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卷中,朝代更迭如潮汐般往复不息。一个政权由盛转衰、最终倾覆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旧唐书》:“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不会说谎。

若以一言蔽之——权力腐败。

在生产力发展缓慢的封建时代,土地、技术和经济结构往往历经数百年而无根本性变革。百姓依旧是那些百姓,改变的只是龙椅上的人和围绕权力核心的官僚集团。一朝兴起时,政治清明、赋税较轻、官僚体系尚未僵化;而随着时间推移,权力集团不断膨胀,利益结构逐渐固化,最终导致系统性腐败,民众不堪重负,唯有揭竿而起,重启治乱循环。

所谓天灾人祸、外敌入侵、气数已尽,往往只是权力腐败所引发的并发症。试看汉唐明初,皆可北击匈奴、驱逐鞑虏、威震四方;而到了王朝末期,却连内部流民组成的起义军都难以镇压。将覆灭归因于“内忧外患”,实则未能触及根本——真正的溃败,始于权力系统的腐化。

让我们模拟一个王朝的权力腐败进程:假设你作为开国皇帝建立新朝,初始只有数百官员。十年之后,你的后宫三千佳丽生育了数十位皇子,各自封王建府,配备属官、仆役、亲兵。他们又育子孙,王族规模呈指数级增长。同时,初代大臣的亲朋故旧也逐渐形成盘根错节的利益集团,通过姻亲、门生、举荐等方式不断渗透官僚系统。

平民人口与土地资源增长有限,而食禄阶层却不断膨胀,最终导致财政崩溃、赋税苛重、民不聊生。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古代,即便在今天,普通职场中仍可见“烟草三代”“铁路世家”等阶层固化现象,而在看不到的高层权力场中,这种扩张只会更加赤裸和剧烈。

以明朝宗室为例:

- 洪武年间(14世纪末),皇室成员仅58人;

- 至嘉靖时期(16世纪中),已达8203人,百年间增长约60倍;

- 万历年间(17世纪初),宗室人数突破60万,禄米已成为朝廷沉重负担;

- 崇祯末年(17世纪中),普遍认为明室宗亲已逾百万。

这还仅是皇族。若再算上地方豪强、官僚集团、军功世家通过权力垄断所占有的资源,整个社会几乎每一个毛细血管都被利益集团所阻塞。

任何一个国家、一种制度,都无法长期承载无限扩张的特权阶级。当资源分配极度不公、社会流动彻底停滞之时,系统崩坏和重新洗牌就成了历史必然。

那么,一个致命的问题浮现:这种循环能否从内部避免?

我认为几乎不可能。这不仅是制度问题,更是人性问题。假设你手握一万元,要在自己儿子与陌生孩子之间分配,绝大多数人会选择自己的孩子。你会优先照顾家人、帮扶亲友、提携故旧——这是人性之常情,也是伦理生活的自然倾向。而当千千万万个掌握权力的人都做出类似选择时,整个社会就会逐渐形成固化的利益阶层,最终走向垄断与腐败。

要求皇帝让儿子卖豆腐、要求权贵放弃荫庇、要求人性彻底超越私利,是不现实的。正如孟德斯鸠所言:“一切不受约束的权力必然腐败”;亦如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所指出的:“不受任何约束的人是一头野兽。”

可悲而深刻的现实是,历代执政者往往比普通人更熟读史书,深谙兴衰之理。他们并非不知腐败之害,却仍无法挣脱利益的引力、人性的惯性、结构的枷锁。于是,历史成了一场又一场明知悲剧却仍按剧本演出的戏剧——直到船沉之日,无人能跳脱宿命。

或许,真正的出路不在于圣君贤臣的道德自律,而在于如何建构一种能够制约权力、平衡利益、保障正义的制度。但那是另一个故事了——一个属于现代文明的故事。

来源:自由的小鱼和快乐的小鲸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