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生活网摘
禅生活
网摘
已阅读 0%

村饮家家醵酒钱,竹枝篱外野塘边。谷丝久倍寻常价,父老休谈少壮年! 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秧苗已长桑芽短,忙甚春分寒食天?

【鉴赏】

“黎简诗往往锤炼过甚,失之幽涩。此诗则较为秀丽自然。”(钱仲联、钱学增《清诗三百首》)这首诗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描写了村民在春季农闲时间聚餐饮酒的情形,表现了淳朴可爱的民间风习和清新秀丽的自然风光,但也含蓄地反映了当时物价倍涨和农民生活的艰难,在微带甘甜的诗味中掺和着苦涩。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每上句与下句转关接缝,皆机窍所在也。”这首诗在描写村饮时,显著特点是把客观的描述与村民们的交谈,不着痕迹地融合在一起,通过“转关接缝”,且叙且议,不仅形象地表现了村饮的场面,生动感人,而且还深入地揭示了村民的心理,透视隐忧,从一个侧面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农村的社会情形。在“无字处”,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启迪。

前两联直接入题,写村民们聚餐饮酒的场面。首联“村饮家家醵(ju,凑也)酒钱,竹枝篱外野塘边”,是诗人的叙述。春天农闲时节,乡村向有聚饮的习惯,于是,村民们家家都凑点钱,来共同备办一顿酒席,大家趁闲共饮。这酒席就设在村旁篱笆外的水塘边,竹枝掩映,塘里正荡漾着一泓碧绿的春水,说不定塘中还有几只鹅鸭正在游水嬉戏哩,它们高高兴兴,时而拍翅鸣叫,似与饮者相乐。这是多么具有田园风光的优美景象啊!两句交待了村饮的筹备经过和酒席的地点,十分切合农村情况。“家家醵酒钱”,与“一掷千金”的豪饮相比,未免显得小家子气,但这正是村饮的特点。钱要一点一点地凑,凑足了才能做酒席,这一方面说明农民收入甚微,经济拮据;但另一方面也说明,即使在艰窘情况下家家也都自愿来凑,见出民风的淳朴,以及大家对聚饮兴趣的浓厚,村饮的欢乐情景也就可想而知了。地点虽不如在高楼华屋中那样有气派,但“竹枝篱外野塘边”,却自有它的情趣,句中的“野”字,透露出了村饮时那种无拘无束,人人共乐的情景。在这样的情况下共饮,大家当然要畅所欲言,借机倾诉一番了。于是颔联就写谈话内容:“谷丝久倍寻常价,父老休谈少壮年!”大家在席间谈到农村的收入,年岁大些的“父老”都感到眼下的乾隆年间,谷价、丝价都比康熙年间有成倍的增涨(由于农产品涨价,其他需要购置的生活必需品也随之涨价,对于原本就收入不多的农民,生活自然也就越过越难了);于是有人就劝说,父老们休要再去谈过去了,那种较为过得去的日子是永远不会再来了。这两句是村民们席间的闲谈,前句平平叙说,显得稳健持重,是父老们对过去满含深情的追忆;后一句语气强烈,显然是年轻气盛的后生们的愤激之言,把席间对话摹写得声口毕肖。而两句的共同点,都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但在诗中,这两句又好像不单是村民的谈话,而像是作者的叙述,其间包含着诗人的强烈感情。这样,叙述与谈话水乳交融,转接自然而又包蕴无穷,作者的感情与村民的感情合而为一,诗情更为动人。而那席间谈笑对话,以至热烈争论的情景,也都宛在目前,收到了意在言外的良好效果。

后两联写村民们饮罢归家途中所见的景象和言谈。颈联“细雨人归芳草晚,东风牛藉落花眠”。上句“晚”字,说明大家饮的时间很长。一年中难得这样一次聚会,村民都留连不舍,直到天色向晚,又下起细雨来,才各自踏着芳草归去; 一路上,春风徐徐吹来,农舍边的耕牛正躺在落花上熟眠。这一联是承“竹枝篱外野塘边”句,进一步描绘农村风光,十分工巧细致,将眼前景色写得历历如绘,十分可爱。从章法上说,这样穿插描绘,避免了平铺直叙,显得参差错落,摇荡生姿,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和纯熟技巧。在归途中,大家当然也要谈话,尾联就写村民边走边谈的内容: “秧苗已长桑芽短,忙甚春分寒食天?”大家似乎在说,你看,秧苗都长那么高了,用不着再多费力气来管理,桑树的叶子却才刚刚长出,还不到采摘喂蚕的时候,在这春分和寒食节的二月底、三月初,正是农闲时候,有什么可忙的呢?这一联如同颔联一样,既是写谈话,同时也是诗人的描述,收到了二者得兼的效果。“秧苗已长桑芽短”一句,既写农时,又兼写景,使人想到那满地嫩绿的秧苗和刚刚冒出新芽的满山的柔桑,进一步写出了乡村的优美可爱景色。这一句还与“谷丝”句暗通关节,意蕴丰富,暗示出言外之意。既然稻谷、蚕丝早就倍涨其价,什么东西都贵,生活也只能这样将将就就地过下去,再辛苦勤劳又有多大用处呢?不如趁此农闲季节,清闲一下,得过且过算了。这些话,好像是在借以自慰自解,其实,里面深藏着村民们对眼前现实的怨愤,以及无可奈何的心情。最后以问句结束,似乎是一声长叹,将篇中前面写到的村饮的暂时欢乐一笔扫空,而留下耐人寻味的深长的意思。在“无字”之处,读者体会到了丰厚的意蕴,并将引起深入的思考,得到深刻的启示。

唐代诗人王驾有一首《社日》,也是写村民饮酒的: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桑拓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那情景则迥然不同,春社散后,庆祝社日而喝得醉醺醺的村民,被家人邻里搀扶着回家,极尽热闹欢乐。而这一首虽然以“村饮”为题,按说应当在酒上多着墨,但却并没有直接写饮酒,也没有暗示那种 “会须一饮三百杯” 的豪情,并且最后也没有出现酒醉的情形,只是写“细雨人归芳草晚”,喝了大半天仍然都是很清醒的。这就明确地表示出,在当时农村境况不好,村民生活艰难的情况下,尽管大家也希望在共饮中得到欢乐,但人人心中都怀着忧虑,饮酒也就不能没有节制,怎能畅饮而醉呢?作者用十分婉曲之笔,从一次小小的村饮中,反映出了当时农民生活的痛苦,感慨至深,具有深刻的意义。 

经典图书推荐

浏览更多
历代帝王诗词鉴赏
历代帝王诗词鉴赏
立即阅读
毛与中国抗战
毛与中国抗战
夏燕月
立即阅读
红楼梦诗词赏析
红楼梦诗词赏析
曹雪芹等
立即阅读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国共产党简史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
立即阅读
古籍序跋集
古籍序跋集
立即阅读
集外集拾遗补编
集外集拾遗补编
立即阅读
幼学琼林
幼学琼林
网络摘录
立即阅读
水浒传
水浒传
施耐庵
四大经典名著之一
立即阅读