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文化圈正流行一场盛大的“cosplay”:身着批量生产的汉服摆几个 pose 就是“复兴传统”,哼几句堆砌辞藻的“中国风”歌词便敢称“文化输出”,背两首《诗经》里的名句就自诩“国学大师”。热闹背后,历史的骨架早已被抽去,只剩下一堆轻飘飘的皮囊在风中摇晃。

历史是文化的“圣城”,丢了根的传承都是虚妄。

有人说文化是水,能随时代流动——可再灵动的水,也得有源头。历史就是文化的“耶路撒冷”,是文明的“麦加”,是所有符号与仪式的精神锚点。汉服的广袖里藏着农耕文明的从容,唐诗的平仄中裹着盛唐的胸襟,哪怕是一句“己所不欲”,也刻着春秋战国的社会肌理。

现在呢?商家把汉服简化成绣花的演出服,歌手用电子合成器混搭几句戏腔就叫“国风”,培训机构让孩子死记硬背《论语》,却从不讲孔夫子周游列国时的颠沛与坚持。当历史背景被剥离,汉服成了拍照道具,古诗成了考试考点,这些文化符号不过是没有灵魂的标本,和博物馆里的蜡像没什么两样——看着像回事,却永远不会呼吸。

抽离历史的“文化建设”,本质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温床。

“本固邦宁”四个字,说的从来不止是治国。文化的“本”,就是沉甸甸的历史。可现在的文化建设,总想着走捷径:不谈秦汉的统一如何塑造民族认同,只敢展示兵马俑的威严;不提明清的兴衰如何映照制度得失,只愿渲染故宫的金碧辉煌。把历史切割成零碎的“知识点”,再拼凑成迎合当下的“美好叙事”,这哪里是传承?分明是用形式主义的胶水,把历史的碎片粘成了自欺欺人的盆景。

更危险的是,当文化与历史割裂,虚无主义便会乘虚而入。有人借“重构传统”之名歪曲史实,用“审美多元”为借口消解经典,甚至把汉服背后的等级制度、封建礼教包装成“浪漫情怀”。这种“去历史化”的文化,就像没有地基的高楼,看着花哨,一阵风就能吹垮。

忘记历史的“传承”,是对文明的最大背叛

我们总说“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传承”二字,先有“传”才有“承”。“传”的是历史的真实,是刀光剑影里的挣扎,是天灾人祸中的坚守,是柴米油盐里的智慧;“承”的是从真实历史中生长出的理解,是对古人处境的共情,是对文明韧性的认同。

可现在的“传承者”们,偏要把历史这棵大树的根须刨出来,只留下开着假花的枝干。他们讲汉服时只说“好看”,却回避古代百姓终其一生未必能穿一次绸缎的现实;他们读“朱门酒肉臭”时只夸“对仗工整”,却不愿提及那句诗背后的饥寒与愤怒。这种“选择性传承”,说到底是对历史的背叛——背叛了那些在史书角落里沉默的大多数,也背叛了文化本该有的温度与深度。

让历史自己说话,才是最好的“中国故事”

真正的文化建设,该有直面历史的勇气。不必为了“正能量”刻意美化,也不必为了“博眼球”肆意解构。秦汉的雄强与严苛并存,唐宋的开放与保守共生,明清的辉煌与困顿交织——这才是真实的历史,是文化生长的土壤。

当我们能坦然讲述汉服在不同朝代的形制变迁,关联着纺织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等级的演变;当我们能读懂《诗经》里的“蒹葭苍苍”,不仅是爱情的隐喻,更是先民对自然的敬畏;当我们能理解“中国风”不该只有宫商角徵羽的拼贴,更该有“先天下之忧”的胸怀——这时的文化,才真正有了生命力。

毕竟,能打动世界的从来不是精致的皮囊。是历史褶皱里的真实,是文明长河中的坚韧,是那些穿过千年时光依然能与我们对话的灵魂。舍此,再华丽的“文化表演”,终究只是一场自说自话的空谈。

来源:采风团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