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古代兵法智慧解读俄乌鏖战:双方策略得失英美角色以及战争终局推演
繁体第一部分:中国传统兵法视角下的俄乌鏖战
俄乌冲突延宕三载有余,战场的反复拉锯与战略的动态博弈,恰如中国传统军事智慧的现代演武场。
《孙子兵法》“慎战、谋攻、虚实”的核心要义与36计的诡道策略,既映照出俄乌双方征战中的一些战术高光与双方的战略失算,也揭示了战争持久化的深层逻辑。从马里乌波尔的围城困守到库尔斯克的跨境突袭,传统兵法智慧与现代战争形态的碰撞,为解读这场冲突提供了独特视角。
一、冲突缘起:“慎战”思维缺失与“势”的误判
《孙子兵法》开篇即言:“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慎战思维的缺位与对战略“势”的误判,埋下了冲突持久化的伏笔,这一阶段的决策偏差成为双方当前均处于“久战不胜”困境的决定因素。
俄罗斯发起“特别军事行动”的初衷,源于对北约东扩挤压战略空间的反制,其逻辑暗合《九变篇》“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的防御底线。但俄方严重低估了西方介入深度与乌克兰抵抗意志,违背了“未战而庙算胜”的原则:既幻想以“闪电战”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速胜目标,又未做好应对长期制裁与消耗战的准备。
2022年初,俄军直逼基辅的攻势看似迅猛,却因未封锁民用通讯导致行军路线暴露,且为节省军费减少精确制导弹药使用,最终因后勤补给断裂被迫撤军。这种“弃慎战而蹈险”的决策,使其从主动出击陷入被动相持,恰是《孙子兵法》“怒而兴师,愠而致战,不可不戒也”的典型反面案例。
乌克兰方面虽占据道义与防御主动权,却在外部势力裹挟下偏离“知止”之道,其中2022年4月布恰事件后的和谈夭折尤为关键。
当时俄乌已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展开多轮磋商,俄方提出“停火撤军”条件,乌方也表现出妥协意愿,本有望达成阶段性停火协议。但时任英国首相鲍里斯·约翰逊以“布恰事件”突然紧急访乌,以“西方将持续加码军援”为由,强硬阻挠乌方和谈,直言“现在不是谈判的时候”。这一干预本质是英国践行“隔岸观火”与“借刀杀人”的兵法诡道——通过阻挠和谈延长战事,既消耗俄罗斯国力,又巩固英国在欧洲的影响力。
2022年4月布恰事件后,乌克兰在约翰逊的怂恿下放弃和谈窗口期,其决策既未考量自身国力与战场实际,也忽视了“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智慧,这种“借势”而非“谋势”的选择,让乌克兰从从“主权捍卫者”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陷入“虽胜犹耗”的困境,恰恰是“以人之势,失己之谋”的战略失算。
英美欧各西方势力的介入和配合则深谙“诡道”精髓。尤其是美国以“利而诱之”推动北约东扩,用“亲而离之”分化俄与传统势力范围,表面宣称“绝不出兵”,实则提供超430亿美元军援实现“佚而劳之”的消耗目标,完美演绎了《计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的策略,成为冲突升级的关键推手。
后文会专门详细分析解读一下西方势力的这种深度介入。
二、关键战役:兵法智慧的实战演绎与得失
从马里乌波尔的围困战到巴赫穆特的拉锯战,再到库尔斯克的突袭战,俄乌双方在关键战役中对传统兵法的践行与背离,直接决定了战场态势的演变,凸显出“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永恒真理。
(一)马里乌波尔之战:俄军“围点打援”的得与乌军“死战不降”的失
2022年3月至5月的马里乌波尔争夺战,是俄军践行“谋攻”思想的典型胜利。这座城市是连接克里米亚与顿巴斯的战略枢纽,对俄军构建陆上通道至关重要。
俄军暗循《九地篇》“围师必阙,穷寇勿迫”的围城智慧,以钳形攻势布局攻城并得手。
面对乌军1.5万守军与亚速团精锐依托钢铁厂构建的坚固防御,俄军放弃强攻,转而实施“围点打援”策略:以优势兵力封锁所有补给线,切断守军与外界联系,同时打击试图增援的乌军部队,最终迫使守军投降,以极小代价实现战略目标。这一战术精准契合《谋攻篇》“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的训诫,通过围困耗尽敌方意志与物资,成为俄军首个重大战略成果!
乌军此战的失利则源于对“死地”的误判。守军依托高层建筑与地下工事顽抗,展现出顽强斗志,但面对优势俄军的重重围困,再加上当时的俄方瓦格纳一部的强势进击,最终结局众所周知了。当北部防线因旅长被俘崩溃后,剩余兵力仍死守钢铁厂地下室,既失去战略牵制价值,又未能保存有生力量,虽赢得舆论同情,却未产生实际战略价值,幸存乌军以某种形式的未降谋了个虚名。
(二)巴赫穆特拉锯战:双方“虚实”失据的消耗陷阱
2022年8月至2023年5月的巴赫穆特战役,是俄乌双方陷入“虚实”误判的典型案例。这座顿涅茨克交通枢纽被视为通往顿巴斯核心区的门户,双方在此投入大量兵力展开拉锯,最终俄军以惨重代价实现控制。
俄军此战虽达成战术目标,却违背了《虚实篇》“避实击虚”的原则。其以瓦格纳雇佣兵为先锋发起正面强攻,忽视了对乌军侧翼的迂回包抄,导致战役持续近十个月,伤亡惨重。这种“以实击实”的硬拼,虽最终占领阵地,却消耗了大量精锐力量,为后续防御留下隐患,恰是《作战篇》“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的现实写照。
乌军则陷入“示形”失误的困境。其初期依托地形构建防线,成功阻滞俄军攻势,却在后期过度依赖援军与西方装备,将巴赫穆特打造成“象征性堡垒”,忽视了“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的灵活策略。当俄军调整战术实施侧翼迂回时,乌军未能及时收缩防线,导致大量有生力量被牵制,影响了后续反攻准备。
(三)库尔斯克跨境突袭:乌军“声东击西”的得与俄军“应变”不足的失
2024年8月的库尔斯克战役,展现了乌军对“诡道”策略的灵活运用。乌军先是在顿巴斯地区发起佯攻,吸引俄军主力驰援,随后迅速转移兵力突袭俄罗斯本土库尔斯克州,打了俄军一个措手不及。这一战术完美践行了《计篇》“声东击西”与《九变篇》“军有所不击,城有所不攻”的智慧,通过虚实转换掌握战场主动权,打破了俄军本土无战事的心理防线。
俄军此战暴露了“应变”能力的不足。其初期仍沿用此前的防御部署,未能识破乌军“佯攻诱敌”的策略,导致库尔斯克防线出现空档。虽随后迅速调兵增援形成对峙,但已失去战略先机,印证了《虚实篇》“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的深刻内涵。
三、持久化根源:兵法视角下的战略困局
冲突延宕三载的核心原因,在于俄乌双方及外部势力均陷入“谋势”不足、“应变”失据的困境,传统兵法中“全胜”“伐交”“知止”等核心智慧的缺失,让战争陷入“打而不破”的僵局。
(一)俄方:失“全胜”而困于“久战”
俄罗斯违背了《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的“全胜”追求,既未能以军事优势迫使乌军投降,又未能通过外交手段孤立对手。2022年9月吞并乌东四州的决策,更违背“知止不殆”原则,失去国际道义转圜余地,反促乌军抵抗意志升级。同时,俄方对经济制裁准备不足,被踢出SW“久暴师则国用不足”的困境,无法支撑大规模进攻,只能转为缓慢推进。
瓦格纳兵变等内部动荡,则暴露了其“上下同欲者胜”原则的缺失,进一步削弱了战争潜力。
(二)乌方:借“势”而不能“用势”
乌克兰虽凭借“避实击虚”的战术多次取得局部胜利,却始终未能摆脱“伐交”失能的局限。其完全依赖西方军援与战略指导,丧失了外交自主权,当美俄释放谈判信号时,甚至被排除在核心磋商之外。
这种“以人之力,而非己之智”的状态,使其无法根据自身利益把握和谈时机,只能被动卷入消耗战。同时,乌军虽深谙游击战术,却缺乏“致人而不致于人”的战略主动,反攻时屡屡因后勤不足与兵力短缺失败,陷入“敌疲我亦疲”的僵局。
(三)外部势力:“用势”而不“止战”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将“诡道”运用到极致,却完全背离“慎战”内核。美国通过军援持续“拱火”,以乌克兰为棋子消耗俄罗斯,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目标,但这种“以战养战”的策略打破了地区力量平衡。欧洲盟友则陷入“怒而兴师”的误区,追随美国推行对抗政策,导致军费激增却安全环境恶化,既违背“上兵伐谋”的智慧,又失去了斡旋和平的主动权。
外部势力的持续介入,让俄乌双方失去了自主停火的条件,成为战争持久化的关键外部因素。
鉴于西方势力深度介入俄乌冲突并造成冲突演变成久战的后果,接下来特别详细解读一下美英欧西方势力介入此次冲突的一些谋略层面的信息:
第二部分:36计全用上,美英 “双簧” 博弈与持久战局关系解析
俄乌冲突的持久拉锯,本质是多方势力围绕战略利益的深层博弈。在这场现代战争的棋局中,美国与英国的角色绝非孤立存在 —— 而是一种“跷跷板” 式互动,二者以 “双簧” 之术分工协作,时而一唱一和,时而看似相悖,将《孙子兵法》“诡道” 与 36 计 “借刀杀人”“隔岸观火” 的智慧演绎得淋漓尽致。这种战略配合既放大了对俄消耗效果,又维系了西方阵营内部平衡,成为冲突延宕的核心推手。
一、美英 “双簧” 的兵法逻辑:“借刀杀人” 的分工与协作
《三十六计》“借刀杀人” 的精髓在于 “己不动,使敌自斗”,美英正是通过精准分工,将乌克兰打造成消耗俄罗斯的 “刀”,自身则坐收战略之利。
二者的 “跷跷板” 效应并非矛盾,而是《孙子兵法》“奇正相生” 的现代实践 —— 美国为 “正”,掌控全局战略节奏;英国为 “奇”,充当激进先锋与补位力量,共同服务于 “耗俄弱俄” 的核心目标。
(一)美国:“正合” 之术,以 “隔岸观火” 掌全局
美国始终以 “全局操盘手” 自居,深谙《谋攻篇》“上兵伐谋” 的精髓,将 “不战而屈人之兵” 作为终极目标,其策略呈现鲜明的 “克制性激进” 特征,构成 “双簧” 中的稳定基座。
战略定力:明控强度,暗保节奏
美国虽提供了超 750 亿美元对乌军援,占西方援助总额的 60% 以上,但始终把控援助 “度”—— 初期仅提供 “标枪” 反坦克导弹等防御性武器,直至 2023 年才逐步放开 “海马斯” 火箭炮供应,2024 年才讨论远程导弹授权。
这种 “循序渐进” 并非犹豫,而是刻意为止,即避免冲突直接升级为美俄对抗,又能消耗冲突双方。正如布林肯所言,对乌援助中 90% 资金回流美国军工企业,既让洛克希德・马丁等巨头股价暴涨,又以最小代价消耗俄罗斯,实现 “以战养战” 与 “隔岸观火” 的双重收益。
策略弹性:时喊 “和谈”,时促 “升级”
美国擅长以 “和谈烟雾弹” 调节战场节奏,展现出《计篇》“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的诡道智慧。2025 年 2 月,特朗普政府一边派高官与俄在沙特秘密谈判,提出 “冻结战线” 方案,一边默许国会通过新一轮军援法案;副总统万斯高呼 “可能直接出兵” 的同时,特朗普却放风 “愿与普京会面”。这种看似矛盾的表态,实则是对俄乌双方的双重施压 —— 既迫使俄方在谈判中让步,又倒逼乌克兰加快反攻节奏,更向欧洲传递 “美国支持可控” 的信号,避免盟友因恐慌而脱离轨道。
联盟掌控:以 “利而诱之” 绑欧洲
美国通过 “能源绑定 + 安全绑架” 维系西方阵营,践行《九地篇》“衢地合交” 的策略。冲突初期即推动欧洲对俄能源禁运,同时将本国液化天然气出口量提升 3 倍,既击垮俄罗斯能源收入,又让欧洲对美能源依赖度从 30% 升至 65%。这种 “以援促绑” 的手段,使欧洲沦为 “双簧” 中的被动参与者,不得不跟进对乌援助,形成 “美国定调、欧洲买单” 的格局。
(二)英国:“奇袭” 之术,以 “借刀杀人” 当先锋
英国作为美国的 “激进影子”,继承了历史上 “离岸平衡手” 的基因,更擅长以 “破局者” 身份执行《三十六计》“趁火打劫”“打草惊蛇” 的战术,构成 “双簧” 中的灵活杠杆。
战术激进:抢滩突破,放大冲突矛盾度
英国在关键节点始终 “先于美国一步”,成为打破战场平衡的 “催化剂”。2023 年率先提供 “挑战者 2” 坦克,2024 年首个授权乌军使用 “风暴阴影” 巡航导弹打击俄本土腹地,2025 年甚至宣称 “准备派兵乌克兰”。这种 “步步紧逼” 的姿态,看似与美国的 “克制” 相悖,实则是精准的战术配合 —— 英国以激进行动试探俄方红线,为美国后续援助 “铺路”,正如《兵法》所言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例如,在英国授权 “风暴阴影” 导弹后 3 个月,美国便跟进同意提供远程导弹技术支持,完成 “奇袭” 到 “正攻” 的转换。
战略补位:填权力真空,固离岸平衡
在美国战略重心向亚太倾斜的背景下,英国主动填补欧洲安全 “权力真空”,践行《地形篇》“隘形者,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 的策略。2024 年工党政府上台后,不仅将对乌军援从 30 亿英镑增至 45 亿英镑,更签署《英乌百年伙伴关系协议》,训练 200 名乌克兰飞行员,并与法国磋商联合派兵。此举既巩固了英国在欧盟外的欧洲领导地位,又替美国稳住欧洲防线,使美国可集中精力推行 “印太战略”,形成 “美管全球、英守欧洲” 的分工格局。
狠辣手段:斩俄命脉,行 “釜底抽薪”
英国比美国更敢动用 “破坏性手段”,直指俄罗斯战争潜力核心。2025 年初,英国被曝策划破坏俄罗斯经土耳其的最后一条能源管道,试图彻底切断俄能源收入这一 “战争血液”,这正是《三十六计》“釜底抽薪” 的实战运用。相较于美国对俄制裁的 “渐进式打击”,英国的 “精准破坏” 更具杀伤力,成为美国 “温和施压” 策略的重要补充,二者一 “软” 一 “硬”,共同绞杀俄战争续航能力。
(三)“双簧” 本质:“跷跷板” 下的利益协作
英美在冲突中的“跷跷板” 效应,是美英基于共同利益的 “动态协作”,看似 “你上我下”,实则目标一致:
节奏互补:
当美国喊 “和谈” 时(如 2025 年沙特谈判),英国便以 “增兵承诺”“授权导弹” 等激进行动 “托底”,防止乌克兰因信心动摇而妥协;当乌军反攻乏力时,美国便放开援助限制,英国则率先提供新型武器,形成 “鼓励 - 加压” 的循环。
风险共担:
英国的激进行动替美国承担了 “激化冲突” 的舆论风险,美国的全局把控则为英国的冒险兜底。例如,英国授权打击俄本土后,美国通过 “技术性延迟” 远程导弹交付,既维持了冲突升级压力,又预留了 “降温” 空间,完美规避了美俄直接对抗风险。
利益共享:
美国通过冲突巩固了对北约的掌控与军工利益,英国则重塑了 “全球英国” 形象与欧洲话语权,正如《九地篇》“夫吴人与越人相恶也,当其同舟而济,遇风,其相救也如左右手”,共同的战略目标让二者形成 “利益共同体”。
二、关键节点的 “双簧” 表演:兵法策略的实战落地
美英的 “双簧” 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在冲突关键节点反复上演的战术配合,每一次 “跷跷板” 摆动都深刻影响战局走向,印证了《孙子兵法》“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的灵活性。
(一)2022 年 4 月:布恰事件后的 “停火扼杀”
布恰事件后,俄乌在土耳其谈判中已接近达成 “俄军撤军换乌中立” 协议,和平曙光初现。此时美英启动首轮 “双簧”:
英国 “唱红脸”:临门一脚破和谈
时任首相约翰逊紧急访乌,以 “西方将加码军援” 为由强硬阻挠,直言 “现在不是谈判的时候”,践行《三十六计》“反间计”—— 通过离间俄乌信任,斩断停火可能。
美国 “唱白脸”:暗推援助稳信心
美国虽未公开反对和谈,却在同日宣布追加 8 亿美元军援,并联合 G7 酝酿新一轮制裁,以实际行动呼应约翰逊的表态。这种 “英国破局、美国兜底” 的配合,直接导致和谈破裂,使冲突从 “速战” 转入 “久战”,完美实现 “借刀杀人” 的第一步。
(二)2022 年 9 月:扑朔迷离的北溪管道被炸事件
2022年9月26日,“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气管道在丹麦、瑞典附近海域发生剧烈爆炸,大量天然气泄漏。调查发现,4条管道中的3条发生泄漏,疑遭人为破坏。其中,“北溪-2”天然气管道在丹麦博恩霍尔姆岛附近首先发生泄漏,“北溪-1”管道在丹麦和瑞典附近水域发现两个泄漏点,随后在瑞典专属经济区的“北溪-2”管道上又发现第四处泄漏点。
美国资深调查记者西摩·赫什曾发文称,“北溪”管道的爆炸是一起由美国白宫下令、中央情报局实施的秘密行动。但这些说法都没有得到确凿的证实,北溪管道被炸事件的真正幕后黑手仍存在争议。
北溪管道被炸事件的本质,是一场精准契合中国古代兵法智慧的现代地缘“伐交”之战,其谋划与执行处处暗合经典谋略逻辑。
《孙子兵法·谋攻篇》言“上兵伐谋,其次伐交”,此事件正是“伐谋”的典型演绎。北溪管道作为俄欧能源纽带,承载着欧洲40%的天然气供给,更是德国工业成本优势的核心支撑。炸毁管道并非单纯破坏设施,而是通过切断这一“经济命脉”,彻底瓦解俄欧之间的利益绑定——既封堵俄罗斯以能源牵制欧洲的路径,又迫使欧洲丧失战略缓冲,不得不依赖美国能源补给,实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地缘目的。这种直击要害的策略,恰似兵法中“攻敌所必救”的精髓。
1、虚实相济:隐身幕后的操作艺术
《虚实篇》强调“善攻者,藏于九地之下”,事件的执行完美诠释了这一智慧。行动选择在丹麦专属经济区的模糊海域实施,利用多国管辖的灰色地带制造侦查障碍,同时通过悬挂第三方国旗的船只、雇佣关联方特工等方式布设疑阵。即便调查指向特定执行者,真正的主导者仍能保持“无形”,既达成战略目标,又避免直接卷入冲突,将“形人而我无形”的博弈技巧发挥到极致。
2、 因利而动:借势谋利的现实算计
《火攻篇》提出“非利不动,非得不用”,事件背后是清晰的利益算计。管道炸毁后,美国对欧液化天然气出口份额从6%飙升至55%,在重创俄欧关系的同时,为自身能源产业开辟了巨大市场,这与“取用于国,因粮于敌”的资源争夺逻辑一脉相承。而三年后选择性曝光调查进展,恰逢俄乌局势关键转折期,实则是“悬权而动”的策略延续,用旧案筹码撬动新的谈判格局。
(三)2023-2024 年:反攻阶段的 “武器递刀”
乌军 2023 年夏季反攻与 2024 年库尔斯克突袭期间,美英 “双簧” 进入 “梯次升级” 阶段:
英国先破局:
2023 年 5 月率先提供 “风暴阴影” 巡航导弹,授权乌军打击克里米亚大桥等俄战略目标;2024 年库尔斯克战役前,英国情报部门向乌军提供俄军防线实时数据,助其实施 “声东击西” 战术。这正是《虚实篇》“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的运用,以精准情报与武器突破战场僵局。
美国后跟进:
在英国武器验证实战效果后,美国逐步放开 “陆军战术导弹系统” 供应,并通过 “星链” 终端升级强化乌军战场感知能力。同时,美国通过联合国大会等场合,让泽连斯基上演 “点名中国施压” 的舆论战,与英国的军事突破形成 “文武配合”。
欧洲补位:
在美英引导下,波兰、挪威等国跟进援助,挪威援助占 GDP 比例达 1.71%,波兰则派出最多雇佣兵,形成 “美英定调、欧洲输血” 的完整链条,使乌军得以持续反攻,陷入 “久战” 泥潭。
(四)2025 年:“和谈与加码” 的双重博弈
2025 年冲突进入僵持期,美英 “双簧” 呈现 “软硬兼施” 的新形态:
美国抛 “和谈橄榄枝”:
特朗普政府高调推动美俄沙特会谈,提出 “冻结战线、乌以稀土换援助” 方案,看似寻求和平,实则是《计篇》“利而诱之” 的策略 —— 以 “停火承诺” 诱使俄方让步,同时测试欧洲对 “战后秩序” 的接受度。
英国亮 “加码硬底牌”:
就在美俄谈判期间,英国首相斯塔默宣布 “准备派兵乌克兰”,并将 2025 年对乌军援提升至 45 亿英镑,同时策划破坏俄能源管道。这种 “美国谈和平、英国促战争” 的反差,实则是对俄乌的双重施压:迫使俄方在谈判中接受领土现状,倒逼乌克兰放弃 “全面收复失地” 的幻想,更向欧洲传递 “英国将取代美国保安全” 的信号,巩固自身地位。
第三部分、持久战下的多方战略困局
冲突延宕四年之久,核心在于美英 “双簧” 打破了战场平衡,使俄乌双方陷入 “想打打不动、想谈谈不成” 的僵局,传统兵法中 “全胜”“知止” 等智慧被彻底解构。
(一)俄方:困于 “久战”,失 “全胜” 之策
俄罗斯从最初的 “闪电战” 目标,逐步沦为应对美英 “消耗战” 的被动方,违背了《作战篇》“兵贵胜,不贵久” 的核心原则。
战略误判:低估 “双簧” 杀伤力
俄方初期仅将美国视为主要对手,忽视英国的 “先锋作用”,未能预判二者 “梯次援乌” 策略。当英国率先提供先进武器、破坏能源通道时,俄方应对仓促,陷入《九变篇》“不备不虞,不可以师” 的困境,导致战争潜力被持续削弱。
伐交失能:难破西方联盟
美英通过 “能源绑定 + 安全承诺” 牢牢控制欧洲,俄方试图以能源反制却成效甚微 —— 欧洲虽因能源价格暴涨受损,却在英国的 “安全兜底” 与美国的 “能源补给” 下坚持对乌援助,使俄方 “亲而离之” 的外交努力失败,陷入《谋攻篇》“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 的僵局。
内部耗损:久战致 “国用不足”
美英的 “经济绞杀 + 战场消耗” 双重打击,使俄方 GDP 较冲突前下降 8%,军费占比飙升至 15%,军工企业虽全力生产仍难补战场缺口。瓦格纳兵变等事件暴露了 “上下同欲者胜” 原则的缺失,进一步削弱了俄方持久作战能力。
(二)乌方:沦为 “刀俎”,失 “自主” 之权
乌克兰在美英 “双簧” 中彻底沦为 “棋子”,虽获援助却丧失战略自主权,陷入《九地篇》“衢地则合交,绝地则无留” 的被动境地。
决策绑架:和谈权被美英掌控
2022 年约翰逊阻挠和谈、2025 年美俄谈判将乌排除在外,均印证乌克兰已失去《谋攻篇》“伐交” 的自主权。泽连斯基虽多次释放和谈意愿,却因英国 “增兵承诺” 与美国 “军援条件” 被迫收回,成为 “双簧” 中身不由己的表演者。
战场傀儡:攻防节奏随援乌变
乌军 2023 年反攻因美国 “海马斯” 供应延迟而受挫,2024 年突袭库尔斯克则依赖英国情报支持,完全陷入 “致人而不致于人” 的反面。当美英调整援助节奏时,乌军只能被动适应,无法根据自身国力制定战略,最终沦为 “耗损型力量”。
国家空心化:民生为 “双簧” 买单
乌克兰 40% 基础设施被毁,GDP 暴跌 60%,依赖美英援助维持基本运转,却要承受 “风暴阴影” 导弹打击俄本土后招致的报复性空袭。这种 “借援生存” 的状态,使其彻底丧失 “不战而存” 的可能,只能在美英的 “双簧” 剧本中继续厮杀。
(三)美英:“用势” 过度,埋 “反噬” 之患
美英虽通过 “双簧” 实现短期战略收益,却违背了《孙子兵法》“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 的慎战原则,正逐步陷入 “久战必疲” 的反噬困境。
美国:本土利益与霸权的失衡
特朗普政府推动 “本土复兴” 与军工集团 “以战牟利” 产生尖锐矛盾 —— 军工企业因冲突获利丰厚,却导致美国国债突破 33 万亿美元,政府被迫削减民生开支。这种 “霸权透支” 违背《九变篇》“君命有所不受” 的务实逻辑,若冲突持续,可能引发国内政治分裂与经济动荡。
英国:激进冒进与实力的错配
英国虽以 “强硬姿态” 重塑国际形象,却面临 “力不从心” 的困境 ——2025 年 45 亿英镑军援占其国防预算的 18%,派兵承诺更引发国内 “是否要卷入战争” 的激烈争议。这种 “虚张声势” 违背《形篇》“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的原则,若俄实施报复性打击,英国将难以承受后果。
联盟裂痕:“双簧” 难掩内部分化
欧洲对美英 “牺牲欧洲保霸权” 的不满日益加剧,德国工业因能源成本飙升减产 30%,法国民众抗议援乌的游行规模持续扩大。美英的 “双簧” 虽暂时维系了联盟,却已埋下 “离心离德” 的种子,一旦利益失衡,西方阵营将面临瓦解风险。
第四部分、终局推演:“双簧” 落幕与和平条件
结合《孙子兵法》“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 的决策逻辑,俄乌冲突的终结,本质是美英 “双簧” 难以为继的结果。当 “跷跷板” 两端均无利可图时,和平窗口才会真正开启。
(一)停火的核心条件:“双簧” 失能与利益再平衡
美英战略目标达成或调整(首要条件)
当俄罗斯被削弱至 “无力西扩”,且美国军工集团获利饱和、英国巩固欧洲地位后,美英将从 “促战” 转向 “促谈”。若 2025 年美国大选后特朗普连任,其 “本土优先” 政策可能压过军工利益,强行推动停火;英国若因经济衰退无力维持高额援乌,也将接受 “冻结战线” 方案。这符合《谋攻篇》“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的智慧。
战场 “均势” 彻底固化(基础条件)
目前俄军控制乌东 20% 领土,乌军反攻仅能收复局部失地,这种 “谁也无法彻底取胜” 的僵局若持续至 2026 年,将使美英意识到 “继续耗战无利可图”。正如《虚实篇》“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当战场失去 “破局可能”,“双簧” 便失去表演价值。
欧洲反战力量崛起(关键推力)
若德国、法国因能源危机与民生压力带头削减对乌援助,英国 “填补权力真空” 的努力将落空,美国也无法单独支撑援乌体系。欧洲的 “知止” 将打破美英 “双簧” 的联盟基础,迫使二者回到谈判桌。
(二)结束时间预判:2026-2027 年的 “冻结式停火”
从当前态势看,冲突短期内难以终结,需经历“战场僵持—外交试探—利益平衡”的完整过程。乌克兰国防部情报总局发言人尤索夫指出,冲突可能在2026年底前结束,这一判断与“久战必和”的兵法逻辑相符。
结合美英政策周期与战场态势,冲突大概率在 2026 年底至 2027 年初进入 “实质性停火” 阶段:
2025-2026 年:“双簧” 收力期
美国大选后政策落地,若特朗普推行 “断援促谈”,英国将失去激进援乌的底气,只能跟进 “有限支持”;欧洲因经济承压,对援助的承受力已近极限,对乌援助可能缩减 40% 以上,乌军失去反攻能力,战场彻底僵持。
2026 年底:谈判窗口期
另一方面,俄军经过多年消耗,需时间恢复国力,乌军则面临军援缩减压力。
美英在 “耗俄目标基本达成” 后,将推动俄乌签署 “冻结战线” 协议 —— 承认俄对乌东四州的实际控制,乌获得 “中立地位” 与西方安全承诺,俄解除对乌黑海港口封锁。
但需警惕“诈和”风险,双方可能在达成初步停火后仍保持低强度对抗,最终形成“领土现状固化、法理争议搁置”的长期冻结状态,这一结果暗合《九地篇》“衢地合交” 的现实选择——在利益平衡点上实现阶段性妥协。
长期形态:“冻结冲突” 成常态
停火后可能出现 “法理争议搁置、实际控制固化” 的局面,美英仍会保留对乌有限援助,形成 “不战不和” 的长期冻结状态,既防止俄 “卷土重来”,又避免冲突重启,延续 “低成本耗俄” 的战略收益。
结语:中国古代兵法智慧的当代解疑
美英的 “双簧” 博弈,虽将传统军事智慧中的 “诡道” 运用到极致,却彻底背离了《孙子兵法》“慎战”“全胜” 的核心精神。美国的 “隔岸观火” 与英国的 “借刀杀人”,虽换来短期战略利益,却制造了无数人道主义灾难,更让自身陷入 “久战必疲” 的反噬困境。
这场冲突最终将以 “利益平衡而非军事胜利” 告终,恰是对中国传统军事智慧的深刻印证:战争从来不是目的,而是 “不得已而用之” 的手段;真正的胜利不在于 “耗敌”,而在于 “止战”。
当库尔斯克的战壕被冰雪覆盖,马里乌波尔的废墟上响起重建的钟声,美英 “双簧” 的落幕,或许会让世界明白 ——《谋攻篇》“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真谛,从来不是靠 “借刀杀人” 实现,而是源于对 “死生之地,存亡之道” 的敬畏。
俄乌冲突的硝烟中,《孙子兵法》的真理愈发清晰:战争的最高境界并非杀戮,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战略智慧;持久的胜利不在于疆场拼杀,而在于“上下同欲、伐谋伐交”的系统谋划。
俄罗斯的慎战缺失、乌克兰的借势失据、西方的诡道滥用,共同造就了这场人道主义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