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狼山秋草满,鱼海暮云黄。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乘槎无汉使,鞭石有秦皇。万里扶桑客,何时返故乡?

【鉴赏】

这首五律作于顺治年间。当时清朝的统治已成定局,但仍有一些抗清志士在异域他乡坚持抗清斗争,如朱舜水等人即逃亡日本从事反清活动。此诗为诗人北游至通州 (今江苏南通市),在通州观海时所作。在急切盼望朱舜水等人归国的深沉怀念中,流露出作者对国难民忧的强烈关注。

诗之前两句紧扣诗题之“望”字,写观海时平视所见: “狼山秋草满,鱼海暮云黄。”“狼山”,在通州南长江边上。“鱼海”,今名白亭海,在今甘肃省民勒县东北,此借指所望之东海。“狼山”则“秋草满”; “鱼海”则“暮云黄”。秋草、暮云,已见凄苦之景,秋草后用一“满”字,暮云后着一带感伤色彩的“黄”字,更可加倍显现出哀愁之意。以对句起的首联这两句写景诗,其用意之一是造成一种惆怅、无奈、悲苦的氛围。

更妙的是,诗人在首联里,用一石击双鸟的手法,使两个地名均可两指。鱼海既可指东海,亦可指今之白亭海。狼山既可指南通长江边上的狼山,亦可指狼居胥山。今内蒙古五原县内狼居胥山亦名狼山。“狼山”、“鱼海”在唐时的诗作中,往往被用以代称少数民族聚居之地。如高适《燕歌行》: “校尉羽书飞翰海,单于猎火照狼山。”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之四: “洗兵鱼海云迎阵,秣马龙堆月照营。”当我们视为前者时,则为实写景物。当我们视为后者时,则可理解成是作者有意识地把眼前的狼山指为狼居胥山,把东海指为鱼海,其用意是要告诉读者,今日锦绣中原大地之湖山河海,已沦为异民族统治下的版图,狼山、鱼海不须远寻,眼前脚下即是。这样,“狼山”到底是指通州长江边上的狼山,还是指狼居胥山,“鱼海”到底是指东海,还是指甘肃之白亭海,则难分难辨。其实,对此亦毋须去分辨,读者自可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意会体味,得仁得智,自随其便。

“日月相吞吐,乾坤自混茫。”颔联两句承接首联继续写景。不过不再是平视,而是俯仰天地,作全方位的观察,气势也为之一振。日月经天,互为吞吐,是从时间角度观察,重在表现年代的久远绵长; 乾坤浩渺,浑然一体,是从空间角度观察,重在表现宇宙之广阔无垠。这两句与其说是在赞美天地日月之壮观,不如说是诗人对宇宙神秘莫测而发出的浩叹:吞吐的日月,混茫的乾坤,这世界不正是由他们主宰着吗?应该看到,诗人之所以会对日月乾坤发出浩叹,这同他对世事的感受所分不开的。屈大均是一位坚定地忠于明室的文人,他对朱明的亡国悲痛异常,又对这种江山易主的变化不可理解,因此,只好把这种历史的变迁,归咎于至高无上的日月天地的安排。他以宇宙的永存,来反衬人世之瞬息万变,江山之易改。这些都是诗人未言的深一层的内心活动,读者只有去体味两句景语之弦外音才能得之。

“乘槎无汉使,鞭石有秦皇。”颈联由慨叹日月乾坤之永存,转入驱使典故,表现明之覆灭和清人统治之残酷。诗句典出自《汉书·张骞传》。相传汉遣张骞出使乌孙国,张骞曾乘槎寻找过黄河之源。诗说现在已不能派遣乘槎之汉使,言外之意是说明朝已亡。对句典出自《三齐略记》。据《三齐略记》:“始皇作石桥,欲渡海观日出处。于时有神人,能驱石下海。……石去不速,神辄鞭之,尽流血,石莫不悉赤。”这里,诗人以秦皇鞭石流血悉赤这一典故,来揭露清廷对汉人蹂躏之酷烈。驱使典故,多一层曲折,也多一分含蓄。像这两句诗,虽未正面表达诗人对现实的看法,但读者透过典故,自可感受到诗人对明室孤臣孽子般的厚爱,以及对清王朝愤怒的谴责。

“万里扶桑客,何时返故乡?”尾联回应首联,把读者的视野从眼前之景,一下子移到遥远的日本,由写望海而写盼望出海之扶桑客归国。“扶桑”,日本。“扶桑客”,指明末清初出走日本的抗清志士朱舜水等人。“万里”,言其离国遥远。“何时”二字,把世事渺茫无法预卜,却又急切地盼望出国者归国之情,表现得十分浑朴真淳。应该看到,这两句诗并非只是抒写相思盼归之情,因为朱舜水等人都是一些抗清志士,故盼其归除有敬慕之情外,还有一种希望归国者勇敢地投入反清扶明斗争的强烈愿望。这一层意思,在知道“扶桑客”所指的读者读来,倍觉意味深长。

此诗结构完整,脉络清晰,语言朴素,文气流畅,笔力苍劲刚健。前三联均为对偶句,十分整饬,读起来铿锵有力,极富节奏感。抒情也甚含蓄,尽管诗人充满了深沉的哀痛感情,却又把这种感情关闭在心扉里,让字句去透露内在的情绪,故诗之意味深长。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侠客行
侠客行
金庸
立即阅读
口述史
口述史
立即阅读
毛主席语录
毛主席语录
毛泽东
立即阅读
资本论
资本论
马克思
立即阅读
流星蝴蝶剑
流星蝴蝶剑
古龙
立即阅读
鹿鼎记
鹿鼎记
金庸
立即阅读
金瓶梅
金瓶梅
兰陵笑笑生
立即阅读
白马啸西风
白马啸西风
金庸
立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