越发振聋发聩:毁灭人类思考的,从不是奥威尔《美丽新世界》式极权的压迫,而是赫胥黎《一九八四》般甜蜜的诱惑!
然而,波兹曼也指明,娱乐本身无害,可怕的是无节制的沉溺。被廉价多巴胺支配的人生,终将丧失思考,陷入浑噩。
03
破茧指南
从多巴胺到内啡肽
麦克卢汉曾警示:“我们塑造了工具,而后工具也在塑造我们。”
创造了智能手机的我们,会沦为它的“数字佃农”吗?毕竟,一日断网,便觉“社死”!
诚然,当下生活,手机确系刚需。关键在于,将手机为我所用,而非被其反噬。
那么,如何夺回主动权呢?不妨试试以下方法:
设置“电子结界”
制定手机使用“红绿灯”。比如上午禁用娱乐功能,仅处理要务;午休或晚饭后,可限时查看信息流;主动打破“茧房”,关注多元化信息,做信息的“主权者”。
喂养大脑“正餐”
每晚“物理断网”两小时,阅读纸质书、欣赏电影,或隔日运动健身。
回归“线下本真”
网络再诱人,生活终在现实构建。我们可以利用周末的空闲时光,出去参加聚会、亲近大自然,还可以散散步、打打球,感受真实世界的“沉浸式快乐”。
手机带来的多巴胺快乐,短暂易逝,徒留空虚和焦虑。
自律催生的内啡肽满足,持久绵长,赋予我们深层成就感。这一波“红利”,必须“拿捏”!
04
认知起义
在娱乐荒原点燃思想星火
陈丹青这样评价《娱乐至死》:
娱乐时代的当头一棒,尼尔·波兹曼的深刻预见。
我们今天已经处在波兹曼描述的世界里,处在一个讯息和行动比严重失调的时代,在空前便利的电子传媒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聪明,也比任何时候都轻飘。
是啊,当算法以数据标价灵魂,我们每一次的放下手机,都是对“数字奴役”发起的小小起义,都是在认知荒原上点燃的思想星火——在这场关乎心智兴衰的起义里,清醒者才是真正的“酷盖”。
来源:林芷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