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谁毁掉了实体店?
繁体中秋国庆长假即将到来,可以预见的是,各个旅游景点人潮汹涌摩肩接踵,与所谓“经济下行”的论调形成鲜明对比。咱们泱泱大国,似乎从来都不缺流量,尤其是人流量。然而,当我们回望广州上下九广场、中六电脑城这些曾经的商业地标,如今却门可罗雀,一片萧条。这鲜明的反差令人不禁深思:究竟是谁毁掉了实体店?
十多年前逛上下九广场,人声鼎沸,商业繁荣,如今却冷冷清清。有人说,是淘宝让大家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心仪的衣物。
十多年前的中六电脑城,熙熙攘攘,如今却几乎无人问津。有人说,是京东让3C产品价格透明,消除了信息差。
如今的餐饮店,开张不久便纷纷倒闭,难以为继。有人说,是美团外卖改变了人们的用餐习惯。
当下火热的直播带货,一夜之间销售额可达数亿,而实体小店一年的营业额可能不过十多万。
这一切,似乎都在指向同一个罪魁祸首——互联网。
然而,事情真的如此简单吗?互联网果真是摧毁实体店的元凶吗?
有没有一种可能,互联网并没有摧毁经济,它只是重塑了商业的形态?那些在电脑城消失的顾客,转而出现在了京东、天猫的平台上;那些不再逛商业街的消费者,在手机淘宝上找到了更丰富的选择;那些不愿排队就餐的人们,通过美团外卖享受到了便捷的服务。实体店没有消失,它只是换了一种形式存在。消费者的需求从未减少,改变的只是满足需求的方式。
那些抱怨互联网冲击的人们,或许忽略了商业世界永恒不变的法则:适者生存。上下九广场的衰落,不只是因为淘宝,更因为它未能跟上消费者对体验式消费的升级需求;电脑城的没落,不只是因为京东,更因为其自身存在的价格不透明、售后服务不完善等问题;餐饮店的高倒闭率,也不只是因为美团外卖,更因为行业本身竞争激烈,且许多创业者缺乏差异化优势。
当我们看到头部主播一夜带货数亿的同时,也应该看到,无数实体企业正是通过互联网找到了新的生机。许多传统品牌通过电商平台打开了销路,地方特产借助直播走向全国,小型手工作坊通过社交网络找到了知音。
互联网不是实体店的掘墓人,而是其进化升级的催化剂。
凡客创始人陈年埋头十年还清十亿债务,直播听闻雷军提及此事时不禁落泪;景德镇“鸡排哥”一夜之间成为网络顶流,从平凡小贩变身万众焦点;张雪峰、蓝战非、户晨风等网络大V接连被封,昔日辉煌转瞬成空。这些看似不相干的热点事件,共同勾勒出互联网时代商业生态的残酷与机遇。
那么,到底是谁毁掉了那些未能转型的传统实体店?
是固步自封的思维,是对变革的抗拒,是对消费者需求变化的漠视。在商业的演化长河中,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会淘汰一批无法适应的企业,同时也会孕育一批新的商业形态。从百货商店对街边小店的冲击,到超市对百货公司的挑战,再到如今互联网对传统零售的改造,商业的本质从未改变: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求。
各种矛盾现象的背后,是中国消费市场的多元与复杂。我们看到的是,一边是传统商业街的没落,一边是体验式购物中心的兴起;一边是电脑城的关门,一边是苹果旗舰店的门庭若市;一边是普通餐饮店的挣扎,一边是网红餐厅的排队长龙。这说明,不是人们不再消费,而是消费变得更加挑剔;不是实体店在消亡,而是它在经历一场深刻的供给侧改革。
陈年的眼泪,是对过去峥嵘岁月的感慨,也是对艰难救赎之路的释然。在人人追逐风口的时代,他的坚守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些只顾烧钱、忽视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的短视。互联网没有改变商业的本质,只是加速了优胜劣汰的过程。
流量来得快,去得也快。
今天的顶流,可能明天的过气网红。
在这个快速迭代的环境中,没有人能靠侥幸长久生存。
实体店不会死,它只会以另一种形式重生。在数字浪潮中,我们需要思考的不是如何守住过去,而是如何拥抱未来。让技术的归技术,让人文的归人文,让商业在效率与温情、虚拟与现实、传统与创新之间找到新的平衡。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它从不会在意我们的慨叹与留恋。但我们可以选择是做那个诅咒黑暗的人,还是那个点亮新灯的人。
来源:一建中情,原标题:到底是谁毁掉了实体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