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总是不断重演,从董小姐事件看特权阶层的“吃相”

繁体

最近董小姐事件沸沸扬扬,笔者每天在休息时间被迫吃瓜,于是从历史上特权阶层对公共资源垄断、学术体系中的裙带关系、以及权力寻租导致制度异化等典型现象,来看看这一事件。

首先,这个事件的底层逻辑与封建科举舞弊、近现代学术腐败、官僚体系特权化等历史轨迹是一脉相通、深层呼应的。

自古以来,特权阶层对公共资源的垄断的现象比比皆是:

1. 封建科举的“关节”现象

清代科举中,权贵通过“银票换顶子”“递条子”等方式干预录取,形成“关节”产业链。如咸丰年间“戊午科场案”,考生罗鸿祀通过贿赂考官柏葰,以文理荒谬之卷高中举人,最终引发东阁大学士柏葰被斩首的科场大狱。

董小姐通过家族资源绕过协和“4+4”项目招生条件,与科举“关节”异曲同工,均以特权破坏规则公平性。

2. 民国“学阀”垄断学术资源

20世纪30年代,傅斯年曾批评“学阀”把持教育界,如中央研究院蔡元培去世后,胡适、傅斯年等围绕院长之位明争暗斗,学术机构沦为派系博弈场。

董小姐导师、推荐人(如骨科泰斗某院士、协和教授李某)因利益关联为其学术背书,则与学阀通过师生关系构建学术垄断网络的行为异曲同工。

其次,这个事件只是“”权力对规则的侵蚀”的缩影,背后隐藏的是巨大的社会发展根基被动摇的隐患。

1. 晚清官僚体系的“捐纳”制度

清代“捐纳”制度下,富人可通过捐资直接获得官职,导致官员素质参差不齐。如嘉庆年间,捐纳出身的官员占比达60%,严重影响行政效率。

董小姐以非医学背景进入协和,且缩短规培期(由3年减至1年),则与“捐纳”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取公共资源的现象一致,均反映制度被特权解构。

2. 苏联计划经济时期的“近亲繁殖”

苏联时期,科研机构内部“近亲繁殖”严重,如莫斯科大学物理系教授多为本校毕业生留任,导致学术思想僵化。

董小姐家庭成员与其学术路径存在利益关联,则与苏联学术体系中的“学术世袭”现象类似,均反映权力对学术独立的干预。

最后,这样的事件造成公众信任和动荡危机,特权对公共秩序的破坏、对老百姓的伤害显而易见,带来民愤难平、斗志消减等不良影响。

1. 明代“传奉官”制度引发士林不满

明宪宗朱见深首创“传奉官”制度,绕过吏部直接任命官员,导致朝野哗然。如道士李孜省因谄媚得宠,被直接授予太常寺卿,引发清流抵制。

董小姐通过家族资源获取医学博士学位,且在手术中因情绪问题擅离职守,则与“传奉官”通过非正常途径获取权力并危害公共利益的行为一致,均引发公众对制度公正性的质疑。

2. 法国旧制度下的“官职买卖”

18世纪法国,官职可公开买卖,如巴黎高等法院院长职位标价50万利弗尔,导致司法腐败。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指出,此举加剧社会不公,成为革命导火索。

董小姐家庭背景与其学术、职业晋升存在隐秘交易,则与法国“官职买卖”现象类似,均反映特权阶层通过资源置换侵蚀公共利益。

纵观历史,这类事件的相通之处就是,要么是末代王朝的乱象,要么是加剧了王朝迭代和社会变革。

其实历朝历代权力寻租很平常,走捷径到处都有,不公平随处可见,但是离谱到危害社会,危害百姓的,还是应该0容忍!

试想,当普通人清楚的知道,自己努力一辈子永远都是牛马,社会上大部分都是普通人的人,还有谁会有动力努力?

如果占尽优质资源的人,不为社会谋发展,而是只想成为人上人乱来,社会何以进步?

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看到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纵容孩子随便为他人生孩子,或者是任由孩子自轻自贱的任性发展,所能理解的,就是父母给孩子的关爱也没有多高级,要不然就是中国的一些权贵家庭的价值观,是认为女孩子可以这样成长,就像古代有许多富贵家庭将自己的孩子送给更高的权贵当“小妾”,谋求家族、自身的发展,以及认为这样对孩子本身也不是一件坏事…

寻求幸福,寻求更好的发展,都是人之常情,但是危害大部分人的利益,吃相太难看,无视制度,理应严惩!

来源:沐语行远

1
0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名著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