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坐落于亚洲腹地,北界俄罗斯,南邻中国。按理说,作为毗邻之国,在中国提供的保护与贸易支持的助力下,外蒙古应对中国抱有感激之情。然而,事实却非如此。
在B站上,有一位名为“乌鸦校尉”的知名UP主,他屡次提出“外蒙古存在反华情绪”的警告,提醒国人切勿对外蒙古的民意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当今的蒙古人究竟如何看待中国?这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的历史渊源。
外蒙对清朝的积怨
追溯蒙古人对中国人不满的源头,清朝难辞其咎。据史料记载,蒙古在满族统一天下的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但清朝政权稳固后,却背弃了当初对蒙古的许诺,令蒙古贵族深感不满。更有甚者,清朝为巩固自身统治,对蒙古实施了严密的控制与分化策略。
表面上,清朝宣扬“满蒙一家”,通过联姻等方式加强联系。但实际上,却通过设立众多旗县,将蒙古部落切割成无数小块,旗县数量在巅峰时期竟达200多个,从而大大削弱了蒙古部落的力量。
同时,清朝为限制蒙古的军事发展与人口增长,在蒙古部落中大力推广喇嘛教,并规定喇嘛教徒不得从事社会劳动,不准娶妻生子。这一政策不仅束缚了蒙古的发展,还从根本上影响了蒙古的人口结构,导致时至今日,蒙古的发展仍相对滞后。
外蒙古的“独立”之路
由于上述原因,外蒙古人对清朝统治时期怀有深深的怨恨。这种情绪不仅在其影视作品中有所体现,更为后来的独立埋下了伏笔。外蒙古地区自古以来便是游牧民族的聚居地,历史上曾经历过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统治。
清朝时期,外蒙古被纳入清朝版图,成为重要的边疆地区。然而,清朝的诸多做法却违背了蒙古人的意愿,使得蒙古人对清朝心生不满。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统治迅速崩溃,外蒙古瞅准时机,开始寻求独立。当年12月,外蒙古宣布脱离清朝独立,成立“大蒙古国”,但其独立地位并未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1915年,《中俄蒙协约》签订后,外蒙古被迫接受中国的“特别保护权”,其独立地位受到限制。1919年,北洋政府试图恢复对外蒙古的统治,但因国内军阀混战而无力维持长期控制。1921年,在苏联的支持下,外蒙古推翻了亲中国的政权,建立了蒙古人民共和国。1924年,蒙古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并成为世界上首个社会主义国家。1945年,苏联、美国和英国在雅尔塔会议上达成协议,同意外蒙古保持现状。1946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多重压力下,不得不承认外蒙古独立,其独立地位至此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承认。
然而,独立后的蒙古国却发现,苏联俨然成为了第二个清政府。苏联不仅未兑现援助蒙古国发展工业的承诺,还肆意掠夺外蒙古的资源。当时的中国正陷于内部矛盾之中,即便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也是一穷二白,外蒙古无法依靠中国,只能委曲求全地向苏联靠拢。因此,中蒙关系随着中国与苏联关系的好坏而波动。中苏关系友好时,中蒙关系也融洽;中苏关系交恶时,中蒙关系也趋于紧张。归根结底,外蒙古得看苏联的脸色行事。
当时的外蒙古虽为独立国家,但深受苏联渗透和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蒙古独立后,苏联为更好地“管理”蒙古国,要求蒙古人放弃原本使用的成吉思汗时期所创的回鹘蒙古文,而采用与俄文有联系的“西里尔”文字进行交流和书写。因此,如今许多外蒙古人已不会书写传统的回鹘蒙文。
外蒙偏见的成因
其二,在苏联的“控制”下,蒙古国内的所有广播和报纸媒体都必须按照苏联的意愿进行传播。中苏关系交恶后,苏联为拉拢外蒙古民心,频繁进行反华宣传,导致苏联解体前出生的外蒙古人对中国怀有极深的敌意。
诸多历史因素致使外蒙古人在看待中国时偏见颇深,因此他们对中国人也难以产生好感。除了历史原因,如今外蒙古人对中国的不喜还有以下几个因素:
“羡慕嫉妒恨”的心理作祟
苏联解体前,蒙古国曾是经济互助合作委员会(经互会)的重要成员,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其人均GDP一度达到部分欧洲国家水平,经济状况颇为可观。然而,随着苏联解体、经互会体系崩溃,蒙古国经济陷入困境,人均GDP跌出世界前一百名。与此同时,他们曾经看不起的中国在改革开放后经济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这种巨大的经济落差让部分外蒙古人难以接受,尤其是那些自幼接受反华宣传的民众,心理落差更是进一步加剧。
民族主义与错误史观的影响
冷战结束后,蒙古国政府大力推行民族主义,提出“大蒙古史观”,将匈奴、鲜卑、柔然、辽等古代民族统统归为蒙古族先祖。这一观点自然形成了草原民族与中原对立的局面,在蒙古人的心中筑起了一道对华屏障。
文化与身份认同的矛盾
外蒙古独立后,其文化逐渐向俄罗斯靠拢,甚至废除了传统蒙古文。而中国境内的内蒙古自治区不仅保留了传统蒙古文,还因中国的快速发展,生活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远超外蒙古。这种文化与身份认同上的差异让部分外蒙古人对内蒙古人产生嫉妒心理,进而将这种情绪延伸到对中国的偏见上。
外部舆论的误导
西方媒体长期以来对中国的偏见性报道和抹黑行为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蒙古民众对中国的认知。这些不实信息与偏见被部分外蒙古人接受后,进一步加剧了他们对中国的误解和偏见。
尽管如此,在国家层面上,中蒙关系一直保持着合作态势。近年来,两国关系在高层引领下保持稳健发展,双方确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致力于构建中蒙命运共同体。蒙古国坚定奉行一个中国政策,在台湾、涉藏、涉疆、涉港等问题上支持中方立场。同时,在经贸合作方面,中国是蒙古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国。2023年,中蒙双边贸易额达到165.9亿美元,同比增长35.8%。
当前,中蒙关系正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双方将继续深化“一带一路”倡议与蒙古国“草原之路”倡议的对接,推动经贸、能源、环保等领域的合作,并加强民间交流与文化互鉴。
来源:观史一刻
本页面二维码
© 版权声明:
本站资讯仅用作展示网友查阅,旨在传播网络正能量及优秀中华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权请 联系我们 予以删除处理。
其他事宜可 在线留言 ,无需注册且留言内容不在前台显示。
了解本站及如何分享收藏内容请至 关于我们。谢谢您的支持和分享。
猜您会读:
-
2007年11月,《青年时报》刊登过一篇采访,图中这位老人名叫俞金生,痴迷于搜集杨乃武与小白菜的所有资料。据该报称,其中就有一张记录130多年前“杨乃武与小白菜”冤案现场的...
- 1979年的某个日子,中央特科昔日的第一科科长洪扬生,踏进了顾顺章独女顾利群的家门。见到顾利群,洪扬生眼眶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由于保密原则,他对于当年那桩震惊一时...
- 今年一月,56岁的农民王有志打赢了人生中第一场官司。据湖南省长沙市芙蓉区人民法院的一审判决书,被告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以下简称湘雅二院)应依法赔偿王有志因诊疗行为产...
-
货郎,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承担着,商品流通的重要职责,堪称行走的超市,那么这个人形超市都卖点啥呢?01玩具首先是小孩最喜欢的玩具武器,从左到右分别是锤、斧...
-
白狄建立的神秘中山国到底有多强?为何拥抱中原文明200余年?
转自华舆中山国,是春秋战国历史上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诸侯国。战国时期,“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中山国即是战国十二强之一,而且是其中唯一一个由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 -
转自历史大学堂岳飞,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被后人万分敬仰的民族英雄。千百年来,岳飞和岳家军将士反抗侵略的事迹通过小说和评书等艺术形式被无...
-
2004年,大学生马加爵连杀4位同窗独放过1人,被枪毙后父亲觉得丢脸拒领骨灰
就因为一次打牌吵架,我决定了走上这条路。现在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看,这是多么荒谬,多么无知啊!这是多么地悲哀,多么地残酷啊!(马加爵遗书)“317寝室怎么这么臭。”“... -
癸卯初冬,我和先生一起参访了桂林一私塾学堂,其堂主是国内宣传“地平论”的先行者,先生两年前初接触其文时并不太信,这次与作者本人当面交流后,觉确实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
- 佛教兴起于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印度,公元前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几乎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给中国文明增添了新的活力,促其发展,助其成长。01小努力,大满足佛教也是宗...
-
关羽身长九尺,放到如今有多高?1976年,广西出土的汉尺揭开答案
关羽,一个在我国家喻户晓的名字。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被塑造成了一个忠义仁勇的武将形象,因此被尊称为“武圣”。而关于他的外形,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