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李白就像大唐诗坛中那颗最璀璨的明星,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年少便志向远大,诗酒趁年华,仗剑走天涯。他的诗风豪迈奔放,飘逸潇洒,令人回味无穷。从豪情万丈到壮志未酬,从被赏识到被流放,李白的人生都经历了怎样的大起大落?

公元701年2月28日,李白出生在一个商人之家。传说李母梦见太白金星入怀而生下李白,因而字“太白”。关于李白的身世记载存在多种版本,但都没有提及他与太白金星的关联。大概是因为李白诗文成就太高,所以后世给他的出生渡上了一层“太白金星转世”的光环。传说李白是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然而此说法未得到证实。

李白五岁那年,他的父亲李客带领全家迁到四川省江油县定居。李白在《与韩荆州书》写道:“我本是陇西平民,流落至楚汉之地”,自言祖籍陇西成纪人。关于李白的家乡,至今存在多种说法,一说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绵阳市江油市青莲镇),一说陇西成纪(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一说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其中,四川绵阳的认可度比较高。

十五岁时,李白聪敏绝伦,博览群书,是远近闻名的天才少年。年轻的李白很早便展现出卓越的文学才华,写下多首古诗作品,如《初月》《雨后望月》《大猎》等,得到一些社会名流的推崇。他曾自述“十五好剑术”,据说是剑圣裴旻的徒弟,史料记载李白剑术十分高超。他常以剑为伴,怀揣着侠义之心,渴望有一日能够行侠仗义,扬名天下。

十八岁时,李白隐居在四川江油的大匡山(又名戴天山)上。他酷爱读书,尤其对道家经典《老子》《庄子》以及隐士文化充满向往。据说他总是效仿庄子的隐士精神,希望能够“与天地精神相往来”。因此,他常常去拜访一些道士、隐士,寻仙问道。在李白《寻雍尊师隐居》诗中,便是写他去寻访一位姓雍的道师。诗人穿过雾隐云横的丹岩翠壁,斜靠在长藤古树之上,一览众山景色,倾听流泉欢歌。与雍尊师高谈阔论,甚是痛快,不觉已是黄昏,只好下山归家。

寻雍尊师隐居

唐·李白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

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

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在戴天山上隐居的时候,李白居住在山上的大明寺里。古寺清幽,禅房静谧,晨钟暮鼓,梵音缭绕。在这里,李白与深山老林为伴,与清风明月为友。有一天,李白去拜访一位道士,碰巧那位道士不在道观中。李白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一边欣赏着山中的美景,一边等待道士归来。可惜,他已经倚靠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唐·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在唐代,人们被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其中士(当官)地位最高,商(商人)地位最低。在等级分明的背景下,唐朝法律规定“工商之家不得预予士”。意思是:商人家庭不能参加科举考试。李客是个商人,李白作为商人之子,尽管才华横溢,却无法参加科举考试。无奈之下,李白只好另寻出路。

公元724年,24岁的李白决定离开家乡,踏上远游之路,去实现自己的抱负和理想。刚开始时,李白游览的范围只限于四川省内。他先是去了四川的峨眉山、成都、江油、三台、剑阁、平武等地,这些经历使李白增长了不少阅历与见识。后来,李白乘船东下至渝州(今重庆市)。

秋天的夜晚,李白乘船出发,离开清溪直奔三峡。这位年青人乍离乡土,对故乡故人不免恋恋不舍。月夜舟中,李白思绪万千,写下了这首《峨眉山月歌》。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李白在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通过山月和江水描绘出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意境清朗秀美,充分表现了青年李白的文学天赋。

峨眉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离开家乡后,李白干谒了一些地方官吏,希望能得到他们的推荐,从而拥有进入仕途的机会。“干谒”是古代的一种自荐方式,有才华的年轻人将自己的诗文作品献给有一定权力地位的官吏,希望得到对方的赏识,把自己推荐给皇帝。因为出身问题,李白缺乏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这条路。所以,“干谒”成了他进入仕途的唯一方式。

在渝州,李白干谒了唐代书法家、文学家李邕。李邕曾任渝州刺史,类似于今天的省长。李白才气过人,个性张扬,不拘俗礼,与李邕的低调内敛、成熟稳重甚是不合。一番高谈阔论,李白锋芒毕露,“我很优秀,你不推荐我是你的损失”。李邕深感不悦,觉得这个年轻人太狂了。李白也不甘示弱,在临别时,写了一首诗“吐槽”李邕。在诗中,李白将自己比作大鹏,劝谏李邕不要看轻自己年少,将来可是要“扶摇直上九万里”的。

上李邕

唐·李白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公元725年,25岁的李白离开四川,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这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蜀,过渝州,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李白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山两岸的崇山峻岭,随着船的行进,眼前的景色逐渐变换,当船驶过荆门一带,视野豁然开朗,平原旷野映入眼帘。李白心胸开阔,心有不舍,写下这首《渡荆门送别》。

渡荆门送别

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李白乘船前往江东,经过当涂县(今属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途中行至天门山。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两山隔江对峙,形同天设的门户,“天门”由此得名。他初次见到天门山,大受震撼,写下《望天门山》。诗中用了六个动词“断、开、流、回、出、来”,山水景物呈现出跃跃欲出的动态,描绘了天门山一带的雄奇阔远。

千古风流人物||李白:游山玩水,求仙问道,对酒当歌,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望天门山

唐·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悦读古诗词

,赞25

游至江西,李白兴奋不已,登上庐山游览。在庐山西北,有一座山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这便是大名鼎鼎的香炉峰。那天,阳光照射下的香炉峰,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巍巍青山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接着,诗人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发现它就像一条白带挂在山峰上。于是,便有了千古名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悦读古诗词

,赞13

公元726年春天,李白来到了江苏扬州。他很喜欢扬州,直到冬天才离开。他爽朗大方,呼朋引伴,每日饮酒作乐,豪掷30万金。当年秋天,李白病倒了。9月15日晚,秋凉如水,李白卧在榻上,他抬头仰望一轮明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

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悦读古诗词

,赞12

冬天,李白离开扬州,北游汝州(今河南省临汝县),至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县)。公元727年,他在安陆寿山定居下来。在朋友的撮合下,李白与故相许圉师的孙女成亲。许圉师是唐高宗时的宰相。这一年,李白27岁,这是他的第一段婚姻。婚后,许氏生下一子一女。

大唐盛世,文化繁荣,佛教盛行,各地名山古寺众多,吸引着文人墨客前往游览、参禅悟道、吟诗作赋。在这样的时代风气影响下,李白为了逃离尘世喧嚣,来到湖北省黄梅县蔡山峰游览。夜色降临,李白只好住在山顶上的江心寺(现改名蔡山寺)。半夜,李白在寺中赏月,卧听星辰低语。古刹高耸入云,寺中楼宇高耸,夜空星汉灿烂,李白觉得自己仿佛伸手就能摘下星辰。

夜宿山寺

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悦读古诗词

,赞31

寓居安陆期间,李白结识了孟浩然。两人志同道合,很快成了挚友。李白曾在诗中《赠孟浩然》表达对孟浩然的欣赏“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公元730年3月,暮春时节,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扬州古称),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区)见面。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前往扬州,李白亲自送到江边。送别时,李白写下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公元730年春夏之交,李白第一次进长安。他住在终南山上,做起了志在为官的隐士。唐玄宗的同母胞妹玉真公主喜欢诗词文化,热衷结交文人。于是李白想通过玉真公主的举荐,谋取一官半职。但是他等了一年多,却连玉真公主的面都没见上。李白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甚至自暴自弃,终日与长安市井之徒交往。第二年初夏,李白离开长安,经过开封(今河南省开封市),到达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县)。初秋,他在好友元丹丘的山居住了一段时间。暮秋,李白滞留在洛阳。长期的漂泊,李白心灰意冷,遂生隐居之意。

公元732年岁未,李白回到安陆的家中。官场上的烦恼,李白不愿再想太多。第二年,李白带全家在安陆白兆山上的桃花岩处隐居。期间,李白勤开山田,每日以耕种、读书为乐。某天,一位农民上山,看到李白,好奇地问他:你为何隐居在碧山呢?李白笑而不答,写下著名诗篇《山中问答》。有人问我,为何隐居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里却一片坦然。桃花被风吹落,随溪水漂流去。此处别有一番天地,仿佛置身人间仙境。

山中问答

唐·李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在山上隐居了一段时间后,李白下山回到安陆的家中。某个春天的夜晚,李白与堂弟们在桃花园中饮酒赋诗。当时正值春暖花开之时,万物复苏,充满生机,李白十分开心,还写了一篇序文。全文描绘了桃花盛开的美丽景象,李白与堂弟们开怀痛饮、高谈阔论。这种天伦之乐,是李白人生中难得的美好时光。“浮生若梦,为欢几何?”表现出李白对人生短暂、欢乐难得的感慨,以及对珍惜当下、享受生活的态度。

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唐·李白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天地是万物的旅舍,光阴是古往今来的过客。生死之差,就好比梦与醒的不同,变幻无常,不可深究。我们一生中得到的欢乐,又能有多少呢?古人夜间拿着火炬游玩,实在是有道理啊。况且温暖的春天,美丽的景色使我们留恋忘返。我和兄弟们相聚在桃李芬芳的花园中,畅聊一些快乐的往事。

弟弟们英俊潇洒,都有像谢惠连那样的才情,而我作诗吟诵,却惭愧不如谢灵运。清雅的赏玩不曾停止,高谈阔论又转向清言雅语。我们摆开筵席,欣赏名花,快速地传递着酒杯,醉倒在月光中。没有好诗,怎能抒发高雅的情怀?倘若有人作诗不成,就要按照当年石崇在金谷园宴客赋诗的先例,谁咏不出诗来,就罚酒三杯。

公元734年春天,李白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李白在客栈里读书。突然,远处传来凄清婉转的笛声。李白打开窗,倚窗而立,他望着夜空一轮明月,听着远处的笛声,陷入了沉思。笛声吹奏的曲子叫《折杨州》,汉乐府古曲,抒发离别行旅之苦。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喜欢从路边折一枝杨柳相送。春天的夜晚,听着这样一支饱含离愁别绪的曲子,怎能让李白不起思乡之情呢?于是,他情不自禁吟出了这首七绝《春夜洛城闻笛》。

春夜洛城闻笛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在长安求官整整两年一无所获,在离开长安的途中,他在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认识了当时宰相崔日用之子崔宗之。崔宗之才华横溢,尤爱饮酒。两人因诗酒相识,相见恨晚,后结伴而游。公元734年,李白送崔宗之回洛阳,再次途经南阳,两人各奔前程。李白写下《送友人》一诗,赠送给崔宗之,表达不舍惜别之情。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公元735年冬天,玄宗狩猎,正好李白也在西游,乘机献上《大猎赋》,希望能得到玄宗的赏识。这篇赋通过描绘帝王狩猎的恢弘场景,以“大道匡君,示物周博”为宗旨,既颂扬盛唐疆域辽阔、武功显赫,又融入道教玄理与仁德治国的理念。赋作以“园池遐荒,殚穷六合”展现大唐气象,既呼应玄宗崇道之风,又暗含节制奢靡、体恤民生的谏言。可惜,这次李白仍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青睐。

在长安滞留之际,好友王炎将要前往蜀地任职,李白为其送行之时,写下这首《蜀道难》,规劝王炎不要羁留蜀地,早日回归长安,避免遭到小人的妒忌与祸害。李白借此诗描绘蜀道的艰险,一方面是提醒好友路途的艰难,另一方面也抒发自己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遇到的重重困难和内心的愤懑。

蜀道难

唐·李白

噫吁嚱,危乎高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公元740年,李白结束长安之行后,移居东鲁(今山东省)。当时,正值大唐盛世,社会安定繁荣,人们生活富足。在东鲁兰陵(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李白喝着美酒,享受着舒适的生活。对于李白来说,兰陵是异乡,他是客人。然而,李白洒脱、乐观、自在、活在当下。他认为只要有美酒,有朋友,哪管它家乡异乡呢?

客中作

唐·李白

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

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

公元742年,已经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异常兴奋,满以为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到南陵(今属安徽)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南陵别儿童入京》。这是李白第二次进长安。12年前,初入长安的李白求仕无门,留下了“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的慨叹。这一次,李白得到了唐玄宗的厚待,“供奉翰林,随时待诏”。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进长安后结识了卫尉张卿,并通过他向玉真公主献上诗作,最后两句说“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此句祝玉真公主入道成仙。公主读后,十分高兴,对李白赏识有加。由此,他一步步地接近了统治阶级的上层。李白去紫极宫,在那里认识了著名诗人贺知章。他立刻上前拜见,并呈上袖中的诗本,贺知章颇为欣赏《蜀道难》和《乌栖曲》。李白瑰丽的诗歌和潇洒出尘的风采令贺知章惊异万分,还说:“公非人世之人,可不是太白星精耶?”贺知章称他为“谪仙人”。

由于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交口称赞,玄宗看了李白的诗文作品,对其十分仰慕,便召李白进宫。李白进宫朝见那天,玄宗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于前,亲手调羹”。玄宗问到一些当世事务,李白凭半生饱学及长期对社会的观察,胸有成竹,对答如流。玄宗大为赞赏,随即令李白供奉翰林。玄宗每有宴请或郊游,必命李白侍从。后人戏称这个职位是古代编外的文职,专门为皇帝写一些歌功颂德的诗文。

春天,大明宫中,沉香亭上,唐玄宗与杨贵妃一起观赏兴庆池中的牡丹花。“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玄宗心情愉悦,命李白作诗。李白写《清平调三首》,其中第一首最著名。彩云羡慕她的衣裳,牡丹羡慕她的容貌。诗中以牡丹花比喻杨贵妃的美艳,描画其衣裳之华美、容颜之娇艳,又不露痕迹地将她比作天女下凡。

清平调·其一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受到玄宗如此的宠信,同僚不胜艳羡,但也有人因此而产生了嫉恨之心。此时,他深刻体会到官场的复杂与黑暗,不免产生了厌倦感。一天夜里,李白独自在院中饮酒。他孤独寂寞,望着天空一轮明月,诗兴大发,写下《月下独酌》三首。其中“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一句堪称神来之笔。

月下独酌·其一

唐·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一天晚上,李白在好友贾淳的家中饮酒。期间,贾淳邀请李白作诗。李白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他由酒写到月,又从月回到酒,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李白旷达的胸襟和潇洒的性格,在这首诗中一览无遗。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唐·李白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李白对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渐厌倦,终日饮酒,意志消沉,还与贺知章等人结“酒中八仙人”之游。杜甫曾作诗《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李白饮酒一斗,即可赋诗百篇,他在长安街上的酒肆饮酒,常常醉死在酒家里。皇帝在湖中举行宴会,召他写诗作序,他却因酒醉不肯上船,自称是酒中之仙。狂傲不羁的李白,此时已经得罪了皇帝。

最猖狂的一次,李白喝醉酒了,皇帝命令他起草诏书。他竟让高力士为他脱靴,让杨国忠为他磨墨。高力士是唐玄宗最宠信的太监,杨国忠更是宠妃杨贵妃的哥哥。权贵们痛恨他的傲慢无礼,在皇帝耳边说尽坏话。渐渐地,皇帝便疏远李白。两年后,李白被“赐金放还”。皇帝赏赐丰厚的金银珠宝后,李白变相被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行路难》。

行路难·其一

唐·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再次离开长安,返回东鲁(在今山东)家园,之后再度踏上漫游的旅途。在他即将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时,他做了一场十分奇异的梦。在梦境里,他游历了天姥山(今浙江绍兴)。醒来后,李白提笔将梦境以诗歌的形式记录下来,这便是经典诗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这是一首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和深刻哲理思考的诗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人一吐沉郁之气,表达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贵人格,以及对自由的向往,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

唐·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公元744年夏天,李白到了东都洛阳。著名诗人杜甫这时也居住在洛阳,对于李白的名声他早已有耳闻。听说李白也在洛阳,杜甫兴奋不已,便登门拜访。33岁的杜甫与44岁的李白,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诗人见面了。此时,李白已名扬天下,而杜甫风华正茂,却困守洛城。两人惺惺相惜,灵魂共鸣,建立了深厚的友情。在洛阳时,他们约好下次在梁宋(今开封、商丘一带)会面,一起访道求仙。

初秋,李白和杜甫如约到了梁宋。两人在此抒怀遣兴,借古评今。在梁宋,他们还遇到了诗人高适,高适此时也还没有官职。然而,三人各有大志,理想相同,畅游甚欢,评文论诗,纵谈天下大势,忧国忧民。这时的李白和杜甫都正值壮年,此次两人在诗歌创作上的才艺切磋对他们今后产生了深远影响。

秋末初冬,李白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一带)紫极宫请道士高天师如贵授道箓,从此他算是正式履行了道教仪式,成为一名真正的道士,取号“青莲居士”。其后李白又赴山东德州安陵县,遇见这一带善写符箓的盖还,为他造了真箓。李白的一生充满了对道家追求自由、超脱世俗、崇尚自然与个性解放的精神向往。此次的求仙访道,李白得到了完满的结果。

唐代游侠之风颇为盛行,尚任侠的少年都希望干一番大事业,美名传天下。李白深受影响,在齐州时,写下了“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侠客行》虽然礼赞侠客精神,由于李白尚任侠,所以此诗也是诗人的自我写照。李白的豪情壮志在诗中表现无遗。

侠客行

唐·李白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闲过信陵饮,脱剑膝前横。

将炙啖朱亥,持觞劝侯嬴。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眼花耳热后,意气素霓生。

救赵挥金槌,邯郸先震惊。

千秋二壮士,烜赫大梁城。

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

谁能书阁下,白首太玄经。

公元749年暮春时节,王昌龄从江宁丞被贬为龙标县尉。史书记载,王昌龄此次被贬官是因为“不护细行”,不是什么严重问题,只是因为生活上不拘小节。大概率是小人诬告。李白在扬州听到王昌龄被贬的不幸遭遇以后,十分同情,写下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从远道寄给他,表达自己对王昌龄的关心。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一直崇尚超然世外的隐居生活,与著名隐士元丹丘、岑勋是至交好友。元丹丘经济实力雄厚,在河南嵩山上建造了“颍阳山居”。三人常常在这里狂吟豪饮,高谈阔论。席间李白频频向元、岑两人劝酒。当时,李白正值仕途遇挫之际,所以借酒兴诗,写下千古名篇《将进酒》。标题的意思为“劝酒歌”,李白“借题发挥”,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

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公元753年秋天,李白来到安徽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族叔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宣州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曾多次登临,并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本诗是作者在宣州谢朓楼上的饯别之作。诗人感怀万千,既满怀豪情逸兴,又掩抑不住郁闷和愁绪。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唐·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都,谢灵运、谢眺等名人都曾在这里做过太守。公元753年,距离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经整整十年了。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的辛酸,他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深秋时节,李白登上宣州的敬亭山。鸟飞云去之后,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他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凝视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在这个世上,也只有敬亭山愿意陪伴着我了吧?

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安史之乱前夕,李白看出了安䘵山的乱臣之心。于是,他写了一首诗《古朗月行》。萧士赟云:“按此诗借月以引兴。日,君象;月,臣象。盖为安禄山之叛,兆于贵妃而作也。”这句话的意思是,李白想通过这首诗提醒唐玄宗提防使月亮失去光华的癞蛤蟆。“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蟾蜍(癞蛤蟆)指的是安䘵山、史思明和杨国忠之类的奸臣。

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凄怆摧心肝。

公元755年春天,汪伦听说大诗人李白旅居南陵叔父李阳冰家,便写信邀请李白到家中做客。信上说:“先生好游乎?此处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处有万家酒店。”李白好饮酒,听说又有美景,欣然应邀而至,却未见信中所言美景。汪伦盛情款待,拿出用桃花潭水酿成的美酒与李白同饮,并笑着告诉李白:“桃花者,十里外潭水名也,并无十里桃花。万家者,开酒店的主人姓万,并非有万家酒店。”

李白听后大笑不止,并不以为被愚弄,反而被汪伦的盛情所感动,适逢春风桃李花开日,群山无处不飞红,加之潭水深碧,清澈晶莹,翠峦倒映,汪伦留李白连住数日,每日以美酒相待。分别时,汪伦赠送李白“名马八匹、官锦十端”。李白乘舟将往万村,走旱路去庐山,汪伦设宴为李白饯行,并拍手踏脚,歌唱民间的《踏歌》相送。李白深受感动,为表感激,作《赠汪伦》诗一首。

赠汪伦

唐·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悦读古诗词

,赞23

公元755年11月,安史之乱爆发。安䘵山带领15万大军起兵范阳,李白与妻子宗氏一道南下避难。公元756年春天,李白与妻子在当涂县避难。夏天,唐玄宗带杨贵妃出逃长安。秋天,唐玄宗与杨贵妃逃往四川避祸。没多久,杨贵妃被杀。政局巨变,已无回天之力。李白只好逃到江西庐山隐居。在庐山的九叠屏,他每天流连山水,寻仙访道,不亦乐乎。匡庐的山水入怀,滋润了李白的心田,令他诗兴大发,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

山中与幽人对酌

唐·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三年,李白为了实现政治理想,投靠永王李璘,做了他的幕僚。公元759年春天,永王与肃宗争夺帝位,结果兵败,李白受到牵连,被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流放途中,经重庆,行至白帝城的时候,因关中遭遇大旱,朝廷宣布大赦。忽然收到赦免的消息,李白惊喜交加,随即乘舟东下江陵。经过长期的辗转流离,59岁的李白终于获得了自由。他随即顺着长江疾驶而下,写下这首《早发白帝城》。

早发白帝城

唐·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悦读古诗词

,赞30

刑满释放、劫后余生,本应尽快回家。为何李白却乘船下江陵?因为他要去见一个人。张镐,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官至宰相。因为“永王谋逆”,李白曾写信给张镐求救。所以,他是李白的救命恩人。两京收复后,飞鸟尽,良弓藏,唐肃宗李亨开始清理有功之臣,把张镐贬至江陵。诗人仍然不甘心,济世安民、建功立业的万丈雄心仍然没有改变。可惜,今非昔比。这次,张镐没能帮助他再次进入官场。

将近两年的时间里,李白居无定所,到处漂泊,穷困潦倒。公元761年,61岁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时任当涂县令的李阳冰得知李白遭遇后,毅然把李白在当涂安置下来,生活上给予多方照顾。第二年,李白病重。弥留之际,李白把生平所有的诗文托付给李阳冰。李阳冰不负重托,把李白诗文整理收藏,使其得以流传后世。

公元762年12月,李白写下《临终歌》后,便与世长辞,享年62岁。

李白的一生,如同一首波澜壮阔的诗篇。而他的死亡,也如同他的诗歌一样,充满了神秘与浪漫色彩。关于李白之死,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总体可以概括为三种死法:其一是醉死,其二是病死,其三是溺死。

《旧唐书》与《新唐书》作为权威正史,都记载李白是病死。晚年的李白,身体状况不佳,长期的漂泊、生活的动荡、压抑的心情,加之酗酒的不良习惯,严重损害了他的身体健康,因病离世还是有着较强的可信度。“李白溺水而亡”见诸民间传说,极富浪漫色彩,说李白在当涂的江上饮酒,因醉跳入水中捉月而溺死,与诗人性格非常吻合。李白的真正死因,成了千古之谜。

李白一生写诗近万首,留存下来的不足十分之一。据现有的诗文记载,李白一生中踏足过206个州县,攀登过80多座大山,游览过60多条江河川溪,20多个湖潭。全国现有34个省、市、自治区和特区,一千多年前的李白已经凭借舟车和双腿,深度游走了一大半。很多人可能会问:李白一辈子基本上都在游山玩水,他没有老婆孩子要照顾吗?他日常开销的花费是怎么来的?

第一个问题,我们先来八卦李白的婚姻生活和家庭状况。李白有过两任妻子(正式结婚),都是唐朝已故宰相的孙女;此外,还有两位女性伴侣(没有正式结婚,类似于现代的男女同居),分别是刘氏与东鲁妇人(不知姓名)。

李白原配许氏,是他27岁时娶的故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发妻子,生一子一女。儿子李伯禽,小名“明月奴”,平平无奇,公元792年去世。女儿李平阳,出嫁后不久去世。李伯禽育有一子两女,长子年轻时出游,不知所踪,两个女儿分别嫁给当涂的农户陈云和刘劝。婚姻期间,李白多次出游,两人长时间夫妻分居。公元740年,许氏因病去世。

寄东鲁二稚子

唐·李白

吴地桑叶绿,吴蚕已三眠。

我家寄东鲁,谁种龟阴田?

春事已不及,江行复茫然。

南风吹归心,飞堕酒楼前。

楼东一株桃,枝叶拂青烟。

此树我所种,别来向三年。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

娇女字平阳,折花倚桃边。

折花不见我,泪下如流泉。

小儿名伯禽,与姊亦齐肩。

双行桃树下,抚背复谁怜?

念此失次第,肝肠日忧煎。

裂素写远意,因之汶阳川。

李白曾写过一首诗《寄东鲁二稚子》,诗中提及他的两个孩子。在这首诗里,写到他离家远游前,曾在家中庭院种下一棵桃树。三年过去了,这棵桃树如今与旁边的酒楼长得一样高,而李白还在外面游荡。大女儿的名字叫“平阳”,她摘下桃花,倚在桃树边,盼望父亲回家。小儿子叫伯禽,已经跟姐姐一样高了。他们并肩站在桃树下,没有人疼爱他们。想到这里,李白心中愧疚不已。

许氏去世后,李白带着一双儿女迁居东鲁(今山东省),在亲友的撮合下,与刘氏相识并同居,没有夫妻名分。这时,李白已经快40岁了。据说,刘氏看上了李白“颇有田产”,对他抱有期望。婚后生活并不和谐,刘氏无法容忍李白喜欢到处游荡,整天不着家。最终两人分开。李白曾在诗中抱怨过这段同居关系的不愉快。

与刘氏分手后,李白与同是东鲁的一位妇人相识并同居。史料没有留下这位妇人的姓名,两人也没有正式结婚,仅是同居伴侣。这位妇人后来为李白生下一个儿子,叫李颇黎。这段同居关系持续时间比较短,具体细节也不详。李白也没有在任何诗文作品中提及这段往事,大概是感情不深。

李白快50岁时,续弦宗氏,她是武则天时宰相宗楚客的孙女,这是李白的第二任妻子。民间传说李白在梁园古迹的墙壁上写下《梁园吟》,宗氏看到后,十分仰慕李白的才华,豪掷千金买下整面墙,两人由此结识,并结为夫妻。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携宗氏南下。后来,李白因李璘案入狱,宗氏四处奔走营救。真爱无疑。不过,二人没有留下一子半女。

总的来说,李白的一生中有过4段婚姻,3个孩子。李白的生活常态,一直游离在婚姻和家庭之外。他向往自由,志在四方,想建功立业,永远无法停下四处奔走的脚步。他是伟大的诗人,却是不合格的丈夫和父亲。无论是他的妻子或是伴侣,都需要具备超乎常人的隐忍和坚强,要甘于寂寞,接受丧偶式婚姻。后人评论李白作为丈夫的角色:有这么一位老公挺痛苦的。所以说,他的两任妻子都很包容他了。

第二个问题,李白整天游山玩水,求仙访道,在古人看来“不务正业”。他没有收入,花钱如流水,是如何维持日常开销的?

李白出身商贾之家,李父是当时有名的富商,家境殷实。据说李白24岁出门游历时,父亲李客一次性给了他30万钱(约合现代158万元)作为旅费。所以说,在古代,李白是名副其实的富二代。史书记载,李白26岁在扬州旅居时,曾散尽30万金结交朋友。也就是说,不够两年,他便花光了158万的积蓄。后来,他度过了漫长的潦倒时光。

在李白的四段婚姻中,其中两任正式结婚的妻子都是已故宰相的孙女。第一段婚姻,据说李白是入赘,上门女婿。第二段婚姻,算是情投意合。迎娶两任妻子时,女方都带来了丰厚的嫁妆,这些成为李白日后游历的重要经济来源。两位妻子的丰厚嫁妆和家族支持,让李白在中年时期依然能够维持奢华的生活方式。

第三种经济来源,得益于李白的人脉资源。他一生中结交了许多达官贵人,这些朋友也不是白交的。李白担任翰林一职时,专门为皇帝写诗,每次都能得到丰厚的赏赐。唐玄宗的同胞妹妹玉真公主十分欣赏李白的才华,不仅让他住在自己的公主别馆,还多次资助李白。宰相张说之子张洎,与李白交情深厚,也曾多次资助李白度过经济困境。

第四种经济来源,用现代的话说,是粉丝“打赏”。李白在当时是大名鼎鼎的诗人,深受民间喜爱。很多商贾大户和地方官吏都是他的粉丝。最著名的粉丝是汪伦,他邀请李白到家中作客,不仅准备了美酒佳肴,还赠送了8匹名马和10段官锦,当时这些馈赠价值90万钱(约合现代474万元)。李白为此写下《赠汪伦》,留传千古,后世评价:汪伦这笔钱花得太值了。后人戏改诗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钱”。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诚不我欺。

李白42岁才被唐玄宗召入长安,短暂供职于皇帝身边。然而,他的个性桀骜不驯,不善逢迎权贵,不久即遭排挤,开始对功名利䘵产生厌倦。仕途失意让他更加倾向于庄子的“无为”思想,认为人生的意义不在于追逐功名,而在于顺应自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离开长安后,李白再次过上云游四方、寄情山水的生活。晚年李白与道士、隐士交往密切,多次写诗表达对隐士生活的向往,“愿随夫子天坛上,闲与仙人扫落花”。

其实李白的人生十分坎坷:倾尽全力想入仕途,却屡遭冷遇;被召进翰林供奉后,只能写“歌功颂德”之句,没有实权可言;自恃皇帝宠信,竟敢让高力士和杨国忠伺候他,得罪了所有权贵人物。放到今天,他就是那种没有背景,依靠才华混入上流社会的典型。因为不懂职场规则,做人太高调,最终被排挤、放逐,仕途黯然收场。他狂放不羁,飘逸出尘,不把权贵放在眼里。出走半生,归来后他仍是那个“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浪漫诗仙。

有人说李白不是凡人,是天上的神仙。他活得太浪漫、太传奇了。事实上,历史上真实的李白有血有肉,他年少挥金如土,青年春风得意,中年穷困潦倒,晚年流离失所。他一生攀附权贵,却又鄙视权贵,最终被权贵所累。他的才情,他的骄傲不允许他与世俗共存。他有仙人的傲骨风流,潇洒不羁,也有人间烟火气,活色生香。享受过最好的,也经历过最差的。他这一生,没白活。

当代诗人余光中曾在1980年4月27日创作一首诗歌《寻李白》。有人说,这是一首写李白的现代诗绝唱。几乎每一句诗都隐含了李白的生平、爱好、个性和文学成就等信息,整首诗在内容上组成了李白的全貌。“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有人感叹他风光霁月潇洒豪迈人生下的悲剧底色,有人理解他乐观开朗内心却洞悉人世悲苦的无奈。千年之后,仍有越来越多的人思念、追怀李白。不过,他终究是回到那一樽月色里,回到那个浪漫的传说里去了。

寻李白

当代·余光中

——痛饮狂歌空度日 飞扬跋扈为谁雄

那一双傲慢的靴子至今还落在

高力士羞愤的手里,人却不见了

把满地的难民和伤兵

把胡马和羌笛交践的节奏

留给杜二去细细的苦吟

自从那年贺知章眼花了

认你做谪仙,便更加佯狂

用一只中了魔咒的小酒壶

把自己藏起来,连太太也寻不到你

怨长安城小而壶中天长

在所有的诗里你都预言

会突然水遁,或许就在明天

只扁舟破浪,乱发当风

——而今,果然你失了踪

树敌如林,世人皆欲杀

肝硬化怎杀得死你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

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

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从开元到天宝,从洛阳到咸阳

冠盖满途车骑的嚣闹

不及千年后你的一首

水晶绝句轻叩我额头

当地一弹挑起的回音

一贬世上已经够落魄

再放夜郎毋乃太难堪

至今成谜是你的籍贯

陇西或山东,青莲乡或碎叶城

不如归去归哪个故乡

凡你醉处,你说过,皆非他乡

失踪,是天才唯一的下场

身后事,究竟你遁向何处

猿啼不住,杜二也苦劝你不住

一回头囚窗下竟已白头

七仙、五友,都救不了你了

匡山给雾锁了,无路可入

仍炉火未纯青,就半粒丹砂

怎追蹑葛洪袖里的流霞

樽中月影,或许那才是你故乡

常得你一生痴痴地仰望

而无论出门向东哭,向西哭

长安却早已陷落

这二十四万里的归程

也不必惊动大鹏了,也无须招鹤

只消把酒杯向半空一扔

便旋成一只霍霍的飞碟

诡绿的闪光愈转愈快

接你回传说里去

来源:悦读古诗词

特别提示:知音难觅,文字结缘。若有所获,恳请多多分享转发,助力本站发展。感谢阁下雅鉴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