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官场,我们总愿联想“清正廉明”的理想图景。

可是,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里,却有一股“铜臭”始终缠绕着乌纱帽,那便是“卖官鬻爵”。

这种把朝廷官职当商品叫卖的荒唐事,从战国时便有端倪,到后来愈演愈烈,

不仅逼死了清廉之士,更拖垮了一个又一个曾经繁华的王朝。

最早点破“官职可买卖”本质的,是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

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当时的君臣关系不过是“主卖官爵,臣卖智力”。

君主把官职当筹码,臣子用才智换职位,虽未明说“花钱买官”,却已道破权力与利益的交易内核。

可真正把“卖官”做成明码标价生意的,还要数东汉灵帝刘宏。

这位皇帝在位时,全然没把治国放在心上,反倒把朝堂变成了“拍卖行”。

他让亲信小人当“中介”,把大小官职都标上了价码:

关内侯这样的爵位,起价就达500万钱;

人口多、土地肥的大郡,郡守一职更是卖到3000万钱,

其他官职也都“看货论价”,官位越高、油水越足,价格就越贵。

到了中平二年(185年),灵帝更变本加厉,派人去全国各地向官员“索贿”,美其名曰“助军钱”“修宫钱”。

新任命的刺史、茂才、孝廉,要是不掏这笔钱,就算有才干也走马上任不了。

当时有个叫司马直的官员,刚被任命为钜鹿太守。

他素来以清廉闻名,朝廷“体恤”他,特意给官职减了300万钱。

可司马直拿到任命书时,却只觉得心头发凉,长叹一声:

“我本是百姓的父母官,如今却要搜刮百姓的钱财来满足朝廷的要求,这我做不到啊!”

他想称病辞职,可朝廷不准;

无奈之下,他只能收拾行囊赴任,

走到孟津时,实在忍无可忍,写下一封痛陈“卖官之祸”的奏疏,随后便服毒自尽了。

司马直的死,没能唤醒昏庸的灵帝。

这一年,关内侯的价码直接涨到了5000万钱,比四年前翻了整整十倍。

官价越涨,官场越乱,百姓越苦。

官员们花大价钱买官,上任后自然要变本加厉地搜刮百姓“回本”,民间怨声载道,叛乱四起。

就在官价暴涨的同时,东汉王朝也一步步走向了覆灭的深渊,没过多久便分崩离析。

按说“昏君出弊政”是常理,可即便在武则天这样有作为的统治者时期,官场买卖的乱象也没绝迹,甚至闹出了荒唐至极的笑话。

武则天晚年宠信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这两人仗着皇帝的偏爱,相互攀比奢华,连他们的弟弟张昌仪也跟着狐假虎威。

当时张昌仪任洛阳令,只要有人送礼求官,他几乎是有求必应。

圣历三年(700年)的一个早朝,有个姓薛的人想要求官,特意拦住了张昌仪的马,递上50两黄金和一份自己的简历。

张昌仪收了黄金,转手就把简历交给了吏部侍郎张锡,让他给安排个职位。

可过了几天,张锡不小心把这份简历弄丢了,急得满头大汗,只能硬着头皮去问张昌仪:“大人,上次您托我安排的那个求官的人,到底是谁啊?”

这话一出口,张昌仪当场就火了,指着张锡的鼻子痛骂:“你真是不懂事!我哪还记得那么多?只记得是个姓薛的给了我黄金!”

张锡吓得魂都快没了,生怕得罪张昌仪,回去后赶紧翻查吏部档案,把所有姓薛的人都找了出来。

足足60多个,不管有没有真才实学,全给安排了官职。

这场“因丢了简历,就给一姓人做官”的荒唐事,把当时官场的混乱暴露无遗。

而仅仅5年后,张氏兄弟便在政变中被杀,武则天被迫退位,她一手建立的大周王朝,也随着这场权力闹剧走向了终结。

到了唐中宗时期,卖官鬻爵的乱象更是变本加厉,连皇室公主都掺和了进来。

中宗的女儿安乐公主,仗着父亲的宠爱,简直把“卖官”当成了自家生意。

她经常自己伪造皇帝的诏书,把想安排的官员名单提前写好,然后用手捂着诏书内容,只留出签名的空白处,找中宗签字。

按理说,伪造诏书是杀头的大罪,可中宗作为皇帝和父亲,不仅不批评阻止,还笑眯眯地提笔签字,全然不顾朝堂规矩。

就这样,靠着安乐公主的“运作”,一大批没本事、没资历的人当上了官,

当时人们把这些靠花钱、走关系当上的官称为“斜封官”,

因为他们的任命诏书是斜着封的,和正规任命的官员不一样。

仅仅两年时间,“斜封官”的数量就多到惊人,

后来吏部员外郎李朝隐奉命核查,一查就揭穿了1400多个“斜封官”。

消息传开后,朝野上下一片哗然,人们都知道朝廷已经腐朽到了根子里。

回头看中国古代的“买卖官场”,从东汉灵帝的明码标价,到张氏兄弟的荒唐授官,再到安乐公主的伪造诏书,本质上都是权力被金钱和欲望吞噬的结果。

官员们为了乌纱帽,不惜掏空腰包;

掌权者为了私利,不惜破坏规矩;

而最终承受苦果的,是天下百姓,是摇摇欲坠的王朝。

那些曾经奢华的王朝,总以为靠卖官能填满国库、稳住权力,

却不知铜臭一旦染了乌纱帽,丢的不仅是官员的操守,更是百姓的信任、王朝的根基。

千百年过去,那些铜臭熏天的交易早已湮没在历史尘埃里,

但“为官者当清廉”的道理,却始终清晰。

毕竟,官场不是生意场,乌纱帽承载的是责任,而非利益;

一旦把官职当成商品,再繁华的王朝,也终会走进自己挖好的墓场。

来源:我的半亩书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