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原 纸纹 护眼
上页 | 共3页,当前在第2页 | 下页

黄克诚4人依次落座。毛泽东说:

“中办发了3个文件,我写了批语,你们回去可以看一看。看苏联曾经垮台的农业公社和我们的人民公社是不是一个东西。看看赫鲁晓夫、杜勒斯,还有台湾,是怎么攻击人民公社、大跃进的。他们称人民公社是落后的大规模的奴役制度。说我们狂热的将它强加在6亿5千万中国人头上。说大跃进把中国古老而丰富的文化、习惯和信仰以及家庭生活的基本价值,用命令的方式全部根除了。不是一国内、二国际、三周围吗?你们看看这3份材料,赫鲁晓夫的那篇是放在前面。”

毛泽东所说的3份材料,就是前边已经提到的新华社《内部参考》上刊登的3篇报道:《赫鲁晓夫谈苏联过去的公社》、《番禺县有些农民自办小型食堂》、《增城县重灾公社见闻》;他所说的“赫鲁晓夫 那篇”,是指《外报就赫鲁晓夫谈公社问题挑拨中苏关系》。

毛泽东话头一转,盯住黄克诚,缓缓地说:

“我不了解黄克诚同志的历史。你同彭德怀的观点基本一致,人们传言,你同彭德怀是父子关系?”

黄克诚说:

“我和彭德怀同志的观点基本一致,只能就庐山会议这次的意见而言。过去我和彭德怀同志争论很多,有不同意见就争,几乎争论了半辈子,不能说我们的观点都是基本一致的。但我们争论不伤感情。江西打AB团时,有人要打我,差点杀头,彭总帮我讲了话,救了我,所以私人感情始终很好。我认为我们关系是正常的,谈不上什么父子关系。”

毛泽东吮吮下嘴唇,吸口烟,说:

“政治、思想、感情是统一的东西。我自己的理智和感情就总是一致的。看来我不了解你和彭的关系,也不了解你这个人,还得解开疙瘩。有人说你是彭德怀的政治参谋长。”

黄克诚说:

“我这个总参谋长,是毛主席你要我来当的。我那时在湖南工作,并不想来,是你一定要我来。既然当了参谋长,政治和军事怎么分得开?彭德怀的信是在山上写的,我那时还没有上山,怎么能在写‘意见书’一事上当他的参谋长?”

毛泽东说:

现在有个说法,叫湖南集团。你是湖南集团的首要人物,是军事俱乐部的主要成员。”

黄克诚说:

“主席,我在湖南工作过多年,和湖南的负责同志多见几次面,多谈几次话,多关心一点湖南的工作,怎么就能成为‘湖南集团’?还有传‘军事俱乐部’的,又是从何谈起呢?”

周惠插话说:

“主席,黄克诚同志这个话有代表性。不然老熟人的往来就都成为问题了。要抓多少集团,多少俱乐部?人人自危只好老死不相往来。”

周小舟也说:

“‘湖南集团’的提法,有压力,希望能给以澄清。”

毛泽东说:

“可能是有点误会,此类议论你们不必介意。我同你们湖南几个人,好像还不通心,尤其同周小舟有隔阂。”

他看看周小舟,又说: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小舟呐,希望你不远而复,及早回头。

周小舟张张嘴,不知如何回答是好。黄克诚岔开话题,谈到了当年东北战场“保卫四平”问题和长时期炮打金门的问题,表示了自己的反对意见。毛泽东说:

“‘保卫四平’是我的决定,难道这也错了?”

黄克诚说:

“即使是你的决定,我认为那场消耗战也是不该打的。至于炮轰金门、马祖,稍打一阵示示威也就行了。既然我们并不准备真打,炮轰的意义就不大,打大炮花很多钱,搞得到处都紧张,何必呢?”

毛泽东笑笑,说:

“看来,让你当个‘右’的参谋,还不错。”

周惠借机说:

“这两天不叫人说话,只许问什么答什么,一些问题不能辩论清楚。”

周小舟也说:

“会议上空气太紧张。”

毛泽东随意地将手一挥,说:

“要容许辩论,交锋。让大家把话说出来,说完讲透!”

“敲山震虎”的谋略,千百年以来,人们屡试不爽。毛泽东这天上午同黄克诚、周小舟、周惠、李锐的一番谈话,还真的震出了一个人来,他就是早上还主动与周小舟、周惠订立攻守同盟的李锐。

7月30日这天晚上,李锐忍不住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写道:

“还想说明一下您今天提到的‘湖南集团’的事。这件事最使我心情沉重,无刻能安。下面讲一下同我有关的情况。

听了主席23日的讲话后,我的心情紧张起来。晚上到小舟、周惠处扯谈,小舟也很紧张,想去找黄老谈谈。电话约后,3人就一起去了,谈了下我们的心情。黄老要我们不要紧张,有错误老老实实检查就好了;说彭老总的信一细看,问题很多。周惠又谈了一些湖南粮食等情况。临走时,彭总进来了,我们都站起来(房中没有多余的凳子)。彭总讲了一下他写信的过程,没谈几句,我们就走了。出来时在山坡上望见罗瑞卿同志,小舟二人过去打招呼,我从另一条路回我的住处——说明这一细节,是听说有小组追问这件事。请主席相信我是以我的政治生命来说清楚这件事。如果不属实,愿受党纪制裁。

李锐的这封信,连夜由王敬先送给了毛泽东。

7月31日凌晨,毛泽东批示印发鞍山市委的一个报告,他在批语中写道:

“必须抓紧8、9两月,鼓足干劲,坚决反对右倾松劲情绪,厉行增产、节约。无论工业、农业、运输业、商业都是如此。反右倾,鼓干劲,现在是时候了。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看不到这一点,是瞎子。在庐山会议上提出反冒进,大泼其冷水,简直是罪恶。

接着,毛泽东又为中共中央起草了《关于粮食工作的指示》,全文如下:

粮食问题是关系6亿多人民生活的重大问题。根据过去几年的经验,只要全党重视了粮食问题,抓紧了粮食工作,即使是灾年,日子也会过得比较平稳。反之,如果思想麻痹了,工作放松了,即使是丰年,日子也不好过。这是一条重要的经验教训。在今后农业生产继续跃进,但是日子并不能一下子就富裕起来的情况下,记取这条教训更加重要。为此,中央对粮食工作特作如下指示:

一、鼓足干劲,多产粮食,是解决我国粮食问题的根本办法。由于人口的自然增殖,每年要多吃一些粮食;改善城乡人民的肉食、禽、蛋和用粮食做的副食品的消费,要多用一些粮食;发展牲畜要用粮食;保证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也需要出口粮食。只有千方百计地力争粮食增产,才能保证这些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

二、全党必须学会精打细算、省吃俭用地过日子。万不能生产多少就消费多少,一定要瞻前顾后,以丰补歉,细水长流,留有余地。经验证明,在光景并不富裕、国家和农民手里基本上还没有粮食储备的情况下,只要能够把不富裕的日子当穷日子过,即使是富日子也要当穷日子过,就会过得比较平稳,过得比较舒畅。根据粮食部的估算,现在保证各方面的基本需要,大体上有4300多亿斤原粮就可以过得去,这可以作为我们过日子的底。应当告诉农民,多储备,少食用,忙时多吃,闲时少吃,有稀有干,粮菜混吃。这样不仅仍然可以吃饱吃好,而且粮食储备也可以逐步搞起来。农民只要手里有粮,心里就不慌,这样苦几年,就翻过身来了。在今年秋收确实知道粮食比去年增产的情况下,应当比去年更多地划出一部分牲口饲料和猪饲料,用以增加畜力,增加肉食,同时又增加肥料。除了不吃猪肉的地区以外,各地应当在今后数年之内,因地制宜,分别做到两三个人一口猪,一个人一口猪,甚至一亩田一口猪。

三、在农村中继续实行粮食定产、定购、定销的办法,在城市中继续实行粮食定量供应的办法。经验证明,这是解决我国当前粮食分配问题的好办法。庐山会议确定:1959年度定产为5000亿斤原粮,定购为1100亿斤贸易粮,定销为820亿斤贸易粮,从1959年起到19613年不变;人民公社和生产队的实际产量超过定产的部分,国家只增购40%。这对鼓励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保证国家基本需要来说,都是必要的。

四、在粮食管理办法上,中央对各省、市、自治区继续实行粮食购销差额管理的办法。根据定购1100亿斤、定销820亿斤的规定,购销余额为280亿斤。除了出口、军粮和养猪基地的饲料补助共120亿斤以外,中央只要80亿斤来补充库存,其余80亿斤归地方。去年各省、市、自治区借用了中央库存的,今年应当适当归还一部分。为了保证购销计划和差额调拨计划的实现,各省、市、自治区必须保证完成征购计划,不突破销售计划。

五、目前正是秋粮生长的决定性季节,又是夏粮征购的重要阶段。各地必须千方百计地抓紧秋粮生产,加强田间管理,克服旱涝灾害,力争今年秋粮和经济作物的大丰收。同时,必须抓紧夏粮征购,力争完成国家计划,注意不要买过头粮。必须抓紧八、九两个月,在粮食生产和粮食征购工作上,鼓足干劲,坚决反对右倾松劲情绪,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历次经验证明,对任何工作,只要抓得紧,抓得实,就一定可以做好。反右倾,鼓干劲,是做好目前粮食工作的关键,也是做好全年粮食工作的关键。

附发《一九五九至一九六零年度粮食征购计划》,望各地按照执行。各省、市、自治区的销售指标和购销差额,到今年粮食收成大体定局的时候再行确定。陈国栋同志关于1959至1960年度粮食分配和粮食收支计划调整意见的报告,中央同意,一并发给各地参考。

中央 1959年7月31日

这天上午,毛泽东在他的住处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少奇、周恩来、朱德、林彪、彭真、贺龙。彭德怀接到毛泽东秘书的电话通知后,走进美庐2楼客厅,见刘少奇等人在座,另一边坐着黄克诚、周小舟、周惠、李锐,他们几个人是被召来列席旁听的。

上午10点50分,会议开始。毛泽东首先讲话,他一开始就有意点明李锐给他写了信。他说:

“李锐昨天晚上写给我的信,已经送与常委看了。”

接下来,他在讲话中系统地说起了立三路线、两次王明路线、高饶反党联盟的历史情况。他还说到了彭德怀在这几次路线斗争中,一直站在错误的方面,并举出了历史上不少的事例。

彭德怀插话说:

“我过去追随王明、博古路线,到1934年1、2月间,就已经转过来了,认识到还是由毛泽东同志领导好,这是事实证明了的。这话我向黄克诚谈过。”

毛泽东说:

“在几次路线斗争中,你都摇摆。由于挨了整,心里恨得要死,今后也很难说。”

彭德怀说:

“我都61岁了,耳已顺了,以后还能有什么呢?”

毛泽东说:

“人们说你是伪君子,你历来就有野心。我66岁,你61岁,我会死在你前头,许多同志都对你有顾虑,怕难以团结你。”

他又说:

“我同你的关系,合作与不合作,三七开,融洽三成,搞不来七成,31年,是否如此?”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