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体验型的人,很少用宏大的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更愿意在日常里慢慢去‘看见’和‘发现’。

当一个不甚愉快的感觉发生,第一时间我会先承认自己的真实感受,肯定它的正当性与合理性。

他打他的佛腔,你修你的日常

待平静后,才开始自问:

在这件事上,我有过度敏感吗?

如果有,那我过往潜藏的创伤是什么?

比如,极度讨厌被说教被胡乱指导,有可能因为成长过程中一直有个压制你的人,儿时一直伴随着反复被比较、严厉纠错和被否则自己的真实感受……

这样去看见,就开启了一段向内探索的旅程,这是很有意思的事。

如果答案并非过度敏感,只是正常反应,那表达完自己的看法,情绪散去,这件事就从心里玩完了。

允许情绪自然流淌后,才能真正‘看见’自己,只有真正地看见自己,你才能理解自己。

而理解了自己,就会在心底理解了引发你情绪的那个人和他的行为模式。

这是非常自然的呈现,根本不需要去说服自己。

他人有权利说他的,你也有权利不舒服,有权利表达愤怒,有权利不敢苟同,甚至有权利选择是否与其往来。

若选择不往来,也不是因为嗔恨或分歧,而是因为对自身能量的保护,在自己的能量不足以与任意谁都能交换时,我们可以选择那些滋养我们的能量留在我们的生命中,而那些消耗我们的生命能量,就让尘归尘、土归土。

感恩对方的出现,让你借由Ta完成了自己的一些功课,并且祝福Ta,这也是真实的。

这两年来,极少有事会在心里长时间纠缠不休。

也许正因为此,言论和行为上倒反而更轻松、自由,随心所欲一些。

也许会被人抓到一些蛛丝马迹,企图笑你‘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

生命本来就是变化、流动的,上一刻觉得自己放下了,下一刻遇到不尽人意的事,有可能仍没有做到如如不动。

这也不是什么羞耻的事!证明革命尚未成功,自己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嘛。

可为什么当有人自诩优越于我们时,会触发我们的不安和烦躁呢?

因为从小社会就侧重培养‘竞争’和‘比较’意识,久而久之,某方面不如他人也可能会内化为羞耻感。

更因为人人都有被平等对待的渴望。自诩优越,本质上是一种不尊重,它否定了你的独特性和平等价值。这种‘不被看见、不被尊重’的感觉自然会引发愤怒和烦躁。

你的情绪在告诉你:我的尊严边界被侵犯了。

而且,对方通常是在用一个Ta单方面设定的、且往往是片面的标准(学识、品味、道德等)来评判你。你会本能地感到这种评判是不全面、不公平的,因为对方忽略了你整个完整的人格。

所以,当有人对着你自诩优越时,不安和烦躁是一种正常的保护机制,它在捍卫我们的心理边界和自我价值。

理解这份情绪背后的深意,可以帮助我们将从一种被动受伤的反应,转化为主动自我认识和成长的契机。

当外界的一句话、一个行为激怒我们,多半因为它勾起了我们内在已经存在的某个东西,也许是一个未曾疗愈的旧伤口、一个自我怀疑的信念或一个自我执着的标准。

冲突的根源在我之内。所有与外界的冲突,都是自己内在的‘你来我往’,深知这是中心点,外面的‘载体’就变得不重要了。

在观自己的过程中,我们深刻理解了自己有时的脆弱、复杂甚至矛盾,然后,对自己、对他人的慈悲心也会油然而生。

前提是,不要企图否认‘自己当下真实感受’的体验,而直接用道理或逻辑去说服自己。

这个方法至少不适合我。

觉察到这些,就会豁然开朗、坦然接受。这一刻,你回到了自己的完整与圆满。

深知自己本自具足,就不自卑了,深知他人本自具足,就不自傲了。

来源:经过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