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4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党组第五轮巡视动员部署会在京召开。

最高检党组书记、检察长应勇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严的基调,一体推进精准发现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持续推动系统内巡视工作高质量发展”。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10月14日消息:

中央巡视组原副部级巡视专员许传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目前正接受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

对贪腐分子的“终身追查”:在时代发展中贪腐将无处遁形

“一时侥幸或许能隐匿贪迹,但无法抹去腐败的印记。”

在社会进步与技术革新的双重演进中,贪腐行为早已不再是“一贪了之”的短期冒险,而是会伴随终身的负面印记背书。这种印记不会因时间流逝而淡化,更不会因职位变动而消亡,反而会在认知升级与技术突破的加持下,成为终将曝光的“定时炸弹”。

尤为值得警惕的是,那些身处反腐一线的巡视组、纪检监察干部,若抱着“自己查人、无人查己”的错觉以身试法,同样逃不过这张越织越密的监督大网。

社会对腐败的认知深化,正在消解所有贪腐者的侥幸空间,即便手握监督权者也不例外。从“不查就是安全”的错误认知到“零容忍”成为共识,公众与社会对腐败的警惕性和判断力已实现质的飞跃。人们逐渐认清,腐败不仅是个人道德失范,更是对公共资源的侵占、对公平正义的践踏,其损害具有长期性和扩散性——某污染项目审批受贿案导致的后续环境治理成本高达17亿元,这样的代价注定需要有人承担。

而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干部的腐败,更被视作“灯下黑”,其危害远超普通贪腐:当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结成利益同盟,当“暗箱操作”取代“阳光流程”,摧毁的是公众对公平正义的信任根基。这种认知转变推动着反腐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从“抓大放小”转向“无死角覆盖”,无论是高位官员还是基层干部,无论是手握审批权的管理者还是执掌监督权的执纪者,都已纳入社会监督的视野。当腐败的危害性被全民深刻认知,任何贪腐行为都如同在众目睽睽之下留下的污点,即便暂时未被追责,也早已被钉在道德与公义的审视榜上。

技术手段的迭代升级,正在织就一张“疏而不漏”的反腐天网,让“执纪者破纪”的行为无处藏身。

大数据监督平台的建成让权力运行有了“全景记录仪”,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纪委监委通过整合公权力数据,将领导干部与审批项目、决策行为、社会关系精准关联,对行权异常情况实时预警。曾经隐蔽的“期权腐败”“家族代持”等手段,在反洗钱系统与区块链技术面前无所遁形——某落马官员试图用比特币转移的4000万赃款,3分钟内即被锁定追踪;工程合同的签署环节通过区块链全程留痕,任何篡改都会触发系统警报。

破除“灯下黑”

对于纪检监察干部而言,技术赋能更让其执纪行为本身成为被监督的对象:谈话记录的同步录音录像、案件线索的闭环管理系统、涉案财物的电子台账,每一个环节都实现了“全程可追溯、不可篡改”,曾经可能被“压下”的线索、被“修改”的记录,如今都成了无法抹去的电子证据。更值得警惕的是,“回溯追责专项行动”已启动对历史线索的全面倒查,某省已对47名退休人员重启调查,彻底打破了“退休即安全着陆”的幻想。技术的突破让腐败证据从“易灭失”变为“永久存”,从“难发现”变为“可追溯”,今天的贪腐行为,终将成为未来被精准锁定的铁证,即便执纪者也不例外。

制度体系的不断完善,正在构筑一道“终身追责”的坚固防线,明确“执纪者更要守纪”的刚性底线。2025年新规明确将离退休、辞职、调离人员纳入追责范围,对行政审批、资金管理等五类高危岗位实行终身追责,取消20年追诉期限制,赃款追缴可追溯至子女继承财产。针对纪检监察队伍的特殊性,更建立了全方位的自我净化机制:落实“三个区分开来”的同时,强化案件质量交叉评查,建立常态化警示教育机制,通过“刀刃向内”严防“灯下黑”。云南省委巡视组原副厅级巡视专员张萍的案例便是鲜明警示:她身为巡视干部,却执纪违纪、执法破法,以串供、销毁证据等方式对抗组织审查,最终仍被开除党籍和公职,涉嫌犯罪问题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这种制度设计传递出清晰信号:贪腐没有“保护期”,更没有“豁免权”,手握监督权绝非“免罪金牌”。从“纪巡审”联动拓宽线索来源,到“室组地”协同提升办案质效,再到“发现—推送—整改—反馈”的闭环治理链条,一套系统施治的反腐机制已逐步成型。当“贪腐黑名单”与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联网,涉案人员不仅会被剥夺养老金等待遇,其子女考公、参军等都会受到影响,腐败的代价已延伸至个人与家族的长远发展。

“破法”无不始于“破纪”,贪腐的本质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漠视。那些抱着“查不出来就赚了”心态的普通官员,既无视了公众对公平正义的迫切追求,也低估了技术与制度的进化力量;而那些认为“自己查人、无人敢查”的纪检巡视干部,则更是错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早已明确提出“各级纪委也要解决好‘灯下黑’的问题,自觉遵守党纪国法。你们是查人家的,谁查你们?这个问题也要探索解决”。在认知升级、技术赋能、制度完善的三重压力下,贪腐的负面背书早已超越了“道德污点”的范畴,成为影响终身甚至累及后代的“人生枷锁”。

时代的浪潮滚滚向前,反腐的锋芒从未收敛。唯有认清“腐败必被究、污点伴终身”的历史必然,始终坚守廉洁底线,无论是掌权者还是执纪者,都才能在各自的岗位上行稳致远。毕竟,在正义与技术的双重镜鉴下,任何贪腐印记都无法掩盖,任何侥幸心理都终将破灭。

切记:莫伸手,伸手必被捉,绝不是空话。

来源:海阔天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