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都市报”报道,近日有多场马拉松取消或调整,被取消的马拉松大多为集中在区县的低级别赛事。取消原因,主要是政策收紧:今年7月,中国田径协会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马拉松赛事组织工作的通知》,对马拉松赛事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至于政策为什么会收紧?该报道分析:赛事过频,赛事水平良莠不齐,影响大众观感;级别最低的赛事,成本也不菲,对举办地而言,压力并不小。该报道最后指出:这么来看,砍掉小地方的马拉松赛事,不让其做亏本买卖,这也间接帮地方捂紧了钱袋子。

关于城市马拉松,早在十年前,它在给举办方带来无限商机和创收的“饕餮盛宴”的同时,已被视作一项“变态运动”,且频频出现“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的乱象。对此,本人曾写过一篇时评《当马拉松变身“拦路虎”,还谈何公益意义?》提出了批评。

——卢江良,2025.10.14于杭州

附:2015年的旧文

当马拉松变身“拦路虎”,还谈何公益意义?

□卢江良

日前,据《北京青年报》报道,一场由海口市政府指导、一家房地产企业主办的城市马拉松赛,在比赛期间,对海口城市主干道实施临时交通管制长达9小时,导致海口多条路段交通拥堵,一些路段还出现车辆滞留的现象,被质疑为“一场马拉松瘫痪一座城”。众所周知,马拉松长跑,作为G际上非常普及的长跑比赛项目,其精神实质对参与者个人而言,是挑战自我、超越极限、坚韧不拔、永不放弃;而对于广大民众来说,主要是感染更多观众,渗透到整个城市,塑造城市的马拉松精神,为这个城市的发展增添活力。

2015年的旧文《当马拉松变身“拦路虎”,还谈何公益意义?》

正因为此,近年马拉松比赛在国内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据有关数字统计,截止2014年11日4日,2014年度国内官方举办全程赛27场,半程赛10场;约7.5万人次完成全程马拉松,约11万人次完成半程马拉松,而参与马拉松及相关活动人群规模达60万人次。

然而,在肯定马拉松赛意义的同时,也应清晰地认识到其弊端。譬如,前中国国家队长跑教练、如今的中国头号马拉松经纪人陶绍明,利用马拉松热潮,依靠旗下“圈养”的80名非洲运动员,垄断了不少马拉松赛事的前三名,把它做成了一笔成功的黑色生意。

而这次海口马拉松,为展现海口椰风海韵的滨海城市风光,选取海口最具滨海特色的世纪大桥以及滨海大道作为赛道,结果造成了“瘫痪式的严重交通拥堵”,使得一些出行受到影响的市民纷纷表达不满:一个企业搞商业马拉松比赛扰民添堵,这是谁给的权利?

2015年的旧文《当马拉松变身“拦路虎”,还谈何公益意义?》

确实,马拉松作为一项公益活动,理应以民众利益为重。但在当下,马拉松在国内被大肆举办,不少城市似乎“醉翁之意不在酒”,理所当然地将其当成了“随着大批参赛者的到来,无论在食宿、交通和观光旅游,都将给举办方带来无限商机和创收”的“饕餮盛宴”。

特别是国务院去年(注:2014年)10月20日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体育产业若无明令禁止的领域,都要向社会开放。同时,将取消商业性和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审批。这意味着,政府更有理由将马拉松赛由公益活动转变成商业行为。

无怪乎,不少城市争先恐后地举办,其目的只是为了分得一杯羹,于此也将本来是一项竞技运动的马拉松演变成了大众运动。这从表面上看,似乎反映了公众运动的热情高涨;但客观而言,只是在盲目地“奔跑”,不仅不利于全民健身,对城市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隐患。

对此,有人尖锐地将马拉松赛命名为“变态运动”,甚至还有人将“马拉松爱好者”戏称为“任性的黑恶势力”,说“这种病毒般的跑步热,正以一种非理性传销态势席卷整个中国社会。”倘如长此以往,不仅其公益性会大打折扣,而且一不小心还容易成为“社会公害”。

2015.1.12于杭州

注:此文原载《每日商报》2015.1.13

来源:卢江良—凭着良知孤独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